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沁予 编辑 | 范志辉
虚拟偶像,已经进化出 " 纯血 "AI 艺人了。
最近,美国著名制作人 Timbaland 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概念 A-Pop,并宣布推出首位 AI 偶像 TaTa,并宣布首张单曲《Her》即将发行。
按照 Timbaland 的说法,"A-Pop" 被其定义为一个新的音乐流派,类似于以往的 J-Pop 日流、K-Pop 韩流。不同的是,它不是以国家为核心,而是以 "AI 创作能力 " 为核心。TaTa 则被 Timbaland 设定为这一新流派的第一个代表艺人。
那么,当 AI 全面驱动虚拟偶像的创作与表现后,将如何影响当下的虚拟偶像生态,并与人类艺人竞争或共生?其全 AI 创作模式又给音乐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首位 " 纯血 "AI 偶像诞生
今年 6 月,Timbaland 与知名电影制片人 Rocky Mudaliar、AI 音乐顾问 Zayd Portillo 共同推出了 AI 音乐公司 Stage Zero,并宣布首位 AI 艺人 TaTa 即将出道。
值得注意的是,Portillo 不仅是 AI 科技工作室 Light Energy Labs 的联合创始人,还担任 AI 音乐平台 Suno 的顾问,协助平台进行 AI 音乐技术的整合。同时,Timbaland 也在 Suno 担任战略顾问。
据介绍,Stage Zero 的创作流程依赖于 Suno 的协作。具体来说,团队会先上传 Demo 音频,接着 Suno 会对 Demo 进行处理,利用 AI 技术生成新的音效、调整声音,甚至可能根据 Demo 的内容,来帮助确定音乐的风格或情感。然后,团队会结合由人类创作的歌词,最终完成整首歌曲。
而 TaTa 的声音正是在一次 AI 音乐生成过程中引起了 Timbaland 的注意。他表示:"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个声音令人惊艳。"
在 Timbaland 眼中,TaTa 并非虚拟形象的再版,也不是二次元的映射,或 3D 建模的幻想角色,而是由 AI 构建、具备学习能力、能够独立发展的真实艺术家,更像是 AI 生长出来的。
Timbaland 认为,未来的艺术家将不再仅仅是人类,他们将成为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代码和机器人。他表示,Stage Zero 正在打造的正是这样的未来。TaTa 只是一个起点,也是 "A-Pop" 文化演进的重要标志。
虽然,目前 TaTa 的首张单曲的发行日期仍处于保密状态,但 Stage Zero 团队已经在打造她作为完全实现的数字艺术家的身份。
从目前官方发布的形象来看,TaTa 呈现出一种浓烈的新朋克加 Y2K 混合风格穿搭,荧光粉红挑染头发极具辨识度,配合黑色发根,整体气质有种叛逆却精致的视觉冲突。穿着方面,红色亮面皮衣、金属叠链的整体视觉与背景略显未来感,相比以往的虚拟形象多了一丝真实温度。
显然,Timbaland 对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十分有信心,他表示:" 我不再只是制作歌曲。我正在从零开始制造系统、叙事和明星。"
不过,仍有网友指出,曾经的嘻哈教父 Timbaland 如今已经失去了当年锐度。他不仅更看重商业,而且在直播中常常批评 " 现在的音乐太没水准 "、" 听不懂在唱什么 ",但自己却始终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新作品,喜欢搞一些充满营销噱头的新物种,目的是为赚钱或维持公众关注。
比如 Timbaland 所推出的 TaTa,给人一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失去艺术价值的感觉,甚至让人觉得有些 " 尴尬 "。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解读,TaTa 的诞生本身已经是不可逆的现实。在技术革命的产业现实中,这种新形态正在悄然逼近主流文化视野。
" 虚拟偶像 101"
" 虚拟偶像 " 并非一个新鲜概念,在不同历史节点上,虚拟偶像作为技术发展、娱乐工业与文化想象交汇的产物,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深挖的话,虚拟偶像可追溯至上世纪 50 年代。1958 年,美国演员 Ross Bagdasarian 打造虚拟乐队 Alvin and the Chipmunks,凭单曲《Christmas Don't Be Late》两登 Billboard 冠军,获五项格莱美,唱片销量达 500 万。
1967 年,美国制作人 Don Kirshner 推出虚拟乐队 The Archies,其首次亮相于漫画书《Life with Archie》的第 60 回,一经推出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这一时期的虚拟角色由制作人主导。虚拟角色依附于剧本和动漫框架,由幕后制作人操盘,通过电视传播,形成 " 动画 + 音乐 " 驱动的虚拟偶像雏形。尽管这两个 IP 后续都推出了真人影视改编作品,其核心形象依然局限于媒介载体之中。
