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8 日,第二届锂电池大会暨亿纬锂能 24 周年庆活动隆重召开。数百名行业专家学者、价值链合作伙伴、行业协会、投资者及媒体朋友齐聚一堂。
本次大会上,亿纬锂能公布了其 MB56 大铁锂、4695 大圆柱电池、医疗检测用胶囊电池、26105 以及氢燃料电池等新产品的进展,并公布了 2026 年营收展望。此外,公司还表示当前正在谨慎推进港股上市进程。
同时,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亿纬锂能在成立 24 周年之际,其董事长刘金成与包括格林美、华友钴业、晋景新能在内的多个全球领先能源企业代表共同启动了 " 全球锂电回收网络平台 ",标志着该平台正式落地,也意味着一条贯穿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通道被正式打通。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二月份,亿纬锂能刚刚与海博思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到三月份,又与晋景新能针对其 70 余个全球服务点签订合作备忘录。这也就意味着,各大电池产业巨头的战略构想在短时间内就已转化为具体的行业框架。这样看来,这场看似寻常的启动仪式,其背后可能正悄然改写着中国企业在全球锂电回收赛道上的竞速规则。
一、全球回收战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博弈
中国公安部发布最新统计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3140 万辆。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逐渐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回收利用相关问题已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统计显示,2023 年国内就已步入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则预测,2025 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 82 万吨 ; 自 2028 年起,退役量将超过 400 万吨,催生一个产值超 2800 亿元的回收市场。
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样迫切。欧盟《新电池法》强制要求生产者承担电池全生命周期责任,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于 2024 年首次突破 200 万辆。这也就意味着所有销往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其搭载的电池退役后必须依规由生产国回收,这使海外动力电池回收成为中国电池出口的必然延伸,倒逼中国企业加速海外布局。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布局回收业务渐成新趋势。从比亚迪在欧洲建立回收中心,到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工厂建设再制造中心,再到晋景新能与欧美逆向物流巨头的回收网络合作——一场围绕全球废旧电池资源的争夺战已然打响。
二、纵横全球:亿纬锂能的闭环野心与盟友图谱
面对复杂棋局,亿纬锂能落子凌厉。" 摇篮计划 " 在今年 6 月正式启动,目标是构建 1000 个全球回收网点的巨型网络。
技术底蕴是这张大网的编织基础。亿纬锂能通过关联公司金泉新材料布局拆解再生,年处理能力达 2 万吨,镍钴回收率超 98%,锂回收率 92% ——这一指标比肩宁德时代旗下邦普循环的 91% 锂回收率。可以说,这种遥遥领先的技术优势成为其出海的底气。
据了解,亿纬锂能的 " 摇篮计划 " 中构建的网点主要由亿纬锂能与各地企业合作共建,目前已经完成 246 个网点的搭建,其中国内 159 个,海外 87 个,触角延伸至北美、欧洲、亚太等 30 余国。这些网点如同神经网络末梢,捕捉着从动力电池到消费电子电池的各类退役资源,践行着 " 随退随收 " 的理想场景。
这种 " 技术闭环 + 网络覆盖 " 的组合,本质上是亿纬锂能与合作伙伴优势的深度融合。当亿纬锂能先进的电池回收技术结合海内外电池产业龙头合作伙伴的供应链管理优势,电池材料从退役到再生的旅程被压缩,这不仅加速了亿纬锂能海外项目的合规落地,更让中国企业在全球电池回收规则制定中赢得话语权。
三、结语
站在 24 周年的新起点,亿纬锂能正以 " 技术 + 生态 " 的双重引擎,驱动中国锂电产业从 " 制造红利 " 迈向 " 规则红利 "。
随着 " 摇篮计划 " 首个千个网点逐步落子,全球锂电产业的循环动脉正加速搏动。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绿色革命,不再局限于技术或市场的单点突破,而是以体系化的循环生态,重新定义锂电池从摇篮到摇篮的全生命周期价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