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资讯 04-30
生物育种:政策、技术与资本驱动的种业革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RimeData 来觅数据 Author 来觅研究院

导读:4 月 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其中提到要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农业种植资源保存、鉴定、创制和基因挖掘重大设施。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实施生物育种重大专项,选育高油高产大豆、耐盐碱作物等品种,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01 生物育种

生物育种是指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细胞工程等)结合传统育种方法,对动植物进行遗传改良,以获得优良性状(如高产、抗病、耐逆、优质等)的新品种的过程,其核心是通过操控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来定向优化目标性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全球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技术,主要是为了应对传统种植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育种效率低、抗逆性差、资源利用效率低以及难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等。生物育种技术凭借其精准高效、抗逆性强、资源利用高效等优势,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同时推动农业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生物育种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对于提升农业竞争力、应对资源约束以及推动全球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育种方法主要依靠自然变异、杂交选育、诱变育种等手段,通过选择和组合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来培育新品种,相对来说育种周期更长,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且一般只能在同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杂交后代的表型不可预测。生物育种能够精准地对目标积极引进行操作实现定向改良,可以显著缩短育种周期,且不受物种界限限制,可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中,创造出传统育种难以获得的新性状。

从技术路径上看,生物育种根据其遗传操作方式和应用目标,可以分为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其中转基因育种通过跨物种基因转移方式实现了抗虫、抗除草剂等性状的导入(如 Bt 抗虫蛋白),目前已经在全球大规模应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 等)凭借精准修饰作物自身基因的能力,在品质改良和复杂性状调控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作为传统与现代技术的桥梁,通过 DNA 标记加速了优良品种筛选;全基因组选择依托大数据分析,大幅提升了畜禽育种的效率;前沿的合成生物学与中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代表了未来突破产量极限的可能。通过应用生物育种技术,种业和畜禽领域可以达到提升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图表 1:主流生物育种技术对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来觅数据整理

02 海外生物育种发展情况

从国内外发展的对比来看,海外生物育种产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成熟型和领先性,海外发达国家和大型企业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巨大,如美国此前出台的《美国创新战略》将生物精准育种列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投入巨资推动生物种业的发展。欧盟此前也制定了地平线计划(2021-2027),投入 1000 亿欧元用于农业生物技术研发。

转基因技术是目前全球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据 AgbioInvestor 数据显示 2023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 2.063 亿公顷(30.9 亿亩),是 1996 年的 118 倍,2023 年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 196 年的 6 个增长到 29 个,加上批准进口的国家全球转基因商业化应用的国家和地区已在 2023 年达到 71 个。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来看,大豆、玉米以及棉花位列前三,2023 年三者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1.009 亿公顷、0.693 亿公顷以及 0.241 亿公顷,三者合计占比达到 94.2%。

图表 4:2023 年全球不同作物转基因面积(百万公顷)

数据来源:Agbioinvestor、来觅数据整理

美国作为全球转基因技术的领先者,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普及率均居世界首位。自 1996 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依赖,美国的转基因种植面积持续扩大,2023 年其种植面积已达到 7440 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36.1%,已经批准超过 20 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其中玉米、大豆、棉花的转基因品种普及率分别达到 93%、95% 和 97%,油菜和甜菜的转基因品种普及率接近 100%。从增加作物产量的角度来看,在 1995 年转基因技术尚未商业化应用的美国,玉米大豆的平均每亩单产分别为 475 公斤和 158 公斤,2022 年美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种植面积超过 90%,平均单产已分别达到 725 公斤和 222 公斤,转基因技术对产量提升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

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海外生物育种的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能够精确修改目标基因位点,广泛应用于动植物遗传改良,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农业基因编辑专利在作物育种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已成功培育出多种基因编辑作物,如抗白粉病小麦、高油酸大豆等。目前海外地区已有多款基因编辑产品成功上市,如 2021 年日本 Sanatech Seed 公司推出的世界首款基因编辑番茄,以及 2023 年美国批准上市的首个使用 CRISPR 技术编辑编辑的芥菜。

