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铜川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
2025 年 4 月 8 日
2024 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纵深推进 " 三个年 " 活动,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扎实做好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 " 稳中有进、量质双升 " 的良好态势,社会民生保障各项事业持续稳步推进。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588.82 亿元,同比增长 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7.54 亿元,增长 3.9%;第二产业增加值 212.63 亿元,增长 5.5%;第三产业增加值 338.65 亿元,增长 7.1%。
三次产业结构为 6.4:36.1:57.5。人均生产总值 83586 元,同比增长 6.5%。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 345.39 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 58.7%。
二、农业
2024 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67.49 亿元,实现增加值 39.26 亿元,同比增长 3.9%。全年粮食总产 33.00 万吨,增长 1.2%;其中,夏粮 7.12 万吨,秋粮 25.88 万吨。园林水果总产 76.98 万吨,增长 4.4%;其中,苹果 74.11 万吨,增长 4.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 9.02 万吨,增长 4.5%。猪牛羊禽肉产量 1.38 万吨,增长 4.0%。牛奶产量 2.68 万吨,增长 12.5%。禽蛋产量 2.71 万吨,增长 1.2%。
三、规模以上工业和建筑业
2024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工业增长 1.6%,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 60.5%;非能源工业增长 18.2%,占比 39.5%。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2.5%,制造业增长 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 2.0%。
从产业集群看,能源资源产业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长 10.8%,其中,传统产业增长 13.5%,接续产业增长 0.5%;先进制造产业下降 11.2%;特色新兴产业增长 3.7%。
从重点产业链看,4 条重点工业产业链全部增长,合计增加值同比增长 20.6%。其中,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增长 16.9%,铝基新材料产业链增长 25.0%,光电子产业链增长 39.2%,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链增长 62.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506.69 亿元,同比增长 11.0%;利润总额 48.24 亿元,下降 26.6%。
从工业产品产量看,在统的 43 种工业产品中,26 种增长,17 种下降。其中,原煤 1610.36 万吨,同比下降 11.9%;洗煤 761.81 万吨,增长 11.8%;水泥 1280.34 万吨,下降 5.5%;水泥熟料 1142.21 万吨,下降 6.1%;电解铝 30.62 万吨,增长 0.6%;发电量 137.43 亿千瓦时,下降 2.5%,其中,火力发电量 124.72 亿千瓦时,下降 2.0%。
2024 年,全市市内建筑企业产值同比增长 8.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增长 5.9%,安装工程产值增长 14.5%。全市建筑企业共签订合同额 116.79 亿元,增长 7.3%;本年新签合同额 73.26 亿元,增长 14.0%。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4 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1.6%。分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67.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39.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 9.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 11.2:38.6:50.2。
2024 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14.7%。施工面积 359.09 万平方米,下降 14.4%。商品房销售面积 42.46 万平方米,下降 15.7%。
五、国内贸易
2024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8.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16.1%。按经营地分,城镇零售额增长 7.9%,乡村零售额增长 11.6%。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增长 6.0%,商品零售增长 9.5%。
刚需类商品消费增势稳定,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 24.2%,其中,粮油类增长 11.6%,肉禽蛋类增长 24.5%,水产品类增长 21.6%,蔬菜类增长 54.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 7.7%;金银珠宝类增长 5.3%;日用品类增长 31.2%;书报杂志类增长 7.5%;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 10.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 29.5%。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
2024 年,全市共签约各类招商引资合同项目 334 个,涉及金额 216 亿元,全市招商引资实际使用资金 115.3 亿元。
2024 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 8.19 亿元,同比下降 46.5%,其中,出口 7.20 亿元,下降 40.0%;进口 0.99 亿元,下降 70.2%。
七、交通和邮电业
2024 年,全市公路客货周转量 109.75 亿吨公里,同比增长 1.0%。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 4513.61 公里,较上年持平,其中,国道 445.74 公里(高速公路 278.54 公里),省道 444.03 公里,县道 643.18 公里,乡道 1021.60 公里,村公路 1959.07 公里。全市民用机动车保有量 17.84 万辆(不含拖拉机车辆数),其中,汽车 12.31 万辆。
2024 年,全市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总量完成 3.13 亿元,同比增长 27.2%;业务总收入完成 3.01 亿元(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增长 18.1%;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 1972.01 万件,增长 30.7%;业务收入 1.91 亿元,增长 39.8%。
2024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 123.3 部 / 百人,其中,4G 移动电话用户 48.0 部 / 百人,5G 移动电话用户 64.6 部 / 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 10.8 部 / 百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24 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24.31 亿元,其中,税收收入 15.92 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52.44 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16.51 亿元,教育支出 16.47 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 4.54 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2.03 亿元,卫生健康支出 14.66 亿元,节能环保支出 8.49 亿元,城乡社区支出 11.82 亿元,交通运输支出 8.33 亿元,住房保障支出 7.11 亿元。
2024 年末,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 14 家,营业网点 148 家,从业人员 2167 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944.08 亿元,同比增长 9.9%,较年初增加 85.13 亿元;贷款余额 463.17 亿元,增长 11.7%,较年初增加 48.43 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合计 1407.25 亿元,增长 10.5%。
全市共有证券机构 4 家,从业人员 41 人。累计成交量 435.24 亿元,同比增长 18.4%;客户资产量 33.59 亿元,增长 26.8%。
全市共有各类保险业机构 23 家,分支机构 94 家,从业人员 3119 人。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 17.96 亿元,同比增长 9.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 6.26 亿元,增长 11.0%;人寿险保费收入 11.70 亿元,增长 8.9%。保险业累计赔付 4.68 亿元,增长 7.8%,其中,财产险赔付 4.18 亿元,增长 9.4%;人寿险赔付 0.50 亿元,下降 5.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24 年,全市共有各级中小学校 116 所,在校学生 77561 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 12136 人,毕业生 3732 人;普通初中在校生 20606 人,毕业生 5626 人;普通小学在校生 43874 人,毕业生 7138 人;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在校生 95 人。职业高中 4 所,在校生 850 人。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 117 所(公办 75 所、民办 42 所),在园幼儿 15814 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100%。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2024 年招生 3708 人,毕业 4936 人。
