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三河市因一则 " 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 " 的规定,成为舆论焦点。去年 10 月起,当地陆续要求商户更换招牌,禁止使用红、蓝、黑作为底色,就连蜜雪冰城这样全国统一店招的连锁品牌,招牌也被迫从红色改成绿色。这一 " 禁色令 " 源于《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其中规定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外,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然而在执行中,却演变成对众多商户的强制要求,不仅损害了商户的品牌形象和商业利益,增加经营成本,还引发了社会对城市管理合理性的广泛质疑。随着事件发酵,廊坊市联合调查组介入,经初步核查,问题属实,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已被免职。
▲网站截图
有网友称河北省廊坊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 红色代表火,让人亢奋;蓝色太俗。要去红去蓝 "。红底门头牌匾统一更换颜色。其背后,是否会存在官员贪腐问题,大搞迷信活动问题呢?目前不得而知,截至目前官方也没有正面的回应。
三河市相关部门对推行 " 禁色令 " 的解释是红蓝色 " 易造成视觉疲劳 ",然而,这样的说法在色彩心理学领域却缺乏足够的实证依据支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的《户外招牌设置规范》仅仅要求 " 避免大面积高饱和度色块 ",成都则通过 " 一街一景 " 设计导则,巧妙地平衡了城市风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这充分凸显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精细化管理意味着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城市治理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在商户权益受损方面,经济负担首当其冲。普通商户更换招牌成本约在 1000 - 3000 元,而部分连锁品牌单店改造费用更是高达数千元。据统计,三河市 6000 余家商户直接损失超过 3000 万元。对于部分商户而言,两次更换门头的费用甚至相当于数月利润,这无疑给商户的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地蜜雪冰城招牌红底变绿底 图源网络
品牌损伤问题也不容忽视。像蜜雪冰城等知名品牌在更换招牌后,由于顾客长期形成的视觉习惯,难以快速识别新招牌,导致部分门店销售额下滑 18%。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儿童医院原本的 " 红十字 " 标识被刷成 " 绿十字 ",这一行为引发了关于国际标识篡改的争议,严重损害了相关机构的形象。
▲当地医院的红十字也变为绿色 图源网络
公众舆论也出现了强烈反弹。从文化冲突角度来看,红色在中国一直是传统喜庆色,而该政策禁用红色,这一举措被民众质疑 " 违背文化传统 "。网友们纷纷调侃 " 三河的红旗是不是也要改绿旗 ",甚至有声音将此政策与 " 权力美学暴力 " 相关联,表达对政策的不满。
同时,舆论对该政策的形式主义批判不断。公众批评政策过于 " 重表面、轻内涵 ",将城市治理简单地简化为 " 整齐划一 " 的视觉工程。
三河市的这一 " 禁色令 ",明显暴露出部分城市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 " 家长式治理 " 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下,行政权力过度扩张,忽视了法律的边界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它深刻地提醒着城市管理者们,在城市治理过程中,需要避免陷入 " 治理洁癖 " 的误区。北京前门大街、重庆洪崖洞等成功案例充分证明,商业活力往往源自适度的视觉多样性。过度追求整齐划一的城市风貌,反而可能会扼杀城市中充满生机的烟火气。
三河市的教训表明,缺乏法治思维和人文关怀的管理,即便初衷良好,也可能演变为权力任性的反面教材。城市建设需要的或许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秩序与活力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正如网民评论:" 管好该管的,放手该放的,才是真正的治理智慧。"
文 / 周芝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