03 我国生物育种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2024 年人口数量为 14.08 亿人,此前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 19.18 亿亩,比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减少了 1.13 亿亩,耕地面积仅占全球不足 10%,却需养活全球近 20% 的人口,人均耕地仅 1.36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中国面临严峻的 " 人地矛盾 "。我国仍然依赖于粮食进口,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 年我国全年累计进口粮食 1.58 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 1.05 亿吨,占到粮食进口总量的 66%。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推进生物育种行业发展对实现中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意义重大。我国近年来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生物育种行业发展,如 2020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 " 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运用 " 到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 " 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政策方针,政策层面上正持续出台促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的支持性政策。

以生物育种的标志性技术转基因为例,我国对于转基因作物的态度呈现 " 官方审慎推进,民间争议并存 " 的特点,事实上我国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在转基因育种领域达成了重大成就,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转基因抗虫棉应用前棉铃虫为我国的棉花产业带来了灭顶之灾,我国在面对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启动了抗虫棉的研制工作并于 1992 年底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挽救了我国棉花产业的同时还对棉花的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比例已经超过 95%,主要集中在新疆、黄河流域等主产区。

我国种业从传统的人工选择和杂交技术,逐步向分子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作物单产相较于 1949 年增长了 4.68 倍,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增幅显著降低,甚至徘徊不前。2021 年我国启动为期三年的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2023 年试点扩展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等 5 省区 20 个县,并在甘肃张掖安排制种,推广面积约 400 万亩。从结果来看,我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品种改良和增产效果显著,试点数据显示转基因玉米大豆的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在 90% 以上,除草效果在 95% 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增产 5.6%-11.6%。

2023 年被视为我国转基因种子产业化的元年,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37 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 14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第六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了 27 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 3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2025 年 4 月 8 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公式了第九次品种审定会议初审通过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及相关信息,共有 97 个转基因玉米品种、2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初审。此前我国已成功进行商业化种植的只有抗虫棉花以及抗病毒番木瓜,现在大豆和玉米的转基因作物种植正式进入快车道,我国转基因产业商业化发展进程持续加速。

在基因编辑育种领域,我国基因编辑种业产品商业化进程同样处于稳步推进阶段,2023 年以来获批的农用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数量持续增加,首张 " 准生证 " 便发放在进口依赖严重的大豆领域,即 2023 年 4 月对高油酸基因编辑大豆下放的全国首个农用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已持续稳步下放 " 准生证 ",如 2024 年 5 月 8 日对齐禾生科开发的抗白粉病高产小麦以及对山东舜丰生物科技开发的产量性状改良玉米矮秆玉米,相关新闻显示截至 2024 年已持续下发 5 张 " 准生证 "。

04 资本动态

生物育种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的核心产业,但实际上我国生物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相对较弱,先进育种技术的核心专利大部分仍来自于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尚未成为种业的创新主体,先进技术的商业化途径仍然不明确。除此之外,生物育种的关键专利技术仍然被国外掌握,据此前相关报道显示,我国仅持有全球 7% 的生物种业相关核心专利,而美国的占比高达 80%,核心专利数量远远落后于美国,且我国核心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底层技术应用研发层面,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底层核心专利由欧美发达国家行我,育种技术研发仍然难以绕开国外核心专利。

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对于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种业龙头拜耳和科迪华分别持有全球 41.7%、27.5% 的核心专利,在育种开发领域具有垄断地位,而我国的领军企业掌握的核心专利仅为 4%,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种业是确保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关键,发展企业良种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育种领域已持续获得国家级政策资源的倾斜,资本关注度持续提升,一级市场来看近年来我国生物育种领域的投融热度逐步攀升,据来觅 PEVC 数据显示 2024 年至今生物育种领域已发生多起融资案例,助力我国种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 Rime PEVC 平台获取生物育种赛道全量融资案例、被投项目及深度数据分析。

图表 6:2024 年以来中国生物育种领域投融情况

数据来源:来觅数据

  近期热文推荐

本文内容基于来觅数据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我们力求本文内容的客观、公正,但对本文中所载的信息、观点及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亦不负相关法律责任。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全部内容仅供参考之用,对任何人的投资、商业决策、法律等操作均不构成任何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对因参考本报告造成的任何影响和后果,来觅数据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生物 基因 dna 生物学 the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