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 榆林 07-26
栾世宏┃八十年前的古城榆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博士生王亚莉女士,给我发来了几十篇民国期间各种报刊有关陕北的文章,其中 1937 年上海出版的 第 124 期《良友》画报中,有一篇莫朴写的 " 沙漠中的绿洲——榆林 ",读来倍感亲切。

喜欢美术的都知道,《良友》画报创刊于 1926 年 2 月的上海,是一份大型综合画报。由于该画报从创刊始,内容编排、形式设计到印刷发行等,一律采用先进的技术,从而突破了之前画报的各种局限,使其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读者,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受到华侨同胞们的欢迎。

八十年前镇北台

作者莫朴 ( 1915 — 1996 ) ,别名璞、丁甫、夏仁波,江苏南京人。擅长绘画、美术教育。1933 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4 年参加 " 上海国难宣传团 " 赴华北等地从事考察、调研、宣传、鼓动等抗日救亡运动。1940 年在淮南参加新四军,后到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校任美编、教师。1949 年起历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绘画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浙江文联副主席等职。出版有《莫朴画集》、《莫朴之路》等。

八十年前香云寺之铜佛

" 沙漠中的绿洲——榆林 ",是莫朴先生 1934 年随 " 上海国难宣传团 " 去内蒙古伊克昭盟等地考察调研宣传时,由于在乌审旗沙漠中迷路而绕道榆林停留后,摄影并记录,待返回上海后动笔写成的。同行的还有顾廷鹏(抗战时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摄影记者,改革开放后在新疆安度晚年)和俞创硕(抗战时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解放 - 日报》记者,1985 年被授予中国摄影家协会荣誉理事),都是上海美专的校友。他们在榆林的四天里,虽然 " 无日不在落雨,以致有很多美丽奇特的风景,不能拍摄,介绍国人,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但他们还是 " 实在还未想到榆林有如此之美。" 便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游览了榆林的主要景观,用自己的相机,拍摄了榆林的风光;用充满激情的笔,记录了当时的榆林。成文发表时,不仅较有重点地介绍了榆林城的自然状况、城池街道、风土人情、庙宇景观,还附带了八幅当时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八十年前榆林的方方面面。

八十年前榆林大街

" 榆林这个名字,大家也许有点生疏吧?这远僻在陕西北端的一个古城,在过去不但曾繁荣一时,而且这个地方,也不知流过多少御侮的热血。当我们读 "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的时候,觉得它是怎样悽楚动人呵!这榆林城就在这无定河的上游。可是到了现在,这古城在历史的演变中,已经被人忘却了。

八十年前榆林窑洞

这榆林城,是处于一片不毛的大漠中,然而在城里面,或清水河(应为榆溪河,以下同)两岸却不然,非特毫无沙碛可寻,而且有的尽是迷离烟柳,和阡陌交错的田亩。风景之秀丽,简直和江南一样。尤有奇者,就是这些田亩里面所生产的,并不是山药蛋,或是其他杂粮,而是江南特多的大米。我们假是平常对人说,沙漠中可种稻,别人一定会认为是荒谬绝伦,可是此地,确实是有这样的情景在。

八十年前榆林关帝庙前牌楼

榆林的城墙,东面是依驼峰山所筑。这山虽名山,实在不过是个高大的沙岗。西面临清水河,河水澄碧,清可见底。河面宽约三百尺,浅仅二三尺不等。是无定河上游支流之一,虽不能航行船只,但受它灌溉的田亩,确是不少。城周围约八里,作四方形。因西面城外就是清水河,无关门的必要,所以仅有东南北三个城门(据资料记,榆林城原有七门,东门二、南门一、西门四。同治二年改筑北城时,将广榆门改为北门。此时西门应该有三,即大西门为 " 宣威门 ",北西门或水西门为 " 龙德门 " 小西门为 " 新乐门 ",直到民国三十六年绘制的 " 榆林城区平面图 " 依然有 " 宣威门 " 和 " 新乐门 " 在,不知作者为何这样写?)。总观其形势,襟山带水,倒也非常扼要。城里的民居,除东部驼峰山麓,有一部就山掘窑而居外,余则尽为整齐之瓦房,鳞次栉比,当在万户以上。中有中山大街(今之步行街),南北直贯市中,车水马龙,尚称繁盛。商业对象,尚以内蒙鄂尔多斯为主要市场。最大贸易,系吸收蒙地羊皮皮革,而转售于内地。街道两旁,又种有两列绿杨,市容也为之生色不少。更有结构玲珑,工程精致的五座楼座,四道牌坊(根据《榆阳文史》第三十四辑记,当时街道上的六楼均在。是写者笔误,还是当时就有五楼四牌坊,还应考证),高跨于上。而益使这古城,增加了一重华贵的光辉。

