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4-22
【金融棒棒糖】投行思维下:彭教授回来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西安投行思维又见闭环。

4 月 8 日,注册于上海的科华生物(002022)发布公告,宣布将在西安经开区建设生产基地和医疗产业孵化创新中心项目,占地 90 亩。

公开信息显示,这是彭年才去年拿下上市公司控股权后,首笔大规模的对外投资项目。

01

入主后首投:离土不离乡

2024 年 1 月珠海保联签订股权转让以及表决权转让协议后,原天隆科技的实控人,彭年才教授入主科华生物。如今一年过去,除去日常的经营信息外,很少看到科华生物对外的项目投资动作,于经开的这次签约应属易主后首次 " 落子 "。

其中透露出两个信号:一是彭年才教授已经完成对于上市公司业务的全面梳理,公司经营开始进入全新轨道;二是在步入创业新阶段之际,彭年才教授再度以事业起点西安,作为业绩翻盘的支点。

之所以称作 " 业绩翻盘 " 是因为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的现状。

2023 年科华生物营收 24.28 亿,同比下降 65.16%,是 10 年来首次下滑;归母净利润 -2.34 亿,10 年来首次为负,同比下滑 124.09%;2025 年的亏损额再次扩大,净利润预计亏损 5.3 亿– 6.5 亿元。

变动业务解释一栏中,科华生物表示正在依靠持续研发投入,建立多方法学全覆盖的整体解决方案,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此番经开区的布局应当就属于规划中 " 增长曲线 " 之一。

具体来看,科华生物的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经开的高铁新城附近,共分为两期彰显出差异化的定位:一期主要服务于公司自身的业务发展。主要生产化学发光产品、医疗设备及检测试剂,预计年产能为 7200 万人份检测试剂和 3000 台套检测设备;

二期工程则着眼产业协同创新,规划建设医疗产业孵化创新中心,未来将通过吸引国内外体外诊断领域上下游优质企业集聚,构建产业链生态圈,联系到子公司天隆科技陕西生物医药产业链 " 链主 " 的定位,此举亦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科华生物此前就开始为项目做不少铺垫,去年 6 月,增设子公司科华(西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科华),注册资本 1 亿元;12 月,旗下子公司合资设立陕西高性能诊断科技有限公司,用于承接陕西省高性能诊断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项目。

02

行业剧变:钱从哪来?

需要承认的是,科华生物所处的 IVD 市场(体外检测)整体都处于剧烈的变动中,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增速透支与集采进一步落地。

2021 年市场规模为 1243 亿,2024 年则仅有 1100 亿美元,呈现负增长。有媒体统计数据显示,IVD 的企业数量 2023 年— 2025 年间锐减至 1530 家,三年间消失近 800 家企业。

结合研报来看,行业剧变下科华生物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企业的规模化优势以及全品类战略。

集采的核心就是 " 以价换量 ",根据前次省份集采的价格看,主流检测项目平均降价幅度已达 45%~60%,部分常规项目降幅更突破 70% 门槛。因为规模化优势,科华这样的头部企业更好拥有更大调整空间,自然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仅以科华生物 2023 年的年报看,其毛利率较上一年下降 10 个百分点,但依然维持在 40% 以上。

集采本身也更加倾向于找大企业下订单,以公布集采名单其中头部企业(TOP5)在重点省份集采中合计中标率超 75%。

另外科华生物作为国内体外诊断行业的老牌企业,多年间通过并购拓展业务外延,实现了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子诊断、即时诊断(POCT)四大板块全覆盖,为其在行业竞争中提供了更多的增长机会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多年科研投入积累的技术护城河。

2015 年起,科华生物的研发支出占比长期维持在 5% 左右,特别是 2023 年总营收大幅下降的情况,其研发费用支出依然保持为 3.17 亿,占总营收比重从 2022 年的 4.69% 提高至 13.08%。2024 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 1.476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 10.93%。

尤其是作为实控人的彭年才教授," 时刻保持初心,埋头搞科研 " 的表述下,我们预计科技研发仍会是其应对行业变革的核心策略。

当然无论是新建项目,还是应对行业转型都有一个核心问题,钱从哪来?

上市公司本身看,有点捉襟见肘,2024 年科华生物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6976 万;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 - 469.45 万元。

因此我们认为科华生物未来有很大概率通过再融资来确保推进转型,毕竟这是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

科华生物上市以来有过两次再融资,2015 年定向增发融资 3.2 亿元,2022 年可转债募资 7.38 亿。目前来看公司报表中还是显示出不少向好趋势,例如 2024 年三季度的资产负债率为 20.10%,相较于 2023 年 12 月 31 日的 26.79% 有所下降;外界关注的应收账款上,三季度科华生物应收账款为 10.77 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为 18.14%,属于行业的中等水平 ……

03

投行思维落地:本土受益

全程回顾彭年才接手拿下上市公司实控人的全过程,我们认为非常有典型意义。

回头来看,若没有当时疫情影响就不会有 " 百亿诉讼案 ",彭年才教授的天隆科技就会成为科华生物的子公司;2024 年若没有西投控股的关键助力,实控权归属仍不明朗,也就不会有如今在西安的大手笔投资。(详见《本土投行 " 支招破局 ":交大教授拿下 50 亿科华生物》)

如今彭年才的返身投资,恰恰印证了投行思维一旦闭环,即对本土具有强大的赋能效果,类似的案例在我们的观察中还有很多。

例如长安汇通拿下新兴装备(002933)的实控权后,尽管注册地尚未迁回,并不妨碍其与陕西产业的协同。2023 年新兴装备与多家主体共同出资设立 " 陕西汇盈润信兴秦基金 ",总规模为 10 亿元,瞄向军工整合标的。已出资的三家公司中,便有陕西籍企业沃祥航空。

再如恒神股份(832397),陕煤 2018 年 14.78 亿成为第一大股东。4 年后,2022 年恒神股份发布公告,拟在榆林市投建 2 万吨 / 年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仅一期项目的投资金额就达到 13.2 亿元。

咸阳与绿能慧充(600212)的互动亦有同样特点。2023 年 11 月,绿能慧充发布公告,拟与咸阳经开区签订《绿能慧充咸阳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合同》,总投资约 15 亿元。而在 5 个月后,咸阳国资便出现在绿能慧充的股东序列中,且成为第二大股东。

综合而言国资对于省外上市公司的出手,出发点和最终受益人依然是本土产业。

我们的最后一个疑问是为什么科华生物为什么选择落地经开。

除其在经开创业多年的亲身经历外,经开在生物医药产业的综合优势是关键驱力。公开数据显示,经开区的生物医疗企业达到 100 余家,涵盖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生物医药流通、医学检验等领域;

而且这些企业有非常明确的区域特点:例如并非传统的制药公司,更聚焦高端医疗器械与新兴领域;例如非常强调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可观察的案例有很多:例如大医集团专注于肿瘤放射治疗设备研发,提供伽玛刀、X/γ 射线一体化放疗系统等高端设备;瑞盛生物深耕再生医学领域,研发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和口腔修复膜,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惠普生物创新开发海参肽原料及护肤品推动生物科技在美容健康领域的应用等。

科华生物的进一步加注,或许将成为我们对经开生物医疗赛道观察的一个重要节点。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相关标签

科华生物 上市公司 医疗 陕西 产业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