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电影 08-03
《灵笼》主创开启科学溯源之旅,科幻与硬核科技碰撞新火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为稳居 " 国漫科幻第⼀ IP" 宝座的动画剧集《灵笼》,在第⼆季创下超 3 亿播放量、全系列播放量突破 10 亿的亮眼成绩后,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7 月 29 日至 30 日,《灵笼》主创团队开启了⼀场名为 " 科学溯源之旅 " 的特别⾏动,旨在打破次元壁,让天⻢⾏空的科幻构想与严谨的尖端科学进⾏深度碰撞。

本次活动中,《灵笼》团队走进了北京怀柔科学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以及其他国内顶尖科学家实验室。

活动得到了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的支持。

这不仅是⼀次为《灵笼》第三季创作汲取灵感的采⻛,更是⼀场旨在提升 IP 科学质感、推动 " 科影融合 " 的公众科普的创新实践。

两日硬核探访:从前沿装置到远古生命

为期两天的⾏程安排紧凑⽽充实,主创团队深⼊科研⼀线,从宏观的国之重器到微观的细胞世界,再到远古的⽣命化⽯,全⽅位解锁创作灵感的密码。

《灵笼》团队走进怀柔科学城(左一编剧汪晨微、左三导演董相博、左四总监制陈威)

7 ⽉ 29 ⽇下午,团队⾸站抵达被誉为 " 科技创新⾼地 " 的北京怀柔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作为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集中展现物质科学、⽣命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空间科学、信息和智能科学五⼤科学⽅向的协同创新成果。

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灵笼》团队登上 " 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 ",在此俯瞰科学城全貌,听取专家介绍各⼤科学装置的布局与功能。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难得一见的高精尖装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不禁感叹很多科幻想象已经走进现实。

随后,《灵笼》团队参观了多模态跨尺度⽣物医学成像设施,亲眼见证了众多剧中科幻设定的科学源头,分外亲切,同时也为后续创作找到了不少灵感。

多模态跨尺度⽣物医学成像装置融合光、声、电、磁、核素、电子等成像范式,提供从埃到米、从微秒到小时跨越十个空间与时间尺度研究生命科学问题的能力。

这项技术能够实现从分⼦、细胞到组织、器官的多维度、跨尺度成像,直观展⽰⽣命的精微结构。

《灵笼》的主创们对这项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在与科研人员的现场交流中,主创团队更是现场开启创作模式,结合最新科研成果,讨论科幻创作在脑机接口、数字人等领域的可能性。怀柔科学城的科学专家们则从专业角度,为艺术家们的想象提供了科学依据。

7 ⽉ 30 ⽇," 溯源之旅 " 转向⽣命演化的源头与奥秘。

团队来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开启了⼀场 " 古⽣物化⽯⼤冒险 "。

在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汪筱林研究员的引导下,团队⾸先参观了古动物馆,近距离观察了多棘沱江龙、阿凡达伊卡兰翼龙、魏氏准噶尔翼龙等珍贵恐龙化⽯。

《灵笼》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与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

《灵笼》团队认真听取科学专家们分享科研成果

随后的沙⻰环节,卢静、朱幼安研究员等专家与主创团队围绕《灵笼》的核⼼设定展开了深度探讨。

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朱幼安研究员分享科研成果

" 如果以今天的古⽣物知识为基础,‘噬极兽’最可能从哪个物种谱系演化⽽来?"" 地球演化史上,是否出现过类似‘玛娜⽣态’这种由单⼀物种主导全球的极端时期?" 这些 " 脑洞大开 " 的问题都在现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答。

中科院院士、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周忠和老师

中科院院士、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周忠和老师表示,具有严谨科学内核的科幻作品,除娱乐属性外,还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刘俊老师

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古生物学家刘俊老师肯定了科幻作品对科普工作的重要价值,表态愿意与《灵笼》团队展开更广泛的合作。

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的汪筱林研究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林育智