这一阶段的虚拟偶像,更多是 " 媒介奇观 ",扮演着技术展示窗口或品牌附属形象的角色,本质上缺乏内容的自主性和人格的连续性,形象生命力多依附于外部叙事。
从近 30 年来看,虚拟偶像的演化路径可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技术文化探索阶段、拟人化阶段、多元化阶段。每一阶段的关键差异,不全在于视觉呈现的升级,而在于内容主权的归属变更,从由人赋形,到共创交互,再到 AI 驱动的自主生成。
1990 年代初,日本 Visual Science Laboratory 推出了伊達杏子(Kyoko Date),被称为首个 CG 虚拟偶像。当时,其制作团队采用三维建模和运动捕捉技术,模拟人类歌手的表演形态,尝试在广告、音乐与综艺中渗透传播。
同一时期,韩国娱乐界开始尝试制作虚拟偶像。韩国娱乐公司 Adamsoft 推出了虚拟歌手 Adam 并发布新专辑《Genesis Adam》,他也曾登上电视广告、音乐节目舞台等,以 " 数字艺人 " 的身份参与商业活动。
然而,技术局限令它们的外观质感与表现力难以与三次元美学竞争,美学不成熟、表演过于机械,更像一个试验性项目,而非真正的文化符号。
直到 2000 年,英伦乐队 Blur 主唱 Damon Albarn 与漫画家 Jamie Hewlett 共同创造的英国虚拟乐队 Gorillaz,并发行首张 EP《Tomorrow Comes Today》正式出道,才为虚拟偶像的演进带来了关键的转折点。
虽然音乐完全由真人创作,但演出形象、专辑视觉和 MV 叙事均由四位虚拟角色构成,真正将 " 偶像即角色 " 的理念推至主流舞台,开启了 " 虚拟形象即品牌人格 " 先河。此时,虚拟偶像不再是单纯的皮囊,而成为具象的文化接口,可承载理念、风格与叙事。
后来,相继登场的日本的初音未来、国内的洛天依等虚拟偶像,则进一步深化虚拟偶像的 " 工具角色 " 双重性。
在语音合成软件 Vocaloid 支持下,用户可将语言拆解为最小音素单位,不仅创作音乐、视频和故事,还共同塑造虚拟偶像的人格设定与情感认同。在这一机制下,虚拟形象不再依赖单一创作者,而是由社群不断注入意义与生命力,内容生态呈现出显著的去中心化趋势。
此外,当年爆火的 " 萌系少女 " 这一设定,也为商业化铺平道路:代言、插画竞赛、粉丝活动与演唱会遍地开花,Cosplay、二创内容与周边经济形成完整的文化经济闭环。
这一阶段的虚拟偶像虽高度拟人化,但创作主导权仍掌握在人类手中。它们拥有 " 角色生命 ",具备稳定的性格设定与情感投射通道,但行为逻辑与内容生成仍依附于人类的设定与策划。
行至 2020 年代,伴随生成式 AI 模型、元宇宙概念进入大众视野,虚拟偶像开始出现本质跃迁。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是虚拟艺人开始具备一定程度的内容自生成能力,并在音色建模、歌词生成、形象驱动等多个维度摆脱人类主导。
以 AI 说唱偶像 FN Meka 为例,其音乐和歌词部分由 AI 生成,人物形象则结合街头文化、科技审美进行视觉塑造。这种尝试虽引发文化挪用、种族立场上的争议,但确立了 AI 内容主导型偶像的雏形。
在虚拟偶像的迭代演化中," 人类表演 " 与 " 虚拟身份 " 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松动。比如,SM 娱乐推出的首个系统性引入 " 虚拟孪生体 "(AE)概念的女子组合 aespa,每位现实成员均配备一个虚拟分身,两者共同存在于一个名为 "Kwangya" 的叙事宇宙中。
虚拟成员不仅参与 MV 与视觉内容,亦在社交媒体、虚拟舞台中进行实时互动,成为偶像生态中不可替代的一环。虚拟身份在此不再是技术展示,而是世界观叙事的结构支点。
相较之下,虚拟男团 PLAVE 采用了真人实时驱动的虚拟形象系统,既保留了人类情感表达的真实温度,又赋予了虚拟形象高度的可延展性与稳定性。他们并不试图走向逼真的真人复刻,而是以夸张化、风格化的二次元形象切入,与年轻用户的审美共识构建更强的认同桥梁。
回看如今 Timbaland 推出的 TaTa,从声音、形象到音乐都由 AI 生成,似乎标志着真正意义上 " 纯血 AI 艺人 " 的落地,具备一定程度的表达自主权与动态创作和表达能力。她是创作者,也是内容本身。
将不同阶段的虚拟偶像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过去,虚拟偶像是人类叙事的延伸,而现在,它们逐渐成为一种技术自组织的表达主体。这不仅改变了偶像产业的运作模式,更将重塑内容创作的现实基础。
换言之,虚拟偶像的核心变量,正从 " 它是谁 " 逐步过渡到 " 它能做什么?",可以预测,在 TaTa 之后,虚拟偶像将正式进入到生成化阶段。
虚拟偶像,真实冲击
过去,我们认为偶像是一种 " 真实的投射 ",有血有肉,有成长曲线,有情绪波动。但今天,虚拟偶像所掀起的浪潮,正在悄悄向行业逼近。
根据 Metastat 报告,全球虚拟偶像市场正在世界各个地区迅速扩张。到 2025 年,北美地区占全球虚拟偶像市场的 24%。而亚太地区是虚拟偶像市场领先且最具活力的地区,由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组成。
