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西安黄雁社区的邻里服务站里,75 岁的高先生正与一台 AI 智能艾灸机器人 " 唠家常 "。这台机器人不仅能精准定位穴位缓解他的老寒腿,还能用地道的关中方言分享生活小知识,逗得老人开怀大笑。不远处,毗邻明城墙的碑林区护理院内,外骨骼机器人正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重新站立行走,金属支架与液压装置的组合仿佛科幻电影中的 " 钢铁战衣 ",与古城墙的厚重历史形成奇妙碰撞。这一幕幕场景,正是西安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科技赋能 " 银发经济 " 的生动缩影 —— 但在这股智能养老浪潮中,技术的光环与阴影也如影随形。
科技的温度:从 " 痛点 " 到 " 甜点 "
西安的探索始于对养老难题的精准 " 拆解 "。在黄雁社区,独居老人的安全曾是悬在子女心头的巨石。如今,一套融合了西安本地高校科研力量研发的 " 云守护 " 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水电使用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便自动触发预警,让 " 空巢 " 变 " 暖巢 "。在大雁塔脚下的社区,智能手环不仅能监测老人健康数据,还能关联西安博物院、碑林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线上讲解,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碑林区推出的 " 喘息服务 " 更显人性化,专业护理团队定期上门为失能老人换药、护理,智能床垫同步监测生命体征,既缓解了家属的照护压力,也让医疗服务从 " 被动响应 " 转向 " 主动守护 "。而引入的外骨骼机器人,则通过感知步态、预判动作,帮助中风老人重获行走能力,甚至成为社交平台上的 " 登山神器 " —— 科技不仅填补了人力缺口,更让养老从 " 生存刚需 " 升级为 " 生活享受 "。
▲图源西安新闻网
全球浪潮:银发赛道的 " 他山之石 "
这股科技养老的风潮早已席卷全球。在日本,一套居家智慧管理系统串联起政府、医院与家庭,护理机器人能帮老人翻身、喂饭,甚至通过传感器预判跌倒风险,将 " 孤独死 " 的社会隐痛化为温情守护。丹麦的老年人正用移动支付买菜、预约医生,104 岁的 " 最年长用户 " 刷新了数字适老化的想象力,而德国百年老宅里自动升降的马桶和防滑扶手,则让历史建筑与现代养老无缝融合。美国更将陪护机器人打造成 " 话痨伙伴 ",不仅能提醒吃药、讲笑话,还能讨论哲学话题 —— 科技在这里不仅是工具,更成了情感代偿的载体。
▲日前,在美国洛杉矶旅游展上,美国老龄游客参观中国展台,了解中国冬季旅游。曾慧 摄(新华社发)
暗流涌动:技术的 " 双刃剑效应 "
然而,智能设备的普及也埋下隐忧。在西安某社区,曾出现智能监控系统因算法误判,将老人正常活动误报为摔倒的乌龙事件,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让老人产生心理负担。外骨骼机器人虽能助行,但动辄数万元的价格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而复杂的操作界面更让许多老人 " 不敢碰、不会用 "。在科技企业扎堆的高新区,部分智能养老设备为追求功能多样,界面设计过于繁琐,导致老人使用时无所适从。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当 AI 艾灸机器人用标准化程序替代了中医师的 " 望闻问切 ",当传感器数据替代了子女的嘘寒问暖,技术是否正在消解养老中最珍贵的人情温度?日本学者曾警告,过度依赖护理机器人可能导致 " 去人性化照护 ",而欧盟报告则指出,智能设备收集的健康数据若遭泄露,可能让老人成为精准诈骗的靶子。在西安,就曾发生不法分子通过破解智能设备获取老人信息,实施保健品诈骗的案例。
破局之道:寻找齿轮与心跳的平衡点
不容忽视的是,银发经济在西安的日渐发展背后,仍潜藏着多重不确定性。西安高校虽培育出全国顶尖的智能养老专利,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三成,大量适老化设备仍困在实验室与试点社区之间。
面对挑战,全球探索者正在寻找答案。无锡的养老院尝试 " 先体验后付费 " 的共享租赁模式,降低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门槛;苏州政府通过补贴将家庭适老化改造成本压缩至万元以内,并严控数据加密标准。新加坡的 " 乐龄计划 " 更将技术培训纳入社区课程,让老人从 " 被动接受 " 转为 " 主动掌控 "。而西安的 " 一带一路 " 银发经济产业园,正试图搭建 " 科技 + 金融 + 政策 " 的生态平台,既孵化智能设备企业,又推动适老化技术专利转化,让创新不止于实验室。同时,西安还依托本地丰富的文旅资源,开发 " 科技 + 文旅 " 养老新模式,让老人们在体验智能设备的同时,感受古城文化的魅力。
当科技齿轮与人间心跳同频共振,养老不再是冰冷的课题。正如那位穿上 " 肌肉外甲 " 重新行走的杨大爷所说:" 也许有一天,我能自己走到孙子学校门口。" —— 这或许才是银发经济最动人的注脚:技术终将退居幕后,而人的尊严与幸福永远站在舞台中央。
文 / 周芝屹
编辑 / 苏若萱
法律顾问:北京市泽文(西安)律师事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