八十年前榆林南门

东面沿驼峰山一顺,则有庵观寺院多处,崇楼危阁,画栋雕粱,皆极辉煌古雅之能事。有香云寺,内置铜佛一尊,据云系昔日魏忠贤到榆林时所捐造。(但道光二十一年《榆林府志》等资料中并没有见到魏忠贤到过榆林和捐造香云寺铜佛的记载,可能是作者听言后就写)佛像高约两丈,塑造良好。其上并筑高阁以保护。又有九龙碑(也称九龙壁)两座,一在关岳庙前,一在天主堂左近。两碑均用玻璃质砖瓦嵌成,较之北平北海之九龙碑略小,而其雕工色彩,均较北海者,有过之无不及。此两碑一佛,在中国古代艺术史料中,实在也是难得的精隽之品。惜远僻边荒,尚无人注意及之。

八十年前榆林农村

南门外风景最佳,城楼建筑,也最雄壮。城外有激流一道当前,上架三孔石桥一座(即榆阳桥)。水道两旁,密植柳杨。立于桥上,既可赏鉴绿杨流水,又可瞭见树后的一片漫漫黄沙。黄沙绿柳,两厢陪衬,色彩鲜明,宛如一幅美丽的抒情图案。更加以桥下急流激湍,声如洪钟,此情此景,真是踏破芝鞋,无在觅处了。过桥后,就是云霄塔(按《榆林文史》记载,应为凌霄塔)。塔高十三层,式样尚佳,惜已古废不能登。塔旁有瓦房数椽,颇为简陋。内置佛像三数尊,聊结香火缘。附近则有石墩石塔不少,散置于瓦砾之中。意想昔日,也该当是个重寮巨殿的大古刹吧?

八十年前榆林的道路马车

至于东北面门之外,与城内和南门外一比,真好像又是另外到了一个境地。在城内及南门,好像是在江南,而在东北两门外,非特不能和北方一般情形相比,简直使你好像走进外蒙的大戈壁一样。既没有树,也没有草,只有深厚的黄沙,绵连到天际的黄沙。

长城就是从这东边的沙际里来,距榆林北面五里许游过,再越清水河,又从西边的沙际中消去。长城在这一段,大半都已塌毁,所遗的断壁残垣,也将要被吹过的黄沙,尽将掩没了。只有每隔里把一座的烽火台,依然兀立於沙巅之上,直至极目处,不可中断。又有镇边台(应为镇北台)一处,在长城越清水河的地方,东去四里。这台有六丈高,八丈见方(对于镇北台,此说法比实际要小了许多,实际总高 30 余米,台基北长 82 米,南长 76 米 东西各 64 米。高分别为底层 10.7 米,第二层 11.4 米,第三层 4.2 米,第四层 4 米),纯系大砖砌成的四层建筑,庞大坚固,为昔日防边屯兵的地方。而今虽已沦为荒堡,然它当年御胡的一股凛然雄姿,犹威赫未减。值此强梁节之侵袭,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我们见了它,回想起从前的祖先们,抗敌御悔的功绩,实不胜憾愧万分。"(说明:括号内文字由笔者添加)

八十年过去了,榆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古城内当时的格局,变化还不算很大。我们重读莫朴先生的文章,不仅能使我们对八十年前的榆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更可以通过照片的展示,对当时榆林的景观风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直观。

读史为鉴,读旧文怀古。面对已经不复存在的珍贵画面,作为今天的榆林人,我们是不是需认真思考,该如何保护和弘扬榆林的文化遗产;我们榆林,为什么现在经济比较发达而依然是落后地区呢?

来源 / 陕北文化研究会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