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科尔沁沙地北缘,春风携绿意掠过广袤大地。在大安市两家子镇的植树现场,干部群众正挥锹培土,为 409.3 公里的生态廊道筑起绿色防线。
" 我们采取抗旱坐水造林、容器苗栽培等八项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达 95% 以上。" 白城市荒漠化土地治理中心主任纪凤奎介绍。
2023 年,省委、省政府闻令而动,构建起省市县三级专班推进体系,累计投入 23.97 亿元,完成 " 三北 " 工程综合治理 360 万亩," 三北 " 工程区林草覆盖率达 38.57%,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 60.23%,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69.86%,在科尔沁沙地东缘筑起牢不可破的生态屏障。
协同作战 凝聚治沙 " 向心力 "
我省创新建立 " 林长制 +" 协同机制,布局 41 个生态项目,多个部门握指成拳,合力攻坚。林草部门编制六期规划,出台《吉林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制定《吉林省 " 三北 " 工程建设技术细则》;财政部门建立资金全周期监管体系;住建部门建成 538 处 " 口袋公园 ";自然资源部门推进废弃矿山复绿和绿色矿山建设,新增省级绿色矿山 32 个;交通部门打造 9185 公里绿色长廊;水利部门建设 543 公里河岸绿带。白城市作为主战场,率先实施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完成造林 75.23 万亩,治理草原 72.49 万亩,修复湿地 59.84 万亩,形成 " 山水林田湖草沙 " 系统治理的 " 吉林样板 "。
科技赋能 锻造增绿 " 硬实力 "
全省构建 " 良种 + 技术 + 管理 " 三重保障体系。选育出耐寒耐旱的 " 吉银 1 号 " 杨等优良树种,年出圃优质苗木 2 亿株;创新应用菌根技术、膜下滴灌等技术全省应用面积累计达 84.75 万亩;建立 " 领导包保 + 技术团队 " 闭环管理模式。在白城,科技治沙成效显著:推广白城杨系列树种,实施树垄覆膜技术,造林成活率提升 30%;创建盐碱地治理等 7 种生态修复模式,打造多处示范工程,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
产业转型 激活兴绿 " 新动能 "
我省探索 "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 发展路径。建设 20 个林特产业示范县,设立林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连续 4 年每年投入 2500 万元,引导社会资本向林下经济产业集聚。与京东共建全国首个省级林特产馆,实现线上销售 5 亿元。白城市创新 " 草原 +" 模式,建成万宝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培育大安姜家甸草种基地,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大幅提升。全省林草产业产值突破 2000 亿元,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 5000 万人次,走出 " 治沙生金、绿富同兴 " 的特色之路。
全民参与 构筑护绿 " 同心圆 "
多年来,全省各级领导带头植树造林,带动群众共同参与 " 三北 " 工程建设。同时,发动各级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协同宣传吉林防沙治沙故事,大力弘扬 " 三北精神 "。近年来,各媒体矩阵刊发报道 300 余篇,网络点击量超 200 万次。制作发布的《吉地善为林 荒漠变绿洲》专题片引发强烈共鸣。白城市完成 1772 个村屯绿化,建设城市绿地 196 万平方米,全民护绿意识显著增强。通过建立 " 先造后补 " 等激励机制,显著提升造林种草成效。
站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关键之年,我省正以 " 四大工程 " 开启生态建设新篇章:实施国土绿化工程,推进十年绿美吉林行动;建设水源涵养林工程,构建 " 五江五河一湖 " 生态廊道;攻坚防风固沙工程,打造黑土地保护屏障;深化产业转型工程,培育林特产品名优品牌。全省上下正以 " 咬定青山不放松 " 的韧劲,奋力书写新时代防沙治沙的吉林答卷,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磅礴力量。
来源:吉林农村报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