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留学 06-12
2026QS世界大学排名定档6月19日重磅发布!港中文冲进前30,谢菲重回前100,帝国理工稳坐Top 2?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 我只申请 QS 前 100 的学校。"

在留学、求职时,学校、学生和雇主都会以 QS 排名作为重要参考,学生毕业院校的排名高低也会影响到考公考编、进国企央企以及享受留学生的优惠政策。

QS 排名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成为留学界的一个风向标。但凡官方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留学界的 " 大震动 "。

早前有消息说,2026QS 还会有大动作去调整评定的方法,评分指标将会发生大的改变。

而 2025QS 世界大学排名将于 2024 年 6 月发布以及最新 QS 学科排名暂定于 2025 年 4 月发布。

根据 QS 官网的消息,26QS 世界大学排名将在北京时间 6 月 19 日早上 7 点准时更新

QS 排名对国内就业至关重要,不少国央企和体制内岗位都对留学生毕业院校的 qs 排名作出了限制。

指南者给大家整理了【QS 前一百毕业生可报考的国央企和体制内岗位清单】&【2026 年港新英澳留学趋势预测】。

有需要的找小助手领取⬇️⬇️⬇️

1

2026QS 新指标

根据 QS 官网信息,2026 年的 QS 世界大学排名又将新增一项新的指标,叫国际学生多样性(International Student Diversity,ISD)。

以前两年 QS 排名的变动来看,每一次调整排名指标或者调整排名权重,都会引来 QS 排名的大洗牌,比如前年开始的澳洲红利,以及去年 IC 脚踩牛剑来到 Top 2。

今年新增的国际学生多样性指标,是原指标国际学生比例的演变,或者说升级。

因为原指标只需要关注留学生的比例就可以了,只要招的国际学生够多,ISR 的得分就不会难看,而新指标看的是学校留学生国籍地区的多元化,比如你同样有 1000 个学生,其中 500 名留学生,来自 10 个国家和 20 个国家,那这项指标的得分可能就天差地别了。

不过,好在这项指标从年初公布之后,目前看来并没有影响今年发布的 26qs 排名指标的权重分布,美其名曰,未加权指标

这次也并不是 QS 第一次搞未加权指标了,2023 年 qs 就新增了 2 个未加权指标:就业成果和国际研究网络,并且在 2024qs 中,和可持续性一起成为权重 5% 的排名指标。

所以可以看得出,今年无权重并不代表 ISR 这个指标没有意义,而是一种同时向留学市场和各大海外高校释放信号的策略。

有学生可能会觉得,就算改权重,可能也不过 5% 的来去,但是可别忘了,当年就是这 5% 的可持续性,帮助澳洲大学一路挺进 top20 让清北都高攀不起。

而且就如刚刚提到的,可能都是 50% 的留学生比例,改成留学生多样性的考察标准,那各个学校之间的方差就会很大了。

2

IC 排名还要升?

众所周知,排名本质上是一种生意,QS 排名对英联邦国家的学校都很友好。

特别是今年 QS 加的这个 ISD 的指标,官方嘴上说着 " 不计分哦亲 ",但谁信谁天真,这年头连奶茶店都知道往配料表里加 " 玻尿酸 " 了,排名机构会白给指标?

加上去年 QS 排名的大调整,给了大家库库洗牌的信心,市面上各流派的声音已经日渐癫狂了,甚至出现了 "IC 今年是否可以脚踩牛剑,上攀麻省,带着英国一路冲到 Top 1?" 这样的言论。

英国确实一直想摆脱文商社科强势的普世 reputation,现在的英国也确实需要 IC 去承担工科创新强势的国际形象角色。

这几年帝国理工的科研产出位居全英第一,科研环境全英第一,特别是今年启动了印度连接基金,同步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技术上持续突破,维持甚至提升其全球排名也是可预见的。

英国 2021 年研究卓越框架(REF)的评估结果

作为英国政府 110 亿英镑学术投资计划的重要受益者之一,爱丁堡大学在人工智能、安全系统、医疗诊断等领域获得大量研究资金。

例如博士培训中心(CDT)专注于传感、处理和 AI 技术,并得到政府支持以推动生成式 AI 在机器人、药物发现等领域的应用。

QS 排名中占比较大的论文引用数据也格外亮眼,特别是其超级计算中心的数据分析服务支持了大量高影响力研究,提升了论文引用率。

爱宝从最高 15 名到去年的 " 至暗时刻 "27 名,这次手握王炸 + 闷声发财,稳妥估计 20-25 之间,如果直接飙进世界前 20?这波逆袭剧本要先追为敬了!

