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六盘水 07-18
墙与桥之间,火把长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盛夏七月,海坪,火把再一次被高高举起。

熊熊火焰连接着彝寨与城市的喧嚣,也连接着一代代彝人从大山走向远方的渴望。

▲海坪彝族火把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 摄

一堵文化的墙,守住了远方的火。

火把节,源远流长。于彝人而言,火不仅是驱虫避邪的工具,更是集体记忆的象征。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山与沟壑,筑起一道道墙,外面的世界不断变迁,山里的火把,一年又一年照见。

在火把的照耀下,彝人把祖先的传说、服饰和酒歌都紧紧裹藏在山里。一年又一年,火把节践诺每一个誓言:无论外面如何翻天覆地,山里的火焰总是一茬接一茬烧旺——人与人围着篝火转圈,竹竿舞踩得地面发烫,酒壶一轮又一轮传递,时代的脚步没有停下。

▲海坪彝族火把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 摄

墙通桥达,火把点燃梦想

火把节,1994 年起从村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一年,海坪建起了彝族文化广场,火把节被正式列为当地重点民族节庆,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墙,正在悄然松动。

曾经隔绝外界的大山,如今缠绕起一条条盘山公路。火把节不再只是彝族村寨自己的仪式,它成了城市与乡村对话的纽带,成了展示非遗、文旅、乡村振兴的美丽窗口。

墙还在吗?

还在——质朴的人民、欢快的彝语歌谣、彝族同胞们口口相传的火把起源,无不在提醒人们,墙不能全然消失,因为它是根,是身份,是火把不灭的 " 精神柴火 "。

▲海坪彝族火把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 摄

当六盘水夏季避暑胜地形象深入人心," 中国凉都 · 康养水城 " 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高铁开通、桥梁飞架,六盘水进入 " 快进漫游 " 的跬步千里,黔山秀水间繁华升腾、热闹不断。

时光在变,岁月不居。一日节庆蜕变为月余盛宴。

自 2024 年以来,为丰富游客体验、拉长活动周期,一日 " 火把节 " 变为一月 " 火把季 "。2024 年活动期间,野玉海景区接待游客 124.7 万余人次,日均接待量 4.3 万人;旅游综合收入 12.7 亿元 …… 节庆变成了桥,火把节,把当地人曾经守在墙内的文化,毫无保留地铺展在桥面上,让更多游客跨过这座桥,走进彝族的日常。

桥的两头,是文化的来去。

桥的这头,是高山冷凉的避暑资源、少数民族独有的节庆品牌,桥的那头,是旅游产业、乡村振兴与农特产品的走俏。通过桥,当地的生态农产品走出大山,年轻人返乡创业,当地人学会把民族服饰做成文创,把酒歌做成 IP。

桥修好了,人也要过桥。

每年火把节,外出的彝人都要回家。墙的背后是曾与篝火为伴的童年。从大山深处伸出的桥,载着厚重的文化去向更远的地方。

▲海坪彝族火把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 摄

火光照亮的,是未来的桥。

茕茕热浪,推向人潮。

围舞的人群渐渐散去。墙依旧守着海坪的根,而桥,仍在修,仍在延伸。

如果说这堵墙守住了文化的种子,那如今的桥,便是让种子乘着火光,开花、结果。墙让人记得自己是谁,桥则让更多人看见,这是谁的火把,谁的歌舞,谁的远方。

翌日清晨,雾气散去,寨子里的孩子们意犹未尽 …… 等他们长大,也会跨过这堵墙,走到桥那头,看见世界,看见未来。这是海坪,这是水城,这是墙与桥交错生长的地方。

▲海坪彝族火把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 摄

火把燃起,火光为证——只要火把还在,这堵墙就在,只要桥还在,火光就会一直延续。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天眼 贵州 乡村振兴 一年又一年 六盘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