2024 年,全市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415 家,较上年增加 153 家;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 182 家,较上年增加 31 家;年末有效省级瞪羚企业 16 家,较上年增加 10 家。2024 年度省级科技项目立项 25 项,推荐 2025 年省级科技项目 73 项;下达市级科技项目 76 项(其中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2 项、铝及铝合金专项 3 项、社会发展领域 24 项、工业领域 5 项、农业领域 2 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 项、技术创新中心 5 项、秦创原铜川 " 科学家 + 工程师 "15 项)。获杨凌农高会后稷奖 4 项,后稷特别奖 2 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 84 宗,合同成交金额 3.6 亿元。全市专利授权 646 件,发明授权 79 件。2023 年全市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 2.19 亿元,投入强度 0.43%。
十、文化、旅游和档案
2024 年,全市拥有市级广播电视台 1 个,县级广播电台 2 个,艺术表演团体 2 个,文化馆 5 个,文化站 38 个,公共图书馆 5 个,图书总藏量 88.32 万册。
2024 年,市委宣传部共征集文艺创作重点项目 5 大类 34 个,长篇小说《劳动者》等 18 个项目入选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电影《唱支山歌给党听》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长篇小说《天工开物号》、报告文学《陶瓷泰斗禚振西》、电影剧本《孙思邈下山》入选陕西省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电影《此心安处是故乡》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
2024 年,共接待游客 2167.17 万人次,同比增长 18.8%;接待国内游客花费 108.50 亿元,增长 21.9%。
2024 年,全市共有综合档案馆 5 个,专业档案馆 1 个,大型企业档案馆 1 个;年末馆藏全宗 682 个,馆藏案卷 28.92 万卷,保管档案 135.97 万件,馆藏资料 5.74 万册。
十一、卫生和体育
2024 年,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802 个,其中,医院 46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2 个,卫生院 31 个,村卫生室 458 个,门诊部 5 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03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 个,专科疾病防治院 1 个,健康教育机构 1 个,妇幼保健机构 6 个,急救中心 1 个,采供血机构 1 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 个,其他卫生机构 1 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 7378 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8264 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2696 人,注册护士 3852 人,疾病预防控制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 262 人,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 349 人。
2024 年,全市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活动 18 次。年销售体育彩票 1.5 亿元,同比增长 15.9%。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24 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 286 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3.92,比上年改善 2.6%;PM2.5 浓度同比下降 3.2%,PM10 浓度下降 6.2%。
2024 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 2 人,同比下降 71.4%;生产安全事故 2 起,下降 66.7%,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 " 双下降 "。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 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213 元,同比增长 5.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2570 元,增长 5.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138 元,增长 7.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2.81:1。
2024 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口 7700 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4453 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6.65 万人。
2024 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3.65 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 10.91 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30.02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 8.75 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70.29 万人,其中,职工医保 21.50 万人,城乡居民医保 48.79 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 95.0% 以上。
2024 年,全市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 6 个,床位 2169 张,共有 61 个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85 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2.73 万人。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城市居民每人每月 665 元,农村居民每人每年 5690 元。
注:1、本公报指标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不含跨地市投资和农户投资。
4、全市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数据为初步数据。
5、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 五上 " 企业入统标准: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②限额以上商贸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 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 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③规模以上服务业是指年营业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 1000 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和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大类;年营业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和社会工作大类。④有资质的建筑业是指在本地注册,且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⑤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是指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6、本公报由铜川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共同完成。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招商数据来自市经济合作局;进出口数据来自西安海关;公路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通信数据来自省通信管理局《2024 年陕西通信业统计公报》;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证券数据、保险数据来自人行铜川市分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数据、旅游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档案数据来自市档案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环保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城镇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来源 / 铜川统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