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兴寺
驼峰岭上梵宫开,五百春秋岁月裁。
家祠昔时成古刹,佛音自此绕莲台。
飞檐斗拱凝仙气,翠柏苍松映殿隈。
信众往来祈愿处,香烟袅袅涤尘埃。
历史溯源:从家祠到佛门圣地的华丽转身
浩渺宇宙,星河长卷,于无垠的时间洪流中,有一刹光华,穿越尘烟,静静绽放。榆林城东驼峰山上,静默矗立着一座历尽风雨而愈发庄严肃穆的古刹——戴兴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建筑设计,成为了探索中国传统宗教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
戴兴寺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原为延绥镇总兵戴钦家祠,后易祠为寺,请洪济寺僧人佛济住持,始称戴兴寺。明天启七年(1627)、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及四十四年(1705)、乾隆三十年(1765)、光绪三十年(1904)曾重修。与周边的老爷庙、香云寺、圆觉寺、洪济寺以及大庵寺等共同构成了 " 四寺夹一庙 " 的独特古刹建筑群,其中以戴兴寺规模最大。
寺分三院,有殿宇共 54 间,布局因山就势,错落有致,有五佛殿、大雄宝殿、地藏殿、韦驮殿、观音殿、罗汉殿、十王殿、南北禅堂等,总占地面积 2846.1 平方米。
建筑瑰宝: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艺术典范
穿越时空的隧道,步入戴兴寺,仿佛能够触摸入戴兴寺,到那远去的时光。巍峨壮观的明代殿堂依次排开,庄严肃穆的五佛大殿、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慈悲为怀的观音殿、罗汉林立的罗汉殿、静谧深沉的地藏殿以及南北两侧的禅堂,那些屹立数百年的殿宇楼阁无不显露出明代建筑的古朴风貌与典雅气韵。
建筑本身,便是无字的经文,其间的每一砖每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先人的智慧。五佛殿作为戴兴寺的标志性建筑,为重檐歇山式两层砖木结构,总高 11.2 米,一层为砖砌 5 开间通堂拱券式枕头窑,外接飞檐走廊,南北两侧各砌砖拱券洞,置砖踏步,拾级而上达二层。二层为歇山式檐廊砖木结构,5 楹 36 柱环列,顶覆仰合灰瓦脊兽。东院大雄宝殿,地藏菩萨殿,罗汉殿。单檐式砖木结构建筑。殿内原有铜铸、木雕等佛像 100 余尊,藏经书 300 余卷,可惜已不存,但从大殿的建筑规模和工艺,仍能想象出当年佛像林立、香烟袅袅的盛景。
洪济寺,位于戴兴寺北侧。建于明代。南北 55.5 米,东西 18.5 米,占地面积 854 平方米。寺分南北二院;南为弥勒殿,北为观音殿共 18 间。弥勒殿坐东向西,硬山单檐砖木结构。
尼姑庵,位于洪济寺北侧。建于清代。东西 45 米,南北 30 米,占地 1350 平方米。寺分二院,北院殿宇 14 间,南院殿宇 22 间,正殿坐东向西,硬山单檐砖木结构。寺院残存起脊廊檐。
老爷庙,位于戴兴寺东侧。建于明代。南北 72 米,东西 38.3 米,占地 2756 平方米。原设一大院,中为关公殿,北侧有过厅宫殿,东、西、南三侧有配殿。
关公殿为歇山单檐砖木结构,面阔 21.9 米,深 18.4 米,高 11 米,殿前卷棚高 6.5 米,顶覆琉璃瓦兽,内有彩绘壁画。
香云寺,位于戴兴寺南侧。建于明代。南北 67.5 米,东西 67 米,占地 4523 平方米。寺分鲁班殿,七佛殿、三净身三院,有殿宇 38 间。正殿三净身,坐东向西,歇山单檐四出檐廊砖木结构,四面环廊,顶覆琉璃瓦,内壁有彩画。
文化内涵:丰富多样的佛教文化以及珍贵的文物传承
漫步寺内,木质的梁柱,石砌的基座,无不透露着古朴与精致并存的美学追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既有气势磅礴的大气象,也不乏细腻入微的精致美。每一笔雕刻,每一抹彩绘,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亦是对于宇宙真理的领悟与表达。在晨光初照或夕阳西下时分,光线与阴影的交织,更赋予这些古老的建筑以生命力,使其在光影的变换中显得既神秘又温馨。
而那些悠长的回廊、幽静的禅房、错落的塔林,更是为寺庙增添了几分禅意与诗意。行走在其间,或听雨打青石,或观云卷云舒,每一次驻足,都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平和与超脱。
戴兴寺古建群虽经历代的维修,但整体保存了明清风格,对研究陕北的建筑史有着较大价值。戴兴寺内现存明、清维修碑记及木匾多块,其中崇祯九年(1636)" 急周同道 " 木匾,记载了戴兴寺第四代主持仁明等收容各地近百名僧尼度荒的事迹。洪济寺存有明代弥勒佛泥塑像 1 尊,尼姑庵、老爷庙、香云寺保存清代石碑、木匾 7 块;残存部分壁画,它们对研究陕北历史、艺术有着较大价值。2008 年,戴兴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戴兴寺不仅是一处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一处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其建筑之美、历史之深、文化之厚,共同构成了榆林八景之一 " 驼峰拥翠 " 的核心内涵。即使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戴兴寺依旧保持着那份古朴与庄重,仿佛一位历史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今天的宁静。
来源 / 榆林文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