QS 前 50 守门员也非常有看点,谈到不过分依赖排名招生的 LSE,排名上虽然干不过综合性大学,但是在 2025QS 学科排名上,LSE 五大专业问鼎全球前五。

LSE 在读学生只表示排名掉了几年了该涨涨了,毕竟回国就业肯定是越前越好。

随着学校在学术研究、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与提升,LSE 今年进入前 40 也是可以期待一下。

布大今年能否重回前 50 也是一大热门看点,布里斯托大学近年来获得了大量科研资金支持,成为科研界的 " 氪金玩家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AI)、高性能计算和医学研究领域,UK 政府投资 2.25 亿英镑在布大建设 "Isambard-AI" 超级计算机,而且今年还在 6G 通信技术上有突破。

当然,布大已经连续 4 年 QS 排名上升了,重回 QS 前 50 也不是梦。

2025 年英国院校占榜 15 席,现在最坐立难安的当属去年在 100-110 名区间 " 卡位战 " 中瑟瑟发抖的选手们——这里必须点名两位 " 守门员 " 选手:诺丁汉大学与谢菲尔德大学。

诺丁汉大学近两年砸下 2.5 亿英镑真金白银搞研发,政府拨款、企业联名、项目竞标三管齐下,重点攻克碳中和、AI、生物医药等 " 未来赛道 "。但是要提升全球竞争力并增强校园多样性,诺丁汉仍需着力拓展非中国生源市场(如东南亚、非洲等地),能否再次踢进前一百大门仍然需要考量和观望。

今年最有希望上演 " 王者归来 " 剧本的,非谢菲莫属!

谢菲尔德大学在工程领域的科研经费连续两年位居全英第一,再加上新增的 " 国际学生多样性 " 指标,而谢菲尔德大学在该项(欧洲排名)已获 94.4 分,超过部分 QS 前 100 院校。目前国际生占比达 36.8%,且来自 150 多个国家,国际化程度相当亮眼。这一新指标,很可能成为谢菲强势回归前百的关键助力。

(ps:根据小道消息称,诺丁汉、谢菲今年会前 100 稳啦,不过确切排名还得等 6 月 19 日一切尘埃落定 ~)

南安从 2019 年 QS100 守门员跃升至 2025 年全球第 80 位,计算机、海洋学及国际研究网络(全球第 31)是核心优势,今年南安仍然在 AI 领域掌握话语权,上升潜力不可小觑。

3

澳洲看涨不看跌

近两年澳洲持续舍得在 qs 上砸钱,并且澳洲的学校也确实需要靠排名继续吸引中国留学生以及印度留学生。他们深知榜单的重要性。

预测 QS 红利澳洲还能再吃两年,所以今年依旧看涨不看跌。

墨尔本大学科研经费充足(医学院年度投入 2.8 亿澳元),跨学科课程组合超过 100 个。若维持年均 1-2 名的升幅,2026 年有望冲击全球前 10。

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工程学科跻身全球前十,产学研转化效率高(如悉尼大学与特斯拉合作专利技术)。预计这俩可以稳居前 20,但突破前 15 难度较大。

在 2026 年,阿德莱德大学将与南澳大学进行合并重组,届时二者将整合成为 " 新阿德莱德大学 "。此次合并有望使新大学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特别是在工程学科方面,其石油工程专业已然位居全球第 4,成绩斐然,再加上偏远地区移民加分政策的有力加持,新阿德莱德大学进入 QS 前 80 可谓是胜券在握。

英澳申请建议

去年我们曾经有说过英国澳洲可以猛猛冲,虽然难度的确不算高,但是可以看得出,澳洲的排名上升并没有特别影响中国学生对澳洲水硕的定位,不想去的依旧不想去。

加上今年其实英国澳洲的外部政治关系和内部经济情况都不算稳定,大家在选择英国澳洲的时候都还是比较犹豫的。

不过跟香港新加坡相比,其实英国澳洲的难度还是很可控的,所以作为中下或者保底档次的布局还是很合适的,如果预算充足的话,在英澳 top 和港新腰部之间做选择,还是前者有更大的职业规划空间。

4

中国香港会在之后的 QS 吃亏?

