青龙寺遗址概况
青龙寺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南邻西影路,东临雁翔路,北接青龙路,地处大雁塔东北、乐游原东部的原顶,是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青龙寺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与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一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原名"灵感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寺废。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复立为观音寺。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禁佛时寺废,次年改为护国寺。宣宗大中九年(855 年),又恢复为青龙寺。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渐废,地面建筑无存,前后存世数百年。1963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青龙寺遗址进行了调查。1973年至1980年,又先后探得并发掘了北门遗址、东院殿址、塔院遗址、墙址等八处遗址,出土了大量唐代建筑构件、宗教遗物与生活用品。
青龙寺作为唐代京畿名刹、佛教密宗道场,见证了唐代兴盛的佛教文化以及往来不断的中外文化交流。其所在的乐游原,自古就风光绚丽、地势高敞,可俯瞰长安、遥望终南,唐代士人百姓多在此登高揽胜、赋诗游赏,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杜牧《将赴吴兴乐游原一绝》"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等。
1981年至199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此先后修建了空海纪念碑院、惠果空海纪念堂及仿唐庭院。期间,日本四国四县中日友好协会赠送千余株樱花,遍植于院中,品类十余种。其中八重红枝垂、染井吉野、杨贵妃、一叶等均为名贵品种。每年三、四月间,漫步院中,花枝烂漫、如云似霞,极为壮观。现已成为全国十大赏樱胜地、西安城市名片之一,每年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专程前来踏青赏春。
2011年,以隋大兴、唐长安城深厚的历史文脉为依托,以乐游原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人文底蕴为特色,集遗址保护展示、博物馆陈列展览、古典园林鉴赏和公共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青龙寺遗址景区正式落成。园区占地219亩,由遗址保护区、青龙寺遗址博物馆、空海纪念碑院、庭院(樱花园)和惠果空海纪念堂等部分组成,是公众参观、体验、休憩、游赏的绝佳场所。
管理机构
西安市青龙寺遗址保管所成立于1982年,隶属西安市文物局,机构规格为县处级,主要职责为:负责青龙寺遗址的保护与管理;负责相关历史文化研究和资料收集和整理;负责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负责相关文物的征集保管;负责扩展遗址博物馆的发展、建设以及公众教育功能等。
青龙寺的历史沿革
及重要人物
青龙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初名灵感寺。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废北周建立隋朝。为了巩固政权,建立万世基业,他废弃了残破的汉长安城,以兴建大兴城为实现其雄图大略的开端。又因隋文帝是在佛寺里降生并且由尼姑抚养至十三岁,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深厚。在修建大兴城时,要将城中的陵园墓冢迁葬到郊野,为了给这些逝去的亡灵超度祈福,便特意在乐游原上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为"灵感寺"。
经历了隋末唐初的战乱,灵感寺遭到严重破坏,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寺院废弃。唐龙朔二年(662年)立为观音寺。据说高宗年间,城阳公主患病,有苏州和尚法朗住在废弃的寺院里为公主吟通《观音经》祈福保佑,公主奇迹般康复。病愈后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
景云二年(711年)正式改名为青龙寺。
会昌五年(845年),青龙寺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毁坏。唐武宗诏令"废浮屠法",即历史上有名的"会昌法难"。整个长安城拆除寺院数百余所,青龙寺也同全国其他寺院一样难逃一劫,殿宇被拆,地宫被毁,僧人们被勒令还俗,遣回原籍,寺内财产全部收归国库。