而据 QYResearch 发布的《全球虚拟偶像市场报告 2024-2030》显示,预计到 2030 年,全球虚拟偶像市场规模将突破 50.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8.8%。而在更广义的虚拟网红(Virtual Influencer)市场,Grand View Research 数据指出,2024 年市场已达 60.6 亿美元,且预计 2025 至 2030 年将维持 40.8% 的惊人增速。
尤其在日本,虚拟主播公司 Hololive 旗下艺人与各种公司甚至东京都政府展开了广泛合作,使 Vtuber(虚拟主播)文化越来越走入主流。不少成员已成为真正的网络明星,甚至频频出现在现实世界中。
Hololive 母公司 Cover 创始人兼 CEO 谷郷元昭曾表示,3D、Vtubing(虚拟主播)相关的内容只会越来越大。曾是 2010 年代的小众文化,如今在日本已成长为一个到 2033 年预计市值将达 80 亿美元的产业。
在全球范围内,虚拟偶像的演化趋势也正在显现,随着 AI 技术的融入,它们正逐步迭代出 AI 基因。相比传统偶像的依赖团队包装、市场运营、慢速成长的路径,虚拟偶像从一开始就拥有可控的设定,从外貌、声音、性格到价值观、成长轨迹都可以被预设、修改甚至迭代。
它们不再受限于肉身的疲惫与边界,而成为操盘者完全可控的内容资产。
虚拟偶像天生具备的稳定性,也让它们无塌房之虞、无舆论反噬之累、无违约风险之忧。这一点,对于品牌方或平台来说,几乎等于稳赚不赔。在风险控制愈发重要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构造的 " 非人 " 反而显得更可控、更可靠,甚至更 " 人性 "。
从内容制作的角度来看,随着虚拟偶像逐渐朝着 AI 偶像迭代,其也打破传统音乐制作的分工体系,词曲创作、编曲制作、演唱表达、形象包装、内容发行,这一套线性流程正逐步被模型生成、数据驱动所渗透与重组。
正如 Timbaland 所说," 如今的技术简直是为音乐制作量身打造的。以前需要我花三个月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两天。" 这也正是虚拟偶像开始替代真人艺人的关键原因之一,它不仅能做,而且能快、能稳,还能无限复制。
在变现机制上,虚拟偶像也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与可延展性。无论是虚拟演唱会、社交平台 IP 联动、时尚代言,还是与 NFT、元宇宙场景整合的沉浸式商业空间,虚拟偶像可以轻松穿梭于不同的媒介架构与消费语境,形成全域营销的动态节点。
然而,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的背后,也埋下了深层次的行业震荡。
目前,三大唱片与 AI 音乐公司 Suno、Udio 的谈判仍在继续。音乐公司希望对其作品的使用拥有更大的控制权,而 AI 平台则希望保留更多的灵活性来探索和创新,同时希望协议的价格能够适应初创公司的需求。
若训练数据含有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生成结果是否构成侵权?算法是否可视为创作主体?这些问题尚无明确法律先例可循,成为音乐产业在 AI 时代最尖锐的法律冲突之一。
不难看出,效率与情感之间、在商业与文化之间,AI 虚拟偶像的冲击远未到达终点,但显然,它已经成为音乐行业无法忽视的变量。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粉丝将真实情感投注于 " 算法人格 " 时,背后的公司或平台是否应承担起内容与伦理边界设定的责任?
又或者说,若一个虚拟偶像的 " 人格 " 由 AI 生成而来,其价值观、情感表达、审美趋向均可由代码迭代,我们是否愿意将 " 艺术家 " 这一称谓赋予其身?
*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
先声话题
话题内容:你认为,AI 偶像会是走出下一个 " 初音未来 " 吗?
长期招聘音娱产业记者(实习 / 兼职 / 全职),不问出处,能力说话,待遇从优,详情请后台回复 " 招聘 "。
排版 | JOHNNEX
音乐先声工作室介绍
音乐先声,即专注音乐产业,先发未来之声。怀抱对文字和产业的敬畏之心,我们致力于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通过对国内外音乐产业案例、现象的研究分析,拆解背后的逻辑、规律和趋势,持续输出深度干货,争取领先行业半步。
目前,音乐先声在虎嗅、36 氪、钛媒体、界面等核心平台累计发文超 1300 篇,获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0 年度最具影响力作者,内容穿透力、行业影响力居音乐垂直领域第一位。
往期热文
- 关注我们,收获最新产业洞察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点击下方 " 在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