香港三所其实特点很明显,港大就业数据强,港科科研数据强,而港中文算是均衡发展。

26 年的排名预计整体变化不大,因为大部分指标其实都是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底子,不过港大因为去年扩招很厉害,所以不确定师生比是不是会受到影响,预计可能掉一两名。

还看到有人预测港中文可以进入前 30,虽然指南君感觉理论上的概率不是太大,但还是希望港中文和港科可以崛起一下的。

港理工预测会与去年持平,城大会有小升。

更需要关注的可能还是 27 年的 QS 排名,毕竟有可能把国际学生多样性这个指标赋予权重,如果真的考察多样性这个维度,可能很多大陆及港澳台学校,甚至亚洲的大学,都多少有点吃亏。

香港申请建议

就这两年整体的申请难度变化来看,香港其实是比新加坡要好很多的,在于可选择的学校项目更多,部分头部院校(对,就是说的港大)扩招明显,同时有院校掉了排名难度肯定就会稳中有降(点名港科),再有可能就是早几年新加坡的理工科算比较好申的,这两年 AI 大趋势 + 新二排名稳 + 申请基数扩大,难度增幅比香港大也是预料之后。

不过难度变化相对平缓并不代表申请门槛低,可能港大港科相对还好,港中文(尤其 EECS 相关)的申请情况依旧还是比较不乐观的,除非背景中上水平,还是慎用这些项目做主申或者甚至保底。

港理工的偏好一直很固定:工作党,且申请节奏比较玄学,所以虽然排名 50 开外,也谨慎作保底。

5

新二所难以被替代

新加坡两所没什么好说的,NUS 近几年基本上可以稳定在前 10,而 NTU 虽然波动不小,但是也能维持在前 30 的行列,所以这两所大学整体的档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细节指标上,NUS 在可持续性上得分很高,而 NTU 则在国际合作论文和引用率上表现优异,但是因为 NTU 在其他科研和就业相关的指标上并没有拉开什么大比分的差距,所以想要超过 NUS 肯定还要等几年。

其次就是回到那个问题:前 5/10 有谁是可以被新二踢出去的,答:可能没有。

反正能在前 20 内的话,上下浮动几名也没什么大碍,该有的尊重和福利,都还是会有的。

新加坡申请建议

新加坡两所这两年因为经济、政治(相对)稳定,加上授课硕性价比、距离国内近且认可度高等各方面原因,热度是巨高不下,好在学校也对应开设了很多交叉项目,尤其在可持续和 AI 创新领域,因此大家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可以多多考虑这类新开项目,整体难度会友好很多。

当然也有一定弊端,在于没有就读、修课经验可参考、项目质量未知,以及很多学生家长关注的学位认证结果不明朗,大家首先还是要明确自己最主要的需求,之后权衡其他次要因素,做出最优的申请方案。

6

美国 QS 不吃香

QS 向来对美国学校不太友好,根据之前的新加指标(可持续性、就业、国际合作),很多学校都掉了排名,头部铁三角:MIT、斯坦福、哈佛无异议,MIT 基本稳了,连续 13 年世界第一

QS 越来越重视就业,猜测工科类强校排名会普遍上升,尤其像宾大、伯克利、CMU 这种 " 工商合体 " 的大学迎来高光猜测 UMich 会继续跌(去年的下降已成预兆),杜克、哥大、UCLA 也可能略有下滑,尤其国际生占比偏高的话,会影响 " 就业表现 " 和 " 雇主声誉 " 这两项评分。

美国申请建议

虽然一直以来申请美国的学生都不太看 QS,但是这两年,政治局势频频变动,纯美申请应该基本不存在了,美硕留美也不再是大比例的情况,所以 QS 排名是不论是否申请美国硕士都需要参考的选校因素,可以尽量确保双线达标,在确保 QS 排名能过简历关的同时,尽可能选择 U.S.News 更高的,或者就是专业实力受行业认可的学校,比如腾讯校招中,就有普渡 CS 硕士和曼大 CS 硕士在同岗位竞争,最后拿到 offer 的真实案例。

每一种排名都有自己的偏重,而绝对不可能代表某个院校的全部。面对各类排名,大家更需要理性参考而不是盲目追逐,从自身需求出发结合指标,去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

近两年留学形式千变万化,QS 排名震荡也只是其中之一,毕竟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我们能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留学生 央企 就业 指南者 院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