次年5月复立为护国寺。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寺院又恢复原名青龙寺,从此渐衰。但在唐末诗中,尚见有关青龙寺的作品。
青龙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兴衰。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被废,地面建筑无存,殿宇遗址被埋没地下。
青龙寺是唐代佛教密宗的道场之一,是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驻锡之地。惠果(746-805),俗姓马,京兆万年县(今西安附近)人,唐代佛教密宗高僧,不仅创建了"金胎不二"的思想,而且一生育英化度、教化甚广,人称密宗大师。日本真言宗祖师空海、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僧人辨弘以及新罗僧人惠日、悟真等都曾从惠果大师学习密宗教法。因此,历史上青龙寺盛名远播海外。尤其空海在唐期间,广泛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科技等知识,回国后,以其所学,对日本文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乐游原与青龙寺
乐游原实际上是由于河流侵蚀而残留在渭河三级阶地上的梁状高地,为一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的黄土台塬,是隋唐长安城中六条由东向西高坡地的第五条,也是六坡中最高、最长的一条坡地,自东向西南逐渐低下,至靖善坊与崇业坊一带降为平地。
乐游原,又称乐友苑、乐游庙、乐游园等。《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宣帝偕许皇后出长安城,游览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遂起筑乐友苑。后许皇后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为名,而立乐游庙。(晋)葛洪《西京杂记》卷第一又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风景绝佳。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隋文帝建隋之初仍然沿用北周旧都,即西汉长安城,但由于这座城市历时久远,久经战乱,屡遭破坏,便想另立新都。据《太平寰宇记》载:"文帝以长安故都年代即久,宫宇朽囊,谋欲迁都。"另外,由于"京师地大人众,加以岁久壅底,垫隘秽恶,聚而不泄,则水多咸卤。"也即是说由于原汉长安城人多拥挤,经年积聚的生活垃圾污染了生活环境,使其地下水出现碱卤现象,无法饮用。再加上汉城局蹙于龙首原与渭水河道之间,相对狭小又无法扩展,且容易遭受洪水的侵袭。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隋文帝于开皇二年,正式颁布诏书,营建新都大兴城。
隋文帝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并亲自部署勘察了西安附近的地形大势,经过一番选择后,认为"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确定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上建设新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门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殿以当帝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宇文恺把《周易》的乾卦卦象与理论运用到都城的设计之中,从龙首原北部梁洼间的天然形成的六条东西向横亘的高坡,以象征乾卦的六爻,并从北向南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的顺序排列下来,布置各类建筑,显示出特殊的功能分区。宇文恺利用六爻理论安排新都大兴城的规划布局,不仅合理利用了地形,在城市景观上达到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还给城市赋予了一种文化内涵,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了都城布局既理想化又具神秘感的效果。
这六条横亘在大兴城内的高地中,第五条东部南侧即是乐游原所在地。乐游原海拔高达450米,是城内地势最高的原头,登上原顶"京城之内,俯视指掌"。宇文恺在原南侧建立灵感寺,用来追祭修建新都时迁葬坟茔的亡灵,这就是后来唐代著名的青龙寺。而对原面却基本不做处置,空下来供京城市民登高游乐、袚禊踏春之用。《白孔六帖》卷六池十四载"太平公主始作观池,乐游原以为盛集,即败,赐宁、申、岐、薛四王,都人岁禊其池"。唐代时,太平公主曾在乐游原营造了当时最大的私宅园林即太平公主庄园。后因太平公主谋反,庄园被没收,分赐给宁、申、岐、薛四王,四王又加大修筑,使得原上风景更胜于昔。直至中晚唐时,乐游原依然是京城民众登高揽胜的最佳赏景地。
