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08-05
“性骚冤案”武大输了,暴露中国高校德育三大致命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武大 " 性骚冤案 " 持续霸榜热搜,已经由一次学生纠纷、校园局部事件,上升为社会舆论热点,引起全民公愤,一时间,武大成为全网公敌,并涉及整个高校社会声誉,影响极坏,损失不可以金钱估量。

目光回到 2023 年 10 月,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一隅自习空间,因一起性骚扰指控掀起了舆论风暴。女生杨某某称同校男生肖某某在桌下实施不雅动作,校方迅速以 " 不雅行为 " 为由对其记过处分。然而,两年后的司法判决彻底翻转了剧情:法院认定肖某某行为 " 不构成性骚扰 ",其动作可能为挠痒,且无性暗示或针对特定对象。这场始于指控、陷于舆情、终于司法裁决的闹剧,不仅让武汉大学陷入公信力危机,更撕开了中国高校德育体系深层溃烂的伤口。

个案背后的制度性溃败,深层是高校自主处分权的滥用与程序正义缺失。

武汉大学在此案中的处理,堪称高校 " 舆情公关式治校 " 的典型样本。从女生发帖到校方处分,仅用三天时间,调查程序形同虚设。据肖某某家属透露,校方曾明确表示处分是 " 基于舆情 " 的应急措施,而非事实认定。这种将纪律处分异化为舆情灭火工具的行为,暴露了高校自主处分权的严重滥用。

更荒诞的是,在司法判决推翻校方认定后,武汉大学仍维持对肖某某的处分,甚至未启动复核程序。这种对法律权威的漠视,与教育部《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中 " 师德考核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 的要求形成尖锐矛盾。高校的纪律处分权本应服务于教育目的,却在实践中沦为维护表面稳定的工具,程序正义被彻底架空。

道德教育的集体失声,从诬告者到网暴者的道德失范中看大学人格缺陷。

此案中最令人悚然的是举报者杨某某的道德滑坡。在司法败诉后,她非但未道歉,反而高调宣布保研成功、通过法考,并继续向肖某某投递 " 举报材料 "。这种将维权异化为报复的行为,折射出部分学生法律意识与道德底线的双重崩塌。更值得深思的是,超过 80% 的网友最初选择相信杨某某的 " 受害者叙事 ",却在真相揭露后集体转向攻击举报者,这种群体性道德判断的摇摆,恰是高校道德教育失效的明证。

而肖某某因网暴患上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祖父因此离世的悲剧,则暴露出高校对网络暴力的漠视。当学生被推入舆论绞肉机时,武汉大学始终未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这种 " 重处分轻保护 " 的思维,与《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 " 构建全流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 的要求背道而驰。

师德建设的系统性崩塌,个别导师权力滥用到校方集体失声," 死要面子 " 不惜 " 掉底子 "。

校方长期保持沉默,这种逃避态度与教育部 " 建立师德问题快速响应机制 " 的要求形成鲜明对比。更讽刺的是,当网友举报杨某某硕士论文存在数据造假、模型虚构等学术不端行为时,作为学位授予单位的武汉大学至今未介入调查,这种对学术不端的纵容,恰是高校师德建设溃烂的又一注脚。

对比中国人民大学在教授性骚扰事件中 24 小时内成立专班、48 小时公布处理结果的效率,武汉大学的拖延与推诿更显刺目。当高校连最基本的 " 错必纠、过必罚 " 都做不到时,所谓 " 立德树人 " 便成了空洞的口号。

冰山之下的共性危机更可怕,高校德育存在三大致命伤。

此案绝非孤例,虽是中国高校德育体系三大痼疾集中爆发的个例,处理不好,势必出现前赴后继的情况。

一是纪律处分权与法律衔接断裂,高校自主处分权缺乏司法监督,导致 " 舆情处分 " 优先于事实认定;

二是道德教育空心化,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到校园文化建设,均未形成有效的价值观内化机制;

三是师德监督机制失效,对教师失德行为缺乏独立调查渠道,对学生道德失范缺乏矫正手段。

当武汉大学仍在维持对肖某某的处分时,当杨某某的学术不端举报石沉大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高校的危机,更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德育体系的溃败。如果高校连 " 不冤枉一个好人 " 的底线都守不住,所谓 "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终将沦为黑色幽默。这场性骚扰冤案,终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无法回避的耻辱柱。

相关标签

武汉大学 性骚扰 指导 维权 教育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