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之星 04-08
资本在新能源副本疯狂氪金,盘盘可控核能聚变的炒作逻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2025 年 4 月 3 日,在白宫玫瑰园内,特朗普在所谓的新的 " 独立宣言 " 演说结束后,签署下让 " 对等关税 " 能够生效的两项行政命令,具体的政策内容涵盖汽车、半导体、药品等多个领域,其中亚洲国家又普遍面临较高加税。

关税落地后,全球市场随即陷入恐慌。包含纳指、恒生指数、A 股创业板指数以及欧洲多个国家股指均在 4 月 3 日后大跌逾 10%,全球经济笼罩在脱钩的阴霾下。

在市场情绪越是恐慌的时候,资金越要找个能讲 " 未来故事 " 的避风港。

可控核聚变这个稍显陌生的,被誉为 " 人类终极能源 " 的板块,能在暴风雪中撑起一片避风港吗?

可控核聚变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可控核聚变?

核能也称原子能,是利用由物质元素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发生改变而释放能量,进而产生动力、热量和电能,其包括核裂变、核衰变和核聚变。

目前核电的主要发电模式为核裂变,虽然相比传统煤炭发电燃料效率更高、更清洁,但核废料问题尚未解决,且铀储量有限,不能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

因此与核裂变相比,释放能量大,原料来源丰富,安全可靠、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少的可控核聚变就成为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个从上世纪 50 年代起,各国就在开启技术研究的产业,其实和过去我们曾经写过的深海经济有相似之处《政府工作报告点爆深海科技,入海与上天同样重要?》即都是普通投资者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行业壁垒和门槛较高的产业。

因此,出于文章篇幅和专业度考虑,我们不对产业展开细致描写,主要还是围绕该产业在 A 股中在近期有的种种表现,以及解释该表现背后的逻辑,两个层面来展开讨论。

比如为什么近期可控核聚变会在 A 股中出现炒作行情?并且还能涨这么多?

复盘对等关税落地前后,引人注目的国际金价涨破天际不假,但细看其实黄金股也就涨个 3%-5%,而反观可控核聚变板块,动不动就是涨停潮。

归根结底,和黄金能避险抗通胀,可控核聚变却能 " 抗未来 " 的底层逻辑有关。前面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一挥,油价就应声暴涨,欧洲天然气价格又创历史新高,你说这套打法整多了谁扛得住?

在这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能源自主成了各国命门,冒出个 " 燃料取自海水、发电零污染 " 的技术,简直是乱世中的救星,于是各国开始军备竞赛式般的投入。

想象一下,如果真能掌握 " 人造太阳 ",谁还怕石油卡脖子?

这个诱惑可比囤黄金大太多了,所以这批量的涨停背后,既是对核聚变作为 " 未来能源 " 的认可,也是资金对当下贸易冲突加剧下的担忧。

在 A 股,可控核聚变在春节前就隐有爆发征兆,2025 年 1 月,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实现 1 亿摄氏度运行 1066 秒。

什么概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直接把世界纪录甩开几条街的程度突破。

技术上出现突破后,可控核能聚变概念开始在 A 股中升温,但那个节点年关将至,A 股中资金相对紧张且集中讨论度更高的消费板块,因此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3 月," 中国环流三号 " 首次实现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双破亿度,相当于在实验室里造出了比太阳核心还热 5 倍的等离子体,离 " 点火 " 临界点只差临门一脚后,这个概念才彻底在 A 股发酵点燃。

这个节点,机器人和 AI 板块在前面的炒作冲击下,纷纷迎来了阶段性调整,市场大资金开始寻找新的板块。

在政策的喊话支持,中国刚把核聚变列入 " 未来产业 " 后,国资委直接放话 " 超前布局 ",合肥、成都等地方政府的产业基金就赶着撒钱入场;

外资的偷偷加仓,如高盛一边喊着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升到 35%,一边却在研报里把核聚变产业链标的列入 " 长期配置清单 "。

同时让国企和华尔街达成共识,加上今年还突然冒出一堆真金白银的合同(以前核聚变概念被诟病纯属 " 画饼 ")。久盛电气拿下 " 环流三号 " 超导磁体大单,联创光电的真空室设备中标 ITER 项目,连做特种钢材的中洲特材都接到钨铜合金的急单,使得可控核能聚一举成为 A 股 3、4 月最亮眼的仔。

产业链核心环节及相关标的

短期的消息催化密集和技术的突破不断加速商业化预期,以 A 股的资金习惯蜂拥而至的炒作调性来看,眼下这波行情,或许有一定的有炒作成分。

比如蹭概念的,某做家电的公司改个名叫 " 聚变能源 " 就迎来了涨停,再比如以具体业绩看,板块内的大部分公司业绩,可能暂时都还撑不起百倍市盈率。

不过换个角度想,20 年前的新能源车、10 年前的光伏产业,哪个不是从泡沫里爬出来的?

核聚变商业化虽说还需数十年,但实验堆建设已开启 " 订单前置 " 模式。

产业链的订单释放,预计 2027 年前全球实验堆订单规模近 600 亿元,带动超导材料、磁体等上游需求,相关公司如久盛电气、联创光电已获实质性订单。

而据中金证券测算,若 2050 年全球建成 10 座商用堆,产业链规模将超万亿美元。

长期来看,产业本身具有较强的确定性,核聚变是被市场公认的 " 终极能源 ",具有零碳排放、燃料无限等优势,契合全球碳中和目标,未来若贸易冲突持续升级,可控核聚变板块或进一步受益。

逻辑没问题,那关键要把握的就是产业进程的节奏,接下来可聚变核能板块,关键要看两点。

技术能否持续突破?

如果 " 环流三号 " 明年实现 200 秒持续放电,板块还能再疯一波;

政策是否真金白银?

中国正在制定的《核聚变发展白皮书》据说要砸千亿级资金,这可比关税战刺激多了。

从产业的自上而下的传导逻辑推测,则当下是上游 " 卖铲人 " 最吃香。超导材料(西部超导)、钨铜合金(中洲特材)这些耗材需求暴增,毛利率普遍超过 40%。

中游设备商可能是闷声发财的那一方。合锻智能的真空腔体占实验堆成本的 15%,海陆重工给 ITER 供应的偏滤器单价上亿元。这些公司订单排到 2027 年,但对外只说 " 涉及商业机密 "。

下游的玩家还还处于 " 摸鱼 " 阶段。中国核电、浙能电力这些电站运营方现在只能参股搞研发,真要等到商用电站并网,估计得 2035 年后,但股价已经等不及先涨了,像中国核电年初至今已经涨完一波又回调了。

更具体来看,个股层面要做的是紧盯订单和研发费用,比如 2024 年永鼎股份超导业务收入增长 80%;久盛手握大单、研发投入占比超 15% 的公司,这类公司跌下来就是机会。

结语

当特朗普忙着用关税重塑全球贸易时,中国正悄悄布局一场更宏大的游戏——用可控核聚变重新定义能源霸权。

可控核聚变的突破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地缘政治与能源话语权的争夺。

在这场赌局中不存在速胜者,也考验着投资者的定力和耐心,需要以 " 十年磨一剑 " 的耐心看待这一产业,如高盛所言:" 核聚变的投资逻辑,不在于明天能否发电,而在于它是否代表不可逆的未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核聚变 a股 核能 黄金 特朗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