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4-01
排在“第1号”,号称“第一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4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

标志着黄帝陵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从一砖一瓦到千年古柏

《条例》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穿上 " 铠甲 "

《条例》共 5 章 31 条,以法治力量守护 "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明确规定黄帝陵是指经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分类第 1 号,位于延安市黄陵县的黄帝陵及轩辕庙等附属遗存。

此外,《条例》明确了黄帝陵保护区域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需设置保护标志和界碑。保护区域内的文化遗产、古树名木以及黄帝陵的历史风貌和周边自然环境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其中,包括黄帝陵墓、汉武仙台等遗址遗迹;人文初祖大殿、碑亭、诚心亭等古建筑;碑 ( 碣 ) 、青铜器、瓷器、陶器等可移动文物;黄帝手植柏、保生柏为代表的桥山古柏群等;黄帝陵的陵区、庙区的建筑布局;桥山以及周边印台山、凤凰山、玉仙山、沮河、印池等自然环境;黄帝陵祭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条例》将黄帝陵的保护从道德的 " 软尺度 " 上升划定 " 硬刻度 ",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利用的深度融合,让千年文明焕发新生。

1、" 天下第一陵 "

" 寰宇初定邦,黄帝开万化 "。作为奠民族之基、开文明先河之人,千百年来,黄帝被历朝敬仰、万代流芳,黄帝陵也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陵。

其实,黄帝陵墓古称 " 桥陵 ",为了与今蒲城县的唐睿宗桥陵区别开,1942 年改称 " 黄帝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帝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称为 " 天下第一陵 "。

新中国成立后,1956 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受毛泽东主席委托,题写 " 黄帝陵 " 三字,勒石立碑。

《史记 · 五帝本纪》中记载:" 黄帝崩,葬桥山。"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桥山之上,正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这也是见之于史书的关于黄帝陵的最早记载。

但对黄帝陵的保护并非自今日始,各类法规实则古已有之。

我国对黄帝陵保护立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出现了历代颁发的第一道保护黄帝陵的朝廷法令。

· 禁伐桥陵树木圣旨碑

据碑文记载,元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在泰定二年颁发关于保护轩辕庙建筑,禁伐桥陵树木的圣旨,距今约有 700 余年历史。

· 栽种松柏圣旨碑

据碑文记载宋仁宗赵祯因坊州有轩辕黄帝陵,下令坊州在桥山栽种松柏。坊州依圣旨于嘉祐六年栽种松柏一千四百余株,距今大约 900 多年的历史。

同时,此次《条例》对每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和重阳节民祭等其他祭祀活动,以及文化保护传承、各相关部门责权利、保护区域界定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 1992 年 9 月 2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为黄帝陵题词,已勒石立碑,存于轩辕庙古柏院。

2、独具匠心的构思

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座巍峨陵园中还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巧妙构思,你是否曾留心到?

◐黄帝陵 " 人文初祖 " 大殿内的黄帝雕像

1990 年至 2004 年期间,黄帝陵进行了空前的大规模整修。

经由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准的整修设计总体方案规定:黄帝陵区保护面积 25 平方公里,整修范围 3.24 平方公里。总体包括庙前区、庙区、神道、陵园区、县城和外围景观等六个区域。

庙前区包括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等,其间藏着许多 " 密码 "。

如面积约 1 万平方米的庙前广场,地面铺有 5000 块大型卵石,象征着中华民族自黄帝后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宽 8.6 米、长 66 米横跨印池的石砌轩辕桥,是全花岗岩石材建造的仿古灞河桥的礅梁桥,粗犷朴实,为中国近代全石砌第一桥。

印池占地达 300 余亩,是利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的,蓄水量可达 46 万立方米。平静清澈的水面恢复了黄陵八景之一 " 沮水夜月 " 的景观。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砌石成 95 级台阶," 九五 " 长阶象征轩辕黄帝 " 九五之尊 " 的至高地位。

穿过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即是占地 4 万平方米的祭祀大院。祭祀大院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秉承 " 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 " 的理念。其包括祭祀广场、三出阙、轩辕殿、角楼等,历年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正是在这里举行。

