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经贸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同意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
受此利好消息刺激,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看多情绪升温。野村更是在 5 月 13 日发布报告,将中国股票评级上调至 " 战术性超配 ",认为中美经贸关系改善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是重大利好。
在此背景下,兼具政策红利、消费复苏与科技赋能属性的中国核心资产迎来价值重估浪潮,而京东以其 " 核心业务稳增长 + 新赛道强协同 " 的独特优势,成为这场重估叙事中的标杆案例。
5 月 13 日晚间,京东公布了 2025 年第一季度业绩,一如既往地展现了稳健底色。
一、" 稳 " 的深层逻辑,三要素共振
Q1,京东集团实现营收 3011 亿元人民币(约 4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8%,创下近三年来的最高同比增速,远超市场预期;经营利润为 10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6.36%;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本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12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43.82%。
其中,京东零售业务以单季度 2638.45 亿元收入以及 16.3% 的同比增长,再度印证了其作为集团 " 压舱石 " 的核心地位。
京东零售业务的快速增长,自然离不开消费环境的整体回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4.6%,增速较去年全年提升 1.1 个百分点。
各地消费刺激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家电、通讯器材、数码产品等单价较高的品类来说,补贴政策能够有效刺激潜在消费需求,而这些品类与京东的 3C 基本盘高度契合。
日前,京东还宣布未来 12 个月内,平台将通过超 2000 亿元的采购规模,重点吸纳 " 又好又便宜 " 的外贸商品,既为外贸厂商打通内循环通道,又能通过推动高性价比的出口级商品进入下沉市场,实现 " 海外品质 " 与 " 本土价格 " 的消费升级闭环,赋能实体经济的同时做优自营业务。
京东核心业务足够稳固的前提除了持续增长的自营业务,也离不开愈发开放的平台生态。
通过降低入驻门槛、流量扶持等措施,吸引第三方商家入驻,一季度第三方商家成交用户数和订单量同比双位数增长。此外,京东还计划通过新品成长 " 百千亿 " 计划,依托百亿流量和百亿资金,助力品牌商家提升增长速度,实现 60000 款新品年销售破百万、6000 款新品年销售破千万、600 款新品年销售破亿的目标。
通过大力扶持第三方商家这种开放策略填补了自营模式在品类覆盖上的短板,为消费者构建了 " 全品类、全价格带 " 的一站式购物场景,极大满足了用户多元化消费需求。一季度,京东集团的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了连续 6 个季度同比双位数增长,增速超过 20%。
用户活跃度的持续攀升又能反过来强化平台生态势能,这种 " 体验提升 - 用户增长 - 生态强化 " 的闭环,正是京东活跃用户持续增长的核心逻辑
当然,京东零售的韧性不仅依赖政策红利和开放生态,更离不开其供应链能力的持续迭代。
当初看起来 " 笨重 " 的自建物流模式,如今早已成为京东集团稳健成长的重要支柱。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依托自主运营的 1600 多个仓库以及第三方业主经营的 2000 多个云仓,京东物流已经将仓储网络铺向了全国几乎所有区县,让国内各个地方的用户都能体验到京东物流的高效履约能力。
优秀物流能力为集团核心业务提供支撑的同时,自身也早已实现了成熟商业化。今年一季度,京东物流实现营收 469.67 亿元,同比增长 11.5%;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 13.4%。
京东零售业务的 " 稳 ",本质是政策敏感度、生态开放性与供应链壁垒的三重共振:既抓住国补政策窗口期,又以 3P 生态扩容对冲自营增长天花板,同时通过技术驱动履约网络降本增效。
二、外卖破局,即时零售生态重构
如果说核心业务是京东的 " 基本盘 ",那么外卖业务则代表了其 " 生态的突破点 "。
一季度,京东在外卖领域的动作频频。自 2 月 11 日上线以来,京东外卖先后抛出了商家全年免佣金、为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用户百亿餐补等一连串补贴狠活。
事实上,在京东入局外卖之前,该行业基本处于 " 二分天下 " 的局面,市场份额基本被瓜分完毕。然而,在这样看似稳固的格局下,京东却仍然选择此时杀入这片竞争白热化的红海,这背后有什么逻辑?
从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行业内竞争态势相对稳定,致使处于头部的企业缺乏变革的驱动力,所以在改善骑手待遇、削减商家经营成本以及提升消费者服务体验等方面呈现出一种安于现状的态势。当行业陷入 " 内卷死循环 ",面对商家低抽成、骑手高收入和客户优质服务这个不可能三角,需要新的 " 鲶鱼 " 来激发行业活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京东的出现恰逢其时,围绕 " 商家、骑手、客户三方权益保障 " 构建了一种更为理想的外卖模式。
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自 2 月 11 日平台正式上线并送出第一单业务后,京东外卖的发展呈现出近乎爆炸式的增长态势。3 月 24 日,其日订单量成功突破 100 万,并在 4 月 15 日火速超过 500 万。到 4 月 22 日,日订单量更是突破了 1000 万大关。
从中长期来看,京东外卖的战略价值远超出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其本质是通过重构 " 人货场 " 关系实现零售效率的升维。
一方面,在外卖业务日均订单突破 2000 万单的规模效应下,京东能够将高频餐饮场景与 3C 数码、生鲜医药等即时零售业务深度耦合——午间配送餐饮的骑手下午可复用同套运力体系配送笔记本电脑,这种 " 错峰复用 " 模式能够进一步降低其物流成本并提高整个京东零售的经营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外卖京东抢占了即时配送心智,并最终强化京东消费心智。
众所周知,京东的优势集中在 3C、家电等低频高客单价领域,而非外卖所属的高频刚需场景。切入外卖市场可弥补用户活跃度不足的弱点,形成 " 高频带低频 " 的流量引擎。
通过 " 零佣金 + 品质筛选 " 策略,京东吸引到超百万优质商户,为即时零售储备了 SKU 资源,更借助连锁品牌的正品供应链反向强化 " 靠谱外卖 " 心智。这种双向赋能的生态闭环,让用户下单外卖,可顺带加购电子产品享受 "30 分钟达 " 服务,从而使京东构建起 " 高频刚需撬动低频高毛利 " 的商业飞轮。
可以说,京东做外卖的本质,是以餐饮为切入点重构本地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就像当年用自建物流突破电商效率天花板那样,如今通过外卖练兵场打磨出的分钟级配送网络,正在为 " 万物到家 " 时代储备核心能力。当这套体系成熟时,消费者认知中的 " 京东外卖 " 将自然延伸为 " 京东秒送 ",最终实现从送餐盒到送万物、从交易平台到城市服务运营商的质变。这种战略升维,或许比单纯争夺外卖市场份额更具想象空间。
三、结语
京东 2025 年一季报,开了个好头。
核心业务的稳健增长,证明了 " 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 这一定位的正确性。而外卖等新业务的探索,则展现了开辟增量市场的勇气。值得关注的是,京东并未陷入盲目扩张的陷阱,其累计 1456 亿元的研发投入、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的物流行业数据治理与建模分析一体化解决方案、医疗大模型开源等动作,说明其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底层驱动力。
在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京东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企业的增长不应依赖单一业务的爆发,而需通过技术赋能、生态协同,实现效率提升与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京东展现的不仅是财报上的数字增长,更是一家企业兼顾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进化样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