宋元以来,有关乐游原的记载皆沿袭《长安志》卷八所记其位在"(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的说法,清代《唐两京城坊考》《嘉庆咸宁县志》也都如此记述。《长安志》所指之乐游原,当在今雁塔区后村之东、铁路新村之南、观音庙村之北、经九路之西。
青龙寺位于乐游原原顶,于此可以俯视长安城,远眺南山。因此,唐人曾在此大发诗兴,留下了不少留诵千古的美诗佳句,如有"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连岗出古寺"、"地高倚长坡"等,可知寺院因岗而建,高耸于原顶,曾辉煌一时,引人竞相登临。然而,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寻找青龙寺遗址的时候,乐游原高地历经沧桑巨变,早已变成生长庄稼的一片孤寂农地,而青龙寺遗址也掩埋于这片农田之下。
青龙寺遗址的考古发掘
青龙寺毁弃既久,地面建筑全无踪迹,故其遗址究竟在何处,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故早至清初(如《嘉庆咸宁县志》卷三"新昌坊之青龙寺今名石佛寺"卷十二"石佛寺即唐青龙寺,在祭台村")以至近代,曾有不少中外人士和僧徒,如日本桑原騭藏,就误以为铁炉庙村西北二里余、乐游原以北平地上(即唐长安城新昌坊之西的宣平坊内)、祭台村的古石佛寺即是唐青龙寺旧址。日本僧人和田辩瑞和加地哲定曾考察此地,在该寺的殿壁上留有题词两处,也认为该寺为青龙寺故址。
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卢兆荫先生等开始对青龙寺遗址作初步调查,认为从地形地貌等方面来比较,祭台村石佛寺的周边环境与唐人所描述的青龙寺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显然不是青龙寺故址,而铁炉庙村村北的乐游原原顶无论是地貌环境还是断崖显现的遗迹或原顶采集的遗物,都符合唐人、宋人所述的青龙寺应有的特点。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诗》云:"丹凤楼当后,青龙寺在前。市街尘不到,宫树影相连。省史嫌坊远,豪家笑地偏。《游城南记》记:"乐游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坊有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贾岛所谓‘行坐见南山’是也。"由此可见,青龙寺旧址应在铁炉庙村村北的乐游原上无疑。
1973年,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马得志为首的西安工作队考古人员又对青龙寺遗址进行了复查和发掘。复查中除将青龙寺在新昌坊的范围勘测清楚外,还探得青龙寺的建筑遗迹7处,并发掘出其中的两处:2号遗迹(塔基)和4号遗迹(殿堂遗迹)。1979至1980年考古工作者们陆续探查并发掘1、3、5、6、7、8号遗址和3座窑址。
发掘的主要成果发表于《唐长安青龙寺遗址》报告中。1981年为配合空海纪念碑的修建,考古工作者又对相关区域进行了考古钻探。1992年,因发展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需要,要在青龙寺遗址上修建仿唐庭院建筑。考古工作者们又对相应区域进行发掘清理。处理地基时,在距地表约1.2米左右的唐代文化层中,发现一不规则灰坑,出土大量唐代中晚期的瓷片,其中有极其珍贵的"盈"字款白瓷器残片,以及陶片、残砖、瓦块和少量建筑物构件等。
2010年西安市文物局对塔院遗址本体实施了整体保护和展示工程。2012年配合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使用全站仪对原塔院发掘地点的遗迹进行了准确的定点、定位。其后,西安市文物局对遗址进行了铺砖和标识展示。
青龙寺遗址公园景区
青龙寺遗址公园以隋大兴唐长安城深厚的历史文脉为依托,以乐游原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人文底蕴为特色,集遗址保护展示、博物馆陈列展览、古典园林鉴赏和公共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园区占地219亩,由遗址保护区、青龙寺遗址博物馆、空海纪念碑院、庭院(樱花园)和惠果空海纪念堂等部分组成。
壹.
遗址保护区
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西安唐城考古队对青龙寺遗址进行了踏查。1973年至1980年,先后探得塔院遗址、殿堂遗址、北门遗址等多处遗址。
塔院遗址(包括一、二、三、五、七号遗址)
塔院遗址是青龙寺遗址中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座伽蓝院落遗址,院落南北长132米,东西宽98米,占地12936平方米。该塔院是典型的南北朝至隋所盛行的以塔为主体,前塔后殿的布局,应为隋灵感寺时期所建。由中三门、佛塔、殿堂及两侧配房、回廊等五部分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队对该院落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其中塔基遗址发掘于1973年,中三门、殿堂及两侧配房、回廊遗址发掘于1979年。
