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DC 发布《中国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跟踪报告 2025Q1》,首次将 " 以太全光网络 " 列为独立细分市场。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重要信号 —— 以太全光网络已获产业界广泛认可,成为全光园区网络的主流技术架构与演进方向。其中,锐捷以太彩光方案凭借技术突破与场景适配优势,在中国以太光网络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已经成为全光园区网建设的核心选择。
头部厂商加速落地,锐捷网络率先推出以太全光架构
数字化浪潮下,AI 终端激增、4K/8K 视频、医疗影像等应用对 " 万兆独享带宽 "" 微秒级时延 " 提出刚性需求。传统铜缆架构传输能力有限,PON 技术的共享带宽模式也难以满足,市场亟需新方案。
在此背景下,锐捷、华为、新华三等头部厂商纷纷布局以太全光网络。这其中,锐捷网络作为最早推动以太全光演进的厂商,已完成从 1.0 到 4.0 的持续迭代,确立了自身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与市场地位,充分展现出其极具前瞻性且路径清晰的战略布局能力。
● 2021 年,锐捷首次发布极简以太全光网 1.0 方案,通过交换机入室的方式,将传统网络核心 - 汇聚 - 接入的三层网络架构改变为核心 - 楼栋 - 室内,取消了楼层弱电间,提升了业务扩展的灵活性的同时,释放了桥架压力;
● 2022 年,极简以太全光网 2.0,首次将彩光技术(波分复用技术)引入了园区网方案,实现了楼栋弱电间的无源化;
● 2023 年,极简以太全光网 3.0,以太彩光架构再升级,推出了 80G 高密彩光模块,将波分合路器集成到核心交换机中并推出了全新头透明汇聚,实现了核心侧 2 层变 1 层的简化;
● 2024 年,彩光和光混融合,发布彩光 + 电同传架构,实现接入层设备集中供电,网络设备供电方式简化,并实现了 Wi-Fi 7 的适配;
● 2025 年,锐捷正式发布极简以太彩光网 4.0 方案,通过 1:16 高密度彩光及全链路单芯技术,实现了光网络的进一步简化,运维层面在光链路检测、电子位图、数字孪生、黑匣子等技术加持下,实现了光网络可管、可优、可控。
据了解,截止目前,锐捷的以太彩光已实现近 30W 间的入室部署,覆盖教育、医疗、制造等多领域。
技术突破:以太彩光为何更胜一筹?
全光园区网络曾存在以太全光与 PON 全光两条路线。相较之下,在彩光加持下的以太全光凭借四大核心优势脱颖而出:
● 带宽与扩展性:传统灰光技术需多根光纤承载多业务,易导致 " 光纤堆叠 ";而以太彩光采用波分复用(WDM)技术,单纤可传输 16 个波长信号,单端口支持 160G 带宽,万兆带宽可直达终端,且扩容无需改动光链路,一次部署可支撑十年演进。
● 继承以太网优势:基于客户最熟悉的以太网的技术架构,保留了原来以太网网络链路的可靠性、网络架构的可靠性、协议的可靠性。
● 性能与隔离性:PON 全光采用 "1:N 分光 " 架构,终端共享带宽,时延较高(受时分多址机制限制);以太彩光则为每个波长分配独立链路,时延更低,支持 VR、工业控制等敏感场景,且不同业务间隔离性强,安全性更优。
● 运维与成本:PON 方案需两套设备与协议,管理复杂;以太彩光基于单一以太网协议,核心机房设备简化,且通过单芯互联技术减少 50% 光纤用量与熔接节点,部署效率大幅提升。
简言之,以太彩光既补齐了 PON 全光的短板,也继承了以太网的优势,能够适配多样化的场景,更好满足持续演进的业务需求。
以太全光网络时代的帷幕已经拉开,从极简架构到彩光革命,锐捷用四年时间把 " 以太全光 " 写进了 IDC 的独立赛道,也写进了教育、医疗、制造、办公等千行百业的网络底座。当万兆成为桌面标配、Wi-Fi 7 与 AI 终端爆发式增长,以太彩光以一次部署、十年无忧的承诺,让园区网络真正迈入 " 光进铜退 " 的确定性未来。可以预见,在锐捷等头部厂商的推动下,全光园区将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新常态,开启万物互联的新篇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