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6 月 9 日讯 ( 记者 畅帅帅 ) 当海口市以最高 500 万元的演唱会阶梯补贴引发热议,当成都观众凭演唱会门票可免费游览武侯祠的政策刷屏朋友圈,中国城市正在上演一场关于演唱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实践。这不再仅仅是舞台灯光与粉丝尖叫的狂欢,而是一场以文化为核、以产业为翼的城市进化运动。
粉丝狂欢带来 GDP" 暴涨 "
" 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 " 成为当前很多人的旅行新潮流。
媛媛是五月天的忠实粉丝,她告诉中国网财经,这些年她已经跟随五月天演唱会的脚步跑过五个城市," 只要抢到票,我就一定会去,见偶像同时,顺便还能体验不同城市的风土人情和美食。"
近几年以来,演唱会持续火热,越来越多的音乐节也竞相涌现。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4 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 48.84 万场,同比增长 10.85%。5000 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 0.27 万场,票房收入 296.36 亿元,观众人数 3651.82 万人次。
" 在 5000 人以上的大型演出中,演唱会场次与 2023 年同比增长 49.90%,万人以上的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 84.37%,成为演出市场票房成绩最为突出的品类。"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指出。
演唱会场次的增多,带动了巨量的人员流动,除了票房收入以外,异地粉丝出行住宿、美食体验、景点打卡等活动更是刺激了举办城市的文旅消费。演唱会经济一度被称为 " 流动的 GDP"。
4 月 25 — 27 日,周杰伦 2025" 嘉年华 " 世界巡回演唱会南宁站激情开唱。南宁文旅集团数据显示,该演唱会 3 天吸引了 17 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占 85%。市区多家酒店预订爆满,预计带动消费超十亿元。
城市 " 下功夫 " 让 " 流量 " 变 " 留量 "
演唱会经济带来的消费溢出效应显著,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 " 下功夫 " 做服务升级。多多引进演唱会同时,给远道而来的粉丝提供更加多元周到的文旅体验,让奔涌而来的 " 流量 " 变成长久相交的 " 留量 "。
作为新晋的演唱会 " 流量 " 城市,2024 年,山西太原市共举办 32 场演唱会,现场观演近 100 万人次,较 2023 年的 20 场、50 万人分别增长 55% 和 100%,全年演唱会带动消费 41 亿元。
为了办好演唱会," 留 " 住异地粉丝的好感度,太原市可谓下足了功夫。包括:演唱会前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为歌迷营造氛围;演唱会期间及前后 3 天,歌迷凭门票可以免费乘坐太原所有公交、地铁;开通演唱会免费接驳专线;凭票免费参观部分景区等。
实际上,在吸引演唱会、留住粉丝这条 " 赛道 " 上,各个城市已经 " 卷 " 了起来。
海口市构建起多维激励体系:体育场大型演唱会售票 3 万、6 万、9 万人次分别奖励 100 万、300 万、500 万元;户外音乐节售票 3 万、6 万、9 万人次分别奖励 50 万、100 万、150 万元。此外,若境外观众占比超 10% 则追加 200 万元,对引进国际知名大型演唱会和国外艺人亚洲或是中国大陆首演的,在基础奖励上再追加 100 万元,制度将直接撬动国际演艺资源落地。
成都的 " 组合拳 " 更具产业协同思维。对年度票房突破 2 亿元的演出机构,若境外观众占比超 5%,在 200 万元常规奖励基础上再追加 100 万元。这种 " 双因子 " 激励模型,既考量经济贡献又注重国际传播效能。
贵阳观山湖区则开创 " 专业演出 + 群众参与 " 的融合模式:陶喆演唱会期间,民族大联欢广场同步启动 "Day 歌 Night 舞 " 活动,构建 " 同心圆舞台 + 文化市集 " 的立体空间。这种 " 主会场 + 分会场 " 的联动设计,使单场演唱会拉动区域消费 1.08 亿元,消费乘数效应达 1:4,远超传统场馆经济模式。
上海公安部门推出的 " 大型活动安全许可一网通办 " 系统,将审批时限极大压缩。更关键的是 " 实时帮办 " 服务机制,企业在线提交材料后,系统自动生成补正清单,避免反复跑腿。这种 " 数据跑路 " 替代 " 企业跑腿 " 的改革,使 2024 年上海大型活动申报量同比大幅增长。
广州《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展现出产业融合的深度思考。支持演艺企业与游戏、电竞、动漫等优势产业跨界合作,鼓励开发低空演艺产品。这种政策导向催生出 IP 跨界合作演唱会等新业态,使演艺经济突破传统边界。
中国城市的演唱会经济正在完成从 " 流量经济 " 到 " 留量经济 " 的质变。这场进化论的终极指向,是构建起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骨、以城市为体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