中三门遗址(一号遗址)
中三门又称山门。中三门基础址夯土东西长17米,残存最宽2.94米,保存厚0.5——0.7米。门道位于中央,东西残存最宽5.83米。门基址东西两侧分别于5号回廊基址相连,从遗迹现象判断,唐代晚期,中三门建筑遭废毁,其遗址另起新廊与东西两侧旧有回廊相连,将门道彻底封闭。
塔基(二号遗址)
塔基位居塔院中部偏南,南距中三门23.4米,北距殿堂47米,东距现今青龙寺院西围墙36.9米。考古勘探和局部发掘表明,平面是正方形,由五花夯土构成,厚1.6米-2.0米,夯土质地纯净,坚实致密,塔基中央有一近方形坑,边长约4米,深1.8米,应是塔心安置舍利的地宫部分,因破坏彻底,无遗物出土。此塔应为隋唐时期常见的木结构式佛塔。
殿堂遗址(三号遗址)
殿堂遗址位于塔基以北43米,南距中三门82米,为塔院南北轴线上的重要建筑。考古发掘显示,殿址分早、晚两期,是由前后两次建筑基础重叠的夯土台基遗址。其中晚期翻新重建的规模略有缩小。现在所复原的为早期殿堂基址,面阔十三间,进深五间,间距纵横均4米,夯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7.2米,南北宽26.2米,由五花夯土构成,厚1.6-2.0米。殿堂基址东西两端各伸出有夯土遗存,宽3米应是东西慢道的遗存,殿堂南侧正中月台东西宽13.2米,南北长约5米,从遗址规模和位置看,这座殿堂应为金堂,也称佛殿,为安置本尊佛的大殿。
东院殿址(四号遗址)
东院殿址位置偏南,与西侧塔址东西相对。殿址仅存台基部分,也是早晚两期重叠在同一基址上。该遗址总体呈东西长28.75米、南北宽21.75米的长方形区域,位于现在的惠果空海纪念堂正南,1984年即对其实施了基本保护。
回廊遗址(五号遗址)
回廊的基址绕于塔院四围,西廊道保存较完整,南部遭破坏严重,轮廓大致可复原,沿塔院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实测回廊遗址周长440米,宽3.33米,残高0.3-0.5米,台基上散见有柱础石和壁砌瓦片的柱洞。回廊是唐代宫殿、寺院和道观中常见的建筑形式,有烘托、陪衬主体建筑的作用。
北门遗址(六号遗址)
北门遗址位居于青龙寺遗址正北,处于乐游原顶部地势最高处,仅残存部分门基夯土、门道路土和车辙遗痕,门址形制不明,从残存路土范围观察,门道宽应在6米以上,进深在5米以上。出土的鎏金铜泡钉制作精美,反映出当时寺门建筑华丽壮观,历史文献和发掘迹象表明,该门可能建有门楼,唐武宗灭佛时被毁,其后未见恢复。2010年对其进行了青砖铺设、围栏维护和标识说明。
西配房遗址(七号遗址)
西配房遗址位于塔院西部,东侧通过慢道与殿堂相连,南北两侧与回廊相接,南北长22.57米,东西宽8.40-10.09米,西南部往外延伸了一部分。配房遗址东侧中部与殿堂的西慢道相接,向西有延出的辅砖道,显示该配房的中间为一东西向穿堂门道,由此可以出入塔院,实际上相当于塔院的一处侧门门房遗址。
贰.
青龙寺遗址博物馆
青龙寺遗址博物馆坐落于古原楼广场,由仿唐式古建主楼、东西配楼组成,于2011年底竣工,2012年5月18日正式免费开放。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164㎡,陈展面积848㎡,分为三层,展出了青龙寺遗址出土文物、中日文化交流实物及隋唐时期其它文物等。目前陈列内容有:
一层
唐青龙寺原貌大型沙盘模型展示、考古发掘现场图片以及出土的建筑构件。使游客形象、直观地了解乐游原的自然地理风貌、隋唐青龙寺的历史变迁以及在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层
以空海史迹展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空海的一生。内容包括空海与唐文化的历史渊源;空海与惠果的师徒情谊;空海对密宗的传承和发扬;空海在诗歌、书法、文字、教育、水利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对日本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当今围绕空海所展出的一系列中日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精致的图文展板、丰富的古今实物、生动的语言描述,使游客对中国唐代以及日本历史上的这一节点,对青龙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方面有了更加完整准确、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三层
通过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坐像及其建筑图片,了解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进一步说明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展出了遗址出土的三彩佛像残片、壁画残片、鎏金佛像、佛插。也展示了具有佛寺特点的实用器物,如钵、盘、瓶、罐等食具、水器等寺院僧众日常生活用品,让游客近距离认知与唐代青龙寺有关的佛寺历史知识,让游客更多的了解唐代的辉煌历史以及唐文化的博大精深。
叁.
