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7 日 , 由国际金融论坛 ( IFF ) 、欧洲碳定价工作小组与美国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 21 期全球碳定价会议 " 克艰求变 : 企业破局全球变暖之道 " 在线上召开。来自国际能源署 ( IEA ) 、国际商会 ( ICC ) 、道达尔能源、隆基绿能等 40 余家机构与企业的代表围绕 " 遏制全球变暖的关键障碍与应对路径 " 展开深度研讨 , 披露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爆发式增长、绿色氢技术商业化突破等关键进展 , 同时警示气候临界点风险 , 呼吁建立全球碳定价协同机制与甲烷减排强制协议。
会议披露 , 当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 1.5 ℃ , 若按现有排放趋势 ,2030 年前将突破 2 ℃阈值。国际能源署 ( IEA ) 可再生能源部主管保罗・弗兰克尔 ( Paolo Frankl ) 强调 , 五大气候临界点已进入 " 高危区间 ", 其中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 AMOC ) 可能在 20-30 年内关闭 , 这将导致北欧气温骤降、全球季风系统紊乱。更严峻的是 , 当前气候系统中隐藏着约 0.5 ℃的 " 待释放温升 " —— 当空气污染清理后 , 硫酸盐气溶胶的冷却效应消失 , 将加速变暖进程。
" 气候紧急状况既是科学问题 , 更是传播问题。" 会议主持人欧洲碳定价工作小组主席埃德蒙 · 阿尔方戴利指出 , 尽管全球已有 160 余个国家签署《全球甲烷承诺》, 但公众对减排紧迫性的认知仍滞后于科学数据 , 需通过政策信号强化市场预期。
能源转型关键进展 : 可再生能源与技术突破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 , 中国表现尤为突出。国际能源署 ( IEA ) 可再生能源部主管保罗・弗兰克尔在会上披露 ,2024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 700 吉瓦 , 其中中国贡献显著 , 光伏装机量居世界首位。
同时 , 中国企业代表展示了创新模式。中国企业在沙漠治理中探索 " 光伏 +" 模式 , 如库布其沙漠 310 兆瓦跟踪系统项目 , 不仅年发电量达 4.5 亿千瓦时 , 还通过植被恢复固定流沙面积超 10 万亩 , 该项目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 UNCCD ) 认证。
技术上 , 中国企业也实现了突破。隆基绿能研发的单晶硅异质结电池效率达 34.85%, 创世界纪录 ; 其 " 灯塔工厂 + 零碳工厂 " 实现单位能耗降低 24.6%, 成为全球光伏行业首个零碳制造标杆。
氢能源开始实现商业化 , 欧盟 " 氢银行 " 已推动 2.5 吉瓦电解槽项目落地 , 法国道达尔能源与 RWE 签署德国首份长期绿氢采购协议 , 用于炼油厂脱碳。中国远景能源在内蒙古投运全球最大商业化绿氨项目 ,500 兆瓦离网电解槽年产绿氨 30 万吨 , 成本控制在 1.5 美元 / 公斤。
甲烷减排也进入攻坚阶段 : 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 ( OGCI ) 成员企业已实现上游碳排放强度降低 20%, 常规燃烧排放减少 50% 以上。道达尔能源 ( TotalEnergies ) 通过无人机搭载光学气体成像 ( OGI ) 技术 , 将甲烷泄漏检测精度提升至 0.1ppm,2024 年较 2020 年减排 55%。全球 56 家石油公司签署的《石油天然气脱碳宪章》明确 ,2030 年前实现上游近零甲烷排放 ( 减排 80% ) , 并停止常规燃烧。
产业链协同案例凸显转型实效。西班牙电力公司伊比德罗拉 90% 的装机容量为无排放能源 , 其在西班牙东部为陶瓷行业改造电熔炉 , 解决高温工业脱碳难题 ; 正泰新能源集团在土耳其建设 7.5 兆瓦太阳能 + 5 兆瓦时储能系统 , 替代 65 个油井的柴油发电机 , 投资回收期仅 1.8 年 , 年节省燃料成本 180 万美元。可再生能源爆发式增长 :IEA 预测 ,2024 至 2030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将增加超过 5500 吉瓦 , 太阳能光伏因成本下降、审批提速成为主力。中国在沙漠地区开发的 " 光伏 +" 模式 , 如库布其沙漠 310 兆瓦项目 , 实现生态与能源双重效益。
政策与市场机制 : 破局 " 碎片化 " 的全球协同路径
国际商会主席菲利普・瓦兰提出四大政策改革方向 :
建立高诚信碳市场 : 推动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 ( ICVCM ) 碳汇供应倡议 , 需政府明确碳市场合法性 , 英国、新加坡等国已发起联盟优化市场规则。
改革巴塞尔协议 III: 允许银行认可新兴市场绿色项目的信用风险缓释措施 , 如多边开发银行担保 , 降低可持续基础设施融资成本。
强化多边开发银行风险担当 : 建议世界银行等机构承担气候项目 " 首亏头寸 ",2024 年全球多边开发银行对清洁能源项目股权投资占比已提升至 35%。
绿色技术贸易自由化 : 呼吁 WTO 成员国取消太阳能组件、电解槽等产品关税 , 当前欧盟对中国光伏组件关税仍维持 11.8% —— 21.1%, 阻碍技术扩散。
欧盟能源总司总干事首席顾问图多尔 · 康斯坦丁内斯库透露 , 欧盟正推动《低碳氢授权法案》, 要求 2030 年工业领域可再生氢占比达 42%, 并通过 " 碳边境调节机制 ( CBAM ) " 对进口钢铁、铝产品征收碳关税 ,2026 年起全面实施。
下一阶段焦点 : 甲烷减排与全球政策协同
峰会宣布下阶段将聚焦甲烷减排 , 计划借鉴《蒙特利尔议定书》机制 , 推动全球强制性减排协议。" 减少甲烷可在 2040 年代避免 0.3 ℃温升 , 是当前最紧迫的’气候刹车’ "。 美国国务院前气候副代表理查德・杜克 ( Rick Duke ) 强调 , 需通过卫星监测、第三方验证等手段强化执行 , 如 OGCI 的卫星项目已帮助发展中国家企业年减排甲烷 1.5 万吨。
中国代表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博士指出 , 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 1300 吉瓦 , 但仍需国际社会在技术转移、融资等方面支持新兴市场 ," 非洲太阳能潜力是欧洲的 3 倍 , 但当前装机量不足甚至不足荷兰的水平 , 这是资源错配的典型 "。
与会各方同意 , 需借鉴《蒙特利尔议定书》治理框架 , 推动全球甲烷减排强制协议。下阶段会议将聚焦甲烷专项治理 , 拟邀请中、印、美等国能源企业共商技术标准与融资机制。
本次会议凸显全球能源转型的多元路径 : 既要依托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 也要正视化石燃料的过渡价值 , 同时加速绿氢等新兴技术突破。与会者一致认为 , 唯有政策、市场、技术协同发力 , 方能在应对气候危机的 " 马拉松 " 中抢占先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