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 04-21
融资1亿美元!北京杀出超级独角兽:全国第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铅笔道作者 | 爱羽

近日,北京跑出一个未来独角兽:轻舟智航,获得奇瑞汽车与立讯精密的亿美金战略投资。

这两个资方有点厉害。

轻舟智航成立于 2019 年,主攻城市复杂交通场景的无人驾驶技术,已融资 8 轮。而奇瑞汽车是知名汽车公司,去年汽车销量约 260 万辆;立讯精密则是精密制造领域佼佼者,是苹果等大厂供应商,年收入超 2300 亿元(2023 年)。

截至 2024 年 7 月,在中国乘用车 NOA(导航辅助驾驶)高阶智驾方案市场,轻舟智航以 50.84% 的市场份额位位列国内第一,超越华为(42.45%)等竞争对手

这轮融资,是否意味着无人驾驶赛道再起火花?

01

轻舟智航的核心业务之一是: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核心客户是车企,为其提供自动驾驶方案。

通俗来讲,它就像是为车辆装上一个聪明的 " 大脑 ",让车辆能够在复杂的路况下实现自动驾驶。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上汽等主机厂,以及部分出行服务平台。

轻舟智航的核心成员来自 Waymo、特斯拉、Uber、福特、英伟达等公司。

他们发现,传统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痛点明显 : 技术复杂、成本高昂、难以量产等。

一方面,传统方案依赖大量高精度地图数据和复杂的传感器组合,数据采集和更新成本巨大,而且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路况时,适应性较差 .

另一方面,其算法的运算量极大,对车载计算平台的性能要求极高,导致硬件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轻舟智航走了另一条技术路线:借助大规模智能仿真系统和可自主学习的决策规划框架,降低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同时优化硬件配置,降低成本。

2019 年 3 月,轻舟智航于美国硅谷成立,7 月便获得美国加州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并发布全栈自研自动驾驶解决方案「Driven-by-QCraft」,首个落地场景「龙舟 ONE」亮相,解决了技术从无到有的问题。

2020 年,轻舟智航与苏州高铁新城战略合作,在苏州开展多个无人驾驶场景试运营。同年,轻舟无人小巴在苏州亮相。

2021 年,轻舟智航发布第三代 L4 级自动驾驶硬件方案,与 NVIDIA 达成合作,将率先使用 NVIDIA Orin。

目前,轻舟智航在市场上的成绩包括:

1、技术应用上,在国内多个城市部署落地了龙舟系列无人驾驶车,覆盖多类车型,应用于城市公交、网约出行等场景。

2、在行业方面,据 IDC 数据,轻舟智航已覆盖中国 30% 的 L2+/L3 级量产车型,合作车企包括比亚迪、上汽等头部品牌。

02

无人驾驶领域萌芽于 20 世纪 20 年代:以遥控驾驶为主,依赖基础无线电控制,比如 1925 年美国展示首辆无线电控制汽车。但由于硬件算力不足,仅能实现直线行驶等简单功能。

1980-2005 年,无人驾驶的功能变多。1984 年,日本实现了车辆避障功能。1992 年,中国首辆无人驾驶原型车问世;1995 年,卡内基梅隆大学 NavLab 完成 98% 自动驾驶的 4800 公里测试。但这个阶段,由于传感器精度低等,依旧无法适应复杂路段。

2005-2015 年之前,无人驾驶开始商业化试水。L2 级辅助驾驶(如特斯拉 Autopilot)初步普及,但法规滞后制约 L4 落地。

2015 年至今,无人驾驶技术进入量产突破期。比如特斯拉 FSD 端到端方案,事故率降至 1/539 万英里。

据麦肯锡预测,2030 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 2.5 万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超 35%。

图注:国内无人驾驶市场格局

在竞争格局上,无人驾驶赛道竞争激烈,头部企业已经成熟,整体供大于求。不过,在特定应用场景和细分市场,仍存在发展机遇。

图注:智能驾驶应用场景和细分市场

轻舟智航的竞争对手不乏实力强劲的企业,在国内大约分为几类公司。

一类是科技巨头,比如百度 Apollo、华为 ADS、腾讯、阿里(菜鸟无人车)。

另一类是整车厂商,比如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系统,蔚来小鹏等汽车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上汽、广汽(享道 Robotaxi)。

最后一类是垂直场景突破者。比如图森未来聚焦干线物流,轻舟智航聚焦城市复杂交通等,文远知行聚焦 Robotaxi、小马智行主攻矿区运输。

国内的技术路线大约分为两类:1、多传感器融合(华为 / 百度 / 轻舟智航);2、纯视觉方案(特斯拉 FSD)。

区域布局上,长三角占乘用车智研产能 55%,粤港澳建成跨境无人驾驶通道。

03

无人驾驶赛道当下的普遍困境是:盈利艰难。当然,和绝大多数科技产业一样,由于研发投入高、订单场景有限(僧多肉少)等因素,致使企业亏损严重。

未来 1-3 年,能否突破盈利挑战,需依赖几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降本与规模化应用。

比如硬件成本压缩。固态激光雷达价格降至 $500(2025 年),国产化率超 90%。如百度 RT6 车型成本从 48 万降至 25 万,降幅 48%。

其次是突破更多商业化场景。封闭场景(港口、矿区)等封闭场景可能优先盈利。

此外,商业模式创新、政策协同与法规突破也是关键要素。

根据 2025 年最新行业分析,预计 2027-2028 年是盈利拐点。

在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T3 出行预测:"2027 年是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拐点 ",核心依据是车辆成本已降至 30 万元以内,且政策试点城市扩至 20 个。"

而在小马智行的商业版图里,2026 年启动 Robotaxi 大规模商业化,2029 年实现整体盈利。

在一些封闭场景,部分企业已经实现收支平衡,比如矿区无人驾驶企业(易控智驾等)已实现单项目盈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自动驾驶 融资 无人驾驶 独角兽 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