空海纪念碑院
空海纪念碑所在庭院占地6760㎡,建筑面积422㎡。整体布局利用了北高南低的地形,将主体工程"空海纪念碑"安置在庭院北部的高地上,视野开阔、主次分明。沿坡南下建有七开间的接待厅,东西两面以回廊连接门房,形成一座三合院。
庭院的总体规划和其他建筑设计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负责,项目负责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建西北院总建筑师张锦秋。
庭院的规划与设计,贯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古寺历史遗址,力图追溯历史渊源,保持古塬的历史风貌,充分发挥环境的历史特色设计。在方案阶段相地立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进行深入探讨,保证设计扎根于环境之中,收到得体合宜的效果。将纪念碑因塬就势的布置在乐游原土坎北部的高地上,站在碑坛之上,居高临下,视线越过屋脊、廊顶、墙头,远借雁塔影,悠然见南山。像这样因山就势利用地形,前低后高布置院落而收到得景效果的手法,在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被广泛应用。而从塬下仰望,陡坎上有堂翼然,自成一景。
在庭院建筑的设计上,设计者们采取着意仿唐,力图法式严谨的原则。在参考我国现存的唐代建筑实物与图像资料及梁思成先生以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为蓝本设计的扬州鉴真纪念堂后,最终选择规模相当的山西省五台县南禅寺大殿为蓝本,以其材契关系为依据,推算出各种构件的规模比例,从而使这组建筑统一协调,唐风纯正。
空海纪念碑由日本设计师山本忠司先生负责。纪念碑由碑座、碑身、碑顶、栏板及周围四个圆形石灯组成。碑身高10米,通体采用汉白玉制成。碑身的构思"以大雁塔为楷模,以空海坐像的形态为基础",采用仿唐塔的砖结构,每层之间以青砖出檐分为三层。碑顶是密宗所特有的法器造型"五轮塔",自下而上依次代表地、水、火、风、空。在碑身四周环有栏板,栏板上刻有大海的波浪纹图案,表示空海随遣唐使船乘风破浪的艰辛,同时"五轮塔"最上端的"空"与栏板上的"海"上下呼应,寓意"空海"的名字,也是后人对空海的追思。四周有四个圆球,是日本四国四县(香川、高知、爱媛、德岛)的象征,也是空海家乡四县人民向纪念碑奉献的石灯。
该院落展厅内设有"唐密东渐·梵音不绝——中日文化交流的往事"主题展。
该院落于2019年由中国文物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评为第四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
肆.
庭院(樱花园)
青龙寺庭院的建设是为了将已建成的空海纪念碑与惠果·空海纪念堂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式庭园而设计兴建。庭院设计方案由西安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所负责。新建庭院内的建筑保持唐代的风格,以古代文人墨客吟诵乐游原、青龙寺的诗文意境来构思设计。庭院道路以青石板铺地,园内植物以松竹作为基调,用来表现"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高松残宇落,深井冻痕生"的意境。庭院以建筑、植物、山石水景互为衬托,融诗文于画境。全园以大环路和若干小径相连接,将几个有独特功能的景点相互融合,遥相呼应,构成了优美舒适的园林空间。
进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一幕水瀑汇聚而成的一潭碧水——青龙泉。水面上,青石小桥与石灯造型别致,别有一番诗意。由门厅沿回廊曲折向东,就来到了诗碑廊,廊内墙壁上镶嵌的石板上,雕刻有唐代诗人吟咏青龙寺、乐游原的诗文。在青龙泉的西面,一丛竹叶的掩映下,竹月轩静立于庭院西北角。出竹月轩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向南漫行,在茂密的翠竹间隙中,依稀间有几块青石散落其间,这里便是翠竹秋月。
整个庭院的中心,有樱花树包围的一座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两层楼阁——云峰阁。云峰阁的南面,有处松柏环绕、景色秀丽的景观小品环秀台,内立有巨石一块,上刻有楚图南先生书李商隐(李義山)的《乐游原》诗一首:"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85年4月,日本四国四县中日友好协会赠送千余株樱花,遍植于庭院内,樱花品种有十数余种之多。
伍.
