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06-16
『仁怀物种』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仁怀,一江春水,两岸青山,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聚集,相互竞争、相互成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天赐酱香,成就仁怀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美名。

传递生态知识,讲好自然故事,更好赋能仁怀酱香白酒产业。本期『仁怀物种』,讲述" 紫苏 "的故事

春暖,当气温升至 15 度以上,紫苏破土而出。这抹从《尔雅》中走出的 " 荏 ",已在华夏烟火里萦绕两千年,叶背的脉络里藏着比文字更久远的记忆。

紫苏性韧,不择水土。田埂边,瓦檐下,墙角石缝中,一丛丛萌发。李时珍说它 " 处处有之 ",实非虚言。一种俯拾皆是的草木,已在华夏烟火里穿行了三千年。这便是紫苏。

古人早窥见其妙用,采嫩叶为蔬,揉老叶入药。寻常巷陌间,它是触手可及的活药典。其实,紫苏的身影,早在《诗经》时代便摇曳于先民的歌谣里。《小雅 · 巧言》中 "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 "," 苒 " 在古代可以写成 " 苒 " 或者 " 染 "," 荏染 " 即 " 荏苒 "。在古文中," 荏 " 指的便是紫苏。这抹紫色,早已是镌刻在华夏饮食基因中的古老密码。

紫苏同时药食兼得,是百姓的 " 活药囊 "。风寒初起,一碗滚烫的紫苏水逼出冷汗,表邪即散;气滞腹胀,嚼两片生叶,辛香直透脾胃。古人知其能抗菌消炎,今人实验室中更证实,那不起眼的紫汁竟可抑制肺炎球菌与伤寒菌。元代方回一句 " 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 ",道尽此物温润护生的本相。

在南宋,紫苏饮曾冠绝御评——宋仁宗命翰林院品评天下汤饮,紫苏熟水力压沉香、麦门冬,拔得头筹。明代高濂记其制法极雅:叶隔纸烘焙,滚水先洗后泡,一缕药香便宽了胸中滞气。《本草纲目》还记载,大宋皇帝宋仁宗,昭示天下,评定汤饮,其结果是紫苏熟水第一。

紫苏的香,亦是庖厨之魂。汉代枚乘在其名赋《七发》中即开列了 " 鲤鱼片缀紫苏 " 等佳肴,可见紫苏作为鱼生的指定调味品,从西汉时期就已开始。李时珍还说 " 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日做熟汤饮之 "。

对于仁怀人而言,就算庭院里花圃植满名品,却也容得下一株紫苏。毕竟再名贵的花卉,终究上不得灶台。而紫苏,却是调和百味的 " 点金手 "。而我们仁怀人也懂得一些紫苏点化之功。

家里的盐菜坛子,必有几截紫苏秆子沉浮。不是为食,是母亲点下的 " 鲜引 ",悄然提亮坛中卤水,让泡菜吸足辛香的底味。

暑气蒸腾时,几片紫苏叶滚入沸水,便是最熨帖的清凉饮,一碗下喉,烦热尽消。

尤其是我家里特别喜欢吃 " 豆花 ",雪白细嫩的 " 活水豆花 " 端上桌,紫苏定要揉碎了拌进辣椒蘸碟。豆花裹着这抹奇香滑入喉间,是饭桌上的点睛之笔。

探身到院墙根下,指尖一掐,脆生生拗下几茎紫苏嫩梢。叶子也不用切,手心一合,揉搓几下,带着汁液的碎叶便扬手撒进翻腾的鱼汤里,再配上拍碎的老姜、蒜瓣和几粒麻舌头的花椒。河鱼的腥味便被 " 降伏 "。

近几年来,仁怀本地人开始用紫苏炒螺蛳。

炒螺蛳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活,不是所有厨师都能拿捏得了。比如放盐的时间掌握,过早,螺蛳的腥味不能很好压住,晚了则导致螺蛳肉 " 被炒死 ",不易吸出。锅中,螺壳在热油里 " 哗啦啦 " 作响,眼看着起了 " 白霜 ",螺蛳掩盖出现脱落,这是最佳的放盐时间。所谓 " 鱼死盐葬 ",也就是说做鱼的用盐量,要稍大于其它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炒螺蛳。

但真正的灵魂,是即将出锅前的一把紫苏。几片颜色深紫、经络粗硬的老紫苏叶及时投入,瞬间罩住、绞杀了所有令人不快的泥腥,也给炒螺蛳带来独特的香气。

这抹紫色,是厨房案头最不起眼也最离不开的点缀,无声地熨帖着人们的脾胃。

紫苏作为食药同源的植物,在鱼虾蟹中不仅扮演着压腥、提鲜的角色,还有解毒调节作用。旧时的一些菜谱中,还特别标明螃蟹一定要和紫苏同煮,这样就可去掉蟹毒。

紫苏其籽亦宝。我国已有 2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紫苏籽被称为紫苏子,原名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其用有三:入药则调和百疾,榨油则滋养身心,为香则点化百味,早已悄然融入生民的日常。

在旧时油坊里,农人将黑亮的紫苏籽倾入石磨,碾出青碧的油汁——这便是珍贵的紫苏籽油。然其妙用,远不止于油镬:可入膳,几滴入糕饼羹汤,便如点化之笔,提鲜出一缕草木清芬; 可入药,油性润泽,外敷可柔润肌肤;推拿按摩间,更能舒筋活络,畅达气血;若作香薰,一缕药气净化空气、提神醒脑。

时光流转,今人眼中,紫苏不仅承续着古方的智慧,更在营养学的光谱下焕发新彩。那不起眼的紫苏籽,富含珍贵的 α- 亚麻酸,化作的 " 青碧油汁 ",在现代餐桌上被奉为 " 智慧之油 ",滋养心脑。而它独特的香气成分紫苏醛,亦成为现代食品工业孜孜以求的天然风味。紫苏籽油,非为果腹之需,但以最朴素的姿态,延续着千年不绝的温润护佑。

紫苏花语—— " 平凡 "。它不言不语,低伏于地,却以一身之全,诠释着生命最坚韧的奉献与最朴素的圆满。它非名花异卉,不登高堂雅室,却深深扎根于寻常巷陌的土壤,以叶为药,以香入馔,以籽润泽,以枯茎燃薪。用最谦卑的姿态,默默疗愈着代代生民的寒热饥肠与尘世烦忧。这一丛静默的紫影无声诉说着:最恒久的力量,

紫苏,它低伏于地,却托举着生活本身的分量。

作者 郑润黔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