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05-28
【寻仁迹】烤酿之所:仁怀酿酒厂房演变简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清同治末年,波及黔北、黔中和黔东等地区的号军起义逐渐平息,贵州大地迎来了久违的和平,社会经济开始平稳发展。清光绪初年,四川总督丁宝桢改革川盐运销制度,作为仁岸水陆中转站的茅台,开始扫除废墟,重启繁荣。在此之前,遵义人华联辉在茅台开设 " 成裕烧房 ",再度开启茅台酿酒事业。光绪五年(1879 年)," 荣太和烧房 " 问世。民国十八年(1929 年)," 衡昌烧房 " 开业。因品质较好,三家烧房的产品,逐渐声名远扬,为仁怀的酿酒业繁荣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当时的厂房,是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后期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变?今天,我们根据一些回忆和照片,试着梳理一下。

△成义烧房烤酒房近照

据周梦生回忆,民国时期的三家烧房总占地约 5 亩,呈 " 品 " 字形布局," 荣和 "(由荣太和改名)居中," 成义 "(由成裕改名)和 " 恒兴 "(由衡昌改名)分列左右,厂房规模不大,是一般的木架瓦房。此外,据国营茅台酒厂早期酿酒工人回忆," 荣和烧房 " 的厂房是土木结构瓦房。再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曾改建过的 " 荣和烧房 " 烤酒房旧址形制,我们推测 " 成义 "" 荣和 " 两家烧房早期的厂房,大概率是木结构或土木结构,梁架可能采用了黔北民居常用的穿斗式,并通过减少内部立柱来获取空间,这可能就是清代茅台酿酒厂房的主要建筑形式。至于 " 恒兴烧房 ",建造年代比前两家晚了几十年,当时西方建筑桁架结构形式已传入国内多年,因其节省材料且空间表现较好,常被国内工业建筑所采用。从《茅台酒厂志》所载的老照片来看," 恒兴 " 的老厂房是穿斗架和桁架相结合的一种梁架结构,这种构架方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建筑材料,也获得了更大的内部空间,为酿酒厂房的进一步改造提供了实践样本。

△成义烧房外景(图片来源:茅台酒厂志)

民国时期,茅台酒市场需求持续上升,茅台酿酒业进一步发展,更大规模的厂房成为产业扩张的首要条件。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 成义烧房 " 失火,老板华问渠趁机扩建厂房,将窖池数量扩大到十多口。扩建后的厂房大致坐东向西,为砖木结构,重檐屋顶,从照片中看,其屋架跨度很大,极有可能采用了桁架结构。

1985 年,茅台酒厂再次对 " 成义烧房 " 进行升级改造,改建后的建筑坐向不变,占地面积约 1300 平方米。建筑形式为砖混结构豪威式桁架,重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长 47 米多,进深 24 米多,高约 13 米。

这种建筑形式保留了三合土地面、青砖墙、石库门、小青瓦屋面等传统建筑做法,又充分吸收了西方桁架结构跨度大、刚性强、节省材料的优点。这种建筑形制为酱酒酿造中的摊晾、收堆发酵和窖池发酵工艺创造了足够的地面空间。同时,宽敞且通畅的纵向空间,配合布局得当的窗户,为酿造活动中的微生物交流、温湿度控制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这种融合古今中外建筑用材和做法,具有空间宽阔、梁架轻盈、通风散热良好、节省材料等特点的厂房建筑,逐渐成为仁怀酿酒工业建筑的主流形式。时至今日,除了建筑材料有一些变化外,这种特点鲜明的建筑,仍为仁怀酿酒厂房的主要形式。

△恒兴烧房内部照(图片来源:茅台酒厂志)

当今,在仁怀的酿酒厂房中,常常蒸汽翻涌、热火朝天,一派欣欣向荣。工人们在此间挥洒汗水,师傅们在此礼敬天地、守护传承。粮香、曲香、糟香在此交织汇聚,最终酿成一缕醇厚酒香。而这一幢幢挺拔的厂房建筑,不仅成为酱香型白酒的烤酿之所,也成为仁怀酿酒业恪守祖训、坚守质量的 " 考量 " 之所。

作者 张霖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茅台酒 茅台 太和 升级改造 遵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