惠果空海纪念堂
惠果空海纪念堂是以青龙寺遗址考古发掘"遗址4下层"作为复原依据。以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作为复原唐代建筑的依据,这在我国还是首次。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复原一座唐代殿堂,而是意味着这座殿堂复原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今后唐代建筑复原工作的开展。
纪念堂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马得志、杨鸿勋同志和西安市文物局古建设计室共同负责。为确保遗址安全,将纪念堂的位置选在"4号遗址"正北六米。
"4号遗址"为上下叠压、早晚两期。为了符合历史真实,突出纪念意义,考古工作者对"4号遗址"做出了早晚期的分析,即上层是唐武宗公元845年灭佛后重建的唐晚期殿址,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下层为隋灵感寺的建筑遗存,面阔进深均为五间。空海在青龙寺学习期间为公元804-806年,惠果圆寂在空海回国前约两个月,则下层遗址原有殿堂为惠果空海于青龙寺修法时期存在的殿堂。西安市修复青龙寺委员会根据考古发掘提供的情况,对照文献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复原"4号遗址"的下层殿堂。
工程于1983年3月动工,1984年8月完成。纪念堂院落占地6500㎡,建筑面积839㎡,为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坐北朝南的高台基宫殿式建筑。复原后的殿堂,斗拱高大、出檐深远、气势雄伟,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1995年,经政府决定,惠果空海纪念堂移交市宗教局管理。
大事记
公元582年 隋文帝开皇二年 灵感寺立。(宋敏求《长安志》卷九)
公元621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 寺院废弃。(同上)
公元662年 唐高宗龙朔二年 立为观音寺。(同上)
公元711年 唐睿宗景云二年 改名为青龙寺。(同上)
公元775年 唐代宗大历十年 代宗特敕为惠果在青龙寺另建东塔院,并在院中建毗卢遮那灌顶道场。(《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
公元805年 唐永贞元年 空海拜惠果为师,六月入灌顶坛,受胎藏法,七月又受金刚界灌顶、八月受传法阿阇黎位的灌顶。(《真言宗全书》弘法大师年谱卷三之下)
公元845年 唐武宗会昌五年 "会昌法难"寺院被废。(《旧唐书卷十八上》)
公元846年 唐宣宗大中元年 五月复立为护国寺。(《旧唐书》卷十八下)
公元855年 唐宣宗大中九年 寺院恢复青龙寺本名,从此辉煌不同往昔,逐渐废毁。
【北宋时,宋敏求《长安志》(卷九《升道坊》)和张礼《游城南记》两书皆有青龙寺的记载,证明青龙寺直至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仍然存在(《游城南记》载:"乐游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坊有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贾岛所谓行坐见南山是也。")。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青龙寺已不见于史籍的记述,可知寺已废弃。】(引自《青龙寺与西明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
1956年 青龙寺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对青龙寺遗址进行踏查,确认了青龙寺的位置及青龙寺遗址的现状,纠正了自清初便将祭台村石佛寺误认为唐青龙寺的说法。
1973年 探得7处遗址,并发掘其中两处遗址(2号遗址和4号遗址)。
1979年-1980年 发现8号遗址与三处窑址,并发掘了已探得的其余全部遗址。
1980年 日本首相中根曾康弘访问西安,并参观了青龙寺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马得志先生陪同讲解。
1982年 空海纪念碑院落成。
1984年 "惠果·空海纪念堂"落成。
1985年 日本四国四县赠送樱花千余株、十数余种,遍植于庭院内。
1992年 为配合青龙寺遗址庭院建设进行考古勘探,在唐代文化层中,发现一不规则灰坑,出土大量唐中晚期瓷片,其中有极其珍贵的"盈"字款白瓷残片。
1993年 青龙寺庭院(樱花园)落成。
1996年 青龙寺与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共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1月 青龙寺遗址公园落成。
2012年5月18日 青龙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9年 空海纪念碑院被中国文物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评为第四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
来源/西安市青龙寺遗址官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