祭祀广场均由花岗岩石板铺砌而成,可供 5000 人举行祭祀活动。东侧 " 龙魂 " 大钟高 3.8 米,重约 12 吨,庄重凝练,西侧的鼓台与钟台对应,鼓名 " 闻天 ",有响彻九州大地之势。同时,两侧陈放九对青铜鼎," 九鼎八簋 " 恰为象征天子等级规格的祭祀礼器。

轩辕殿是一座全石材的汉代风格建筑,由 36 根巨柱支撑,殿顶设圆形天窗,取 " 天人合一,天圆地方 " 之意,雄伟庄严、古朴肃穆。大殿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 " 五色土 ",以象征黄帝恩泽的祖国大地。轩辕殿正中悬挂的 " 轩辕殿 " 金字匾额,出于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之手。

如今,每年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就是在祭祀大院举行。自 2006 年祭祀黄帝陵典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祭祀程序更加严格,祭祀规模更加庄严隆重。

祭祀大院轩辕殿内的黄帝像。图源 / 新华社

3、不可错过的瑰宝

黄帝陵周围有密集的考古发现。据《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黄陵县境内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即相当于黄帝时代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的水拓塬遗址,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中,石头坡遗址面积约 42 万平方米,赵桌遗址面积达 50 万平方米。

来到黄帝陵

还能看到哪些文物和古树名木?

黄帝陵碑刻,大部分存放于轩辕庙碑廊,碑廊位于轩辕庙的东西两侧,东廊是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书法艺术品和部分功德碑,西廊是北宋嘉佑六年至 1963 年 55 通保护维修记事碑、祭祀祭文碑和诗文碑,其中古碑 47 通、恢复对应碑刻 8 通。

其中四通石碑,分别刻有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蒋介石的手迹或题词。

此外,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碑 …… 轩辕庙中还有一座座特殊碑刻,见证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

· 黄帝手植柏

在桥山八万多棵古柏中,最有名的当数 " 黄帝手植柏 "。此柏高 19.4 米,下围超过 11 米,属于侧柏树种,树龄 5000 多年,素有 " 中华第一柏 " 之称。远看擎天如盖,近观枝似盘龙,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栽。1998 年,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正式将它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誉之为 " 世界柏树之冠 "。2016 年 9 月 15 日,7383 颗黄帝手植柏种子被送入太空,遨游 2 个多月后随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这批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强大生命力的种子之中的2016 颗,作为珍贵的展品回到了黄帝陵景区。

· 保生柏

保生柏因位于黄帝陵轩辕庙西前院保生宫旧址而得名,属柏科侧柏属,树高 15.5 米,胸围 5.3 米,地围 9.1 米,平均冠幅 12.1 米。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普查中,确定它的树龄约 5000 年。

· 桥山古柏

桥山古柏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人工栽植最早、面积最大、树龄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亦被称为人类文明历史的 " 活化石 "。这里的柏树树龄长、品种多,其覆盖面积为 3000 余亩,有百年以上柏树 8.6 万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柏 3 万多株。它不是天然的古柏群,而是千百年来由谒陵人、护陵人和当地百姓逐年栽植的。

· 龙角柏

在桥山古柏群中,8 万余株古柏枝繁叶茂,唯有此两株柏树无叶,因外形酷似 " 龙角 ",谓之 " 龙角柏 "。

· 挂甲柏

挂甲柏又名 " 将军树 "。《史记 · 封禅书》中记载,汉武帝刘彻率领十八万大军北巡朔方,凯旋归来祭拜黄帝,祭拜前将自己的盔甲挂在这棵柏树上以示庄重虔诚,不料盔甲上的铆钉刺破树皮,在树干上留下了斑斑甲痕,于是后人便将此树称为挂甲柏。

" 汉武仙台遗世界

黄陵古柏茂穹苍 "

是 " 黄陵八景 " 中的其中两景

而汉武仙台和挂甲柏都与一个人有关

那就是汉武帝

· 汉武仙台

" 汉武仙台朝北屹,轩辕衣冢向南骧。" 黄帝陵园中的 " 汉武仙台 " 遗址,高 13.5 米,上围 22.5 米,下围 120 米。遗址见证了黄帝陵祭祀历史上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皇帝亲祭活动,即汉武帝 "18 万大军祭黄陵 " 之事。

· 桥山龙驭石碑

陵前石碑镌刻于明嘉靖十五年,上书 " 桥山龙驭 " 四字,由滇南唐琦书,是陵园内现存最早的石碑。

来源 / 文物陕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