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外卖行业蓬勃发展,外卖骑手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成为都市生活一道独特风景。然而,与之相伴的却是谣言如影随形。一些不法分子借助 AI 技术的 " 东风 ",批量制造关于骑手收入的虚假信息,肆意博取流量、谋取私利。这些谣言如毒瘤般侵蚀着网络空间,不仅让公众陷入认知误区,更让外卖骑手群体无端承受舆论重压,整治 AI 谣言乱象已刻不容缓。
已证实 " 骑手收入不足千元 " 是谣言
近期,一则关于 " 美团骑手收入仅 800 元 " 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一谣言源于对美团平台数据的断章取义。根据美团研究院最新调研数据,全年月均有单骑手数量为 336 万。然而,这一数据被某些人恶意加工,通过简单的 " 平均计算 ",得出了 " 骑手收入仅 800 元 " 的结论。
这种 " 平均计算 " 显然是不合理的。骑手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收入的差异性。根据美团研究院的数据,336 万骑手中,全年接单超过 260 天的骑手占比并不多,而约 48% 的骑手全年接单不足 30 天。这意味着,大部分骑手将外卖工作视为临时性、过渡性的职业,而非全职工作。因此,将总收入简单平均到每位骑手身上,显然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事实上,外卖骑手的收入与工作时间和地区密切相关。根据美团研究院的另一项数据,全职骑手(全年接单超过 260 天)在一线城市的月收入可达 9344 元至 11547 元,而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骑手收入也能达到 6650 元至 8757 元。这一收入水平在部分地区甚至高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例如,前两年有报道称,鹤岗的外卖骑手通过送外卖在当地买房,正是因为外卖收入在当地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AI 造谣低成本造谣成风
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造谣成本大幅降低。根据科技博主阮一峰的测算,使用国产 AI 生成一篇文章的成本仅为 0.00138 元,而每篇文章的平均收益可达 1.43 元。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模式,催生了一条以 AI 批量造谣为核心的 " 黑产链 "。一些 " 做号帮 " 利用 AI 技术,每天生成数千篇虚假文章,通过夸大社会热点、制造情绪化内容,博取流量并从中牟利。
外卖骑手因其广泛的就业基础和鲜明的社会符号,成为了这些 " 做号帮 " 的主要目标。例如,今年年初,一篇关于 " 西安地震 " 的虚假新闻就是由 AI 生成的。类似的谣言还包括 " 美团骑手中有 8 万研究生、30 万本科生 " 等,甚至有人编造出 "5100 万众包骑手 " 的离谱数字。这些谣言不仅误导了公众,也让外卖骑手这一群体背负了不必要的舆论压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