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是一座城市的地理坐标。其悠久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文明的脚步与社会的脉动。
神木老城,坐落于陕北高原的苍茫大地之上,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地理坐标,更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凝聚着厚重的历史风华与边塞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作为中原与北方民族交流的前沿,神木老城见证了无数次民族融合与文明碰撞的壮丽图景。
古老的建筑,承载着岁月的重量,也积淀了文化的深度;斑驳的城垣,见证了战争的沧桑,也记录了和平的宁静;悠长的街巷,回响着昔日的繁华,也延续着今日的故事;错落的瓦檐,遮挡了往昔的风雨,也俯瞰着人间的烟火。
这是老城的故事,也是神木营的故事。
神木,古称麟州,位于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北邻蒙古大漠,南俯瞰关中平原,自古便是战略要地。明朝设立神木营,正是基于这样的地缘考量。
据《神木县志》记载,神木之地,历史悠久,建置多变,治所位置也随之屡经变迁。天宝元年(742),唐朝建置麟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神木县主簿王瑄将县城从麟州故城(杨家城)迁于东山旧城,此处原为宋代修筑的建宁寨,又称为云州城;明正统年间," 御史王翱查边,奏县寨居山顶不便,宜移至平川 "。正统八年(1443),神木县城由杨家城迁至东山旧城下的窟野河川口。
据《延绥镇志》记载,彼时的神木营," 周围凡五里零七十步,楼铺三十三座 ",其南北长 680 米,东西宽 710 米,城墙周长 2780 米,占地面积达 48.28 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神木营平面呈长方形,四角曾有角楼守护,城内布局规整,以凯歌楼为中心辐射出四条主街道,构成古城的基本框架。凯歌楼,建于明隆庆六年(1567),作为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现已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古城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而散落于城内的明清四合院,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尤其是白家大院,以其完整保存的状态,成为了研究古代建筑与生活方式的宝贵样本。
1993 年,神木市因神木营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这不仅是对古城历史地位的认可,更是对它独特文化价值的肯定。漫步在南北街,那些沿街保留的古店铺,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让人在现代与历史的交织中,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文化的延续。
抬头仰望,西面的笔架山与东面的龙凤山,如同两位守护神,巍峨挺立,彼此遥望。窟野河蜿蜒流淌,自笔架山脚下绕城而过,仿佛一条碧绿的绸带,为这方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灵韵。
走过千秋岁月,见证时代更迭,在神木营的身上,落满了文明传承的印记。从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的军事要塞,到明清时期商贸往来的繁华市场,每一寸土地都埋藏着历史的痕迹。城墙上的每一块青砖,仿佛都记录着边关的烽火与和平的期盼;城内的老街小巷,每一转折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如同一部鲜活的历史书,翻开任意一页,都是岁月的低语与先人的足迹。
来源 / 榆林文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