《灵笼》团队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

交流的最后,主创团队向在场的专家们发出了诚挚邀约,邀请他们能担任《灵笼》的 " 科学顾问 ",为后续创作提供持续的学术⽀持。

" 科影融合 " 新范式:不止于灵感,更在于共生

《灵笼 2》的成功已经证明了科幻作品只有植根于真实科学的土壤,才能赢得观众与市场,从而推动中国科幻产业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此次科学溯源之旅的意义远超⼀次性的灵感采集,它标志着《灵笼》乃⾄国漫产业在探索 " 科影融合 " 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旨在打造⼀个科学与艺术相互赋能、共同发展的良性生态。

活动最核心的成果,是将科学元素深度融⼊ IP 创作。

《灵笼》团队透露,未来计划获得授权,将公开的科学装置设计与科研成果作为灵感来源,融⼊到动画的场景与设定中。

这不仅能为《灵笼》注⼊硬核科技元素,更是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让中国前沿的科研成就以更⽣动的⽅式⾛向⼤众。

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的科学团队向《灵笼》团队展示科研成果

在这场科学溯源的活动中,《灵笼》已经向多位优秀科学家发出 " 科学顾问 " 邀约,未来还将与更多科学界大咖展开合作,建立长期学术支持机制。

此外,《灵笼》团队还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构建 " 线下展览 + 线上互动 + 学术研讨 " 的长期科普合作机制,让国漫 IP 从娱乐载体升级为科学传播的桥梁,在更⼴阔的社会⽂化领域发挥价值。

来自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的汪筱林研究员在交流中反复提到一个词—— " 科影融合 "。

" 科学与艺术,看似分属理智与情感的两极,实则同源,都源于⼈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它们的融合,能创造出 1+1 远⼤于 2 的价值。"

汪老师表示,作为科学界人士,他们希望通过 " 科影融合 " 的不断深化,帮助像《灵笼》这样的新⽣代作品,补上科学这块关键的拼图,让它们在国际舞台上,不仅能 " ⾛出去 ",更能 " 站得稳 "、" 叫得响 "。

《灵笼》主创团队表示,这次科学溯源之旅收获颇丰。在与科学专家的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增长了知识;也在 " 艺术与科学的碰撞 " 中汲取了灵感,为后续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同时,《灵笼》团队也与众多科学家们定下约定,在未来的科幻创作中继续深入交流,打造既放飞想象力,又具有科学严谨性的优质作品。

可以说,《灵笼》的 " 科学溯源 " 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

当想象力遇上科学,国漫 IP 的无限可能

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灵笼》主创团队的科学溯源之旅,不仅为⼀部优秀的国漫作品注入了更坚实的科学内核,也为整个中国科幻动漫产业树⽴了新的标杆。

这场艺术家与科学家的 " 双向奔赴 ",证明了最狂野的想象⼒,可以在最严谨的科学中找到根基;⽽最前沿的科学,也能通过艺术的翅膀⻜⼊寻常百姓家。

国家对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 十四五 " 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等政策不断加大对科幻影视的支持力度,为包括《灵笼 2》在内的国产科幻作品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突破性进展,不仅拓宽了影视创作的视野,也为动画技术和叙事表达带来了全新可能。在这样的政策与科技 " 双轮驱动 " 下,《灵笼 2》以精湛的视效和严谨的科学设定,生动展现了科技进步对艺术创作的赋能。

可以说,国内科技的飞跃为科幻作品提供了深厚的沃土,推动中国科幻产业实现创新突破,助力讲好属于我们的未来故事。

而《灵笼 2》的成功,则为中国科幻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信心。其严密而真实的世界观构架,使得故事背景与角色命运高度契合,增强了叙事的说服力和情感的穿透力。观众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的不只是视觉震撼,更是对科技、生态、人性等重大主题的深刻共鸣。

这一切,归功于团队对科学逻辑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社会议题的敏锐关怀。

当科幻不再是空中楼阁,当科学不再是冰冷符号,⼆者的融合必将催⽣出更具思想深度和现实关怀的⽂化产品。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灵笼》将为观众呈现⼀个更加宏⼤、真实且充满魅⼒的世界,并持续书写国漫 IP 在科学传播道路上的全新可能。

《灵笼》科学溯源之旅部分专家介绍:

周忠和,古鸟类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发展中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小学《科学》课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

刘俊,现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二叠、三叠纪四足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

汪筱林,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卢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CT 中心主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朱幼安,2014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15 年至 2018 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2018 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怀柔 北京 医学 导演 科技创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