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表里 05-24
重建Meta帝国:用AI“回敬”TikTok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3 年 5 月,美国白宫举办了一场 AI 主题闭门会,嘉宾名单汇聚了中青少三代——老资历谷歌、微软,新星 OpenAI,初创的 Anthropic,却唯独没有 Meta。

甚至会后,官方的回应又给了扎克伯格一击:" 目前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才会收到邀请 "。

但同期,Meta 在业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媒体们一反常态,将扎克伯格形容为 "AI 所需要的英雄 ";网友们涌到他的帖子下留言,建议 Meta 更名为 OpenAI。

只因他的开源大模型,某种程度上打破了 OpenAI 和谷歌的垄断,达成 AI 界的 " 安卓时刻 "。

时至今日,关于 " 开源和闭源,谁更能引领 AI 技术 ",尚难下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AI 带飞了 Meta。

可以看到,和其他大模型公司还在 " 逐梦 " 不同,Meta 五倍股大反转的背后,每一个财报季,都有切实的业绩增长作为支撑。

至于深层原因,就像扎克伯格在 2023Q1 财报电话会上的自爆,"AI 影响着旗下每一项应用和服务 。"

算法 " 三代目 ",站在 TikTok 的肩膀上

" 让 Ins 回归 Ins,我只是想看我朋友的可爱照片。"

2022 年中,金 · 卡戴珊、凯莉 · 詹纳(金小妹)配图黑白照片的吐槽,引爆了一场针对 Meta 的抗议活动。

起因是 Ins 视频内容占比增加,同时小范围测试 Feed 功能;Facebook 也一样, 大推 " 非关注用户 " 的内容。一时间让大家的 " 朋友圈 " 自留地,变成了 " 微博 + 抖音 " 大广场。

然而面对数十万人 " 激愤 " 的请愿,扎克伯格却表示,"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非常独特的,我不认为人们会希望被限制在一种格式。"

这一点也不像 Facebook 的风格,要知道,过往但凡有一丝改动引发用户不满,其差不多都会立刻响应。

" 见风使舵 " 的人突然 " 大义凛然 " 起来,原因通常不复杂,就是背后有更大的靠山了。

2022Q1 财报交流会上,扎克伯格难掩兴奋地表示:" 人工智能加成下,我们正在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推荐系统,而是一个发现引擎。"

具体来说,在其设想中,新一代的内容推荐技术,不仅更理解用户行为,还能理解内容本身。

比如,若要在 B 站、YouTube 发一条标题为 " 我重生了,重生在最胖那一天 " 的减肥视频,需要选择 " 运动 "" 健身 " 等标签,且带上 " 减肥的意义 " 等话题,才会被推送给目标用户。

否则,有可能因为标题,被推送给爱好 " 小说 "" 搞笑 " 的用户。

而 AI 加成下的 Facebook,即便不选择标签,系统也能自动捕捉视频里关于健身的内容,并为其贴上 " 健身 "" 臀腿 "" 带器械 " 等更细分的标签,并精准推送。

除了内容,对用户行为的理解也更进一步。

举例来说,以前的算法,侧重根据点赞、完播率等进行推荐,而如今相比点赞,更关注用户评论等互动里的情绪表达——比如愤怒、悲伤等。

这种算法,相比上一代的算法明星字节系(专注用户行为分析),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技术迭代。

而非关注用户的内容变得 " 投其所好 ",再叠加短视频本身的沉迷属性,用户争议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花在 Facebook 系的时间越来越长。

2023Q1 电话会议提到:人工智能应用于 Reels(Facebook 和 Ins 上的短视频功能)以来,Ins 的用户时长增加了 24% 以上。

Facebook 也一样,2022H2 开始总时长快速修复。

与之相比,曾大杀四方的 TikTok,用户时长显得增长乏力。可见,Reels 已经有了和 TikTok 掰手腕的能力。

而除了受制于算法 " 牵引 ",用户还在主动回归。

可以看到,和国内抖音出现前,微博在公域属性上一家独大不同,海外社交领域可谓百花齐放。

私域有面向 Z 世代的 Snapchat、80 后的 WhatsApp、中老年人的 Nextdoor;公域的 Facebook、Ins、Twitter、YouTube 等,也对应各个年龄段。

这意味着,TikTok 很难像抖音冲击微博们那样,撼动 Facebook 们原有的社交链。

因此当 Facebook 们集中上线短视频,且做到同样沉迷时,大家会偏向于小姐妹在哪里,就流向哪里——截至 2023 年 7 月,YouTube Shorts 每月登录用户超过 20 亿;Facebook 系也一样。

当然,不止朋友,创作者也影响着用户的流向。

数据显示,2021 年 7 月 -2022 年 7 月,TikTok 上超百万粉丝的创作者数量从 2000 左右,下降至 1200-1300,流失了近 800 人。

而逃离的原因之一在于,TikTok" 捞钱 " 不易。如头部网红汉克格林在受访时提到:相同的视频,发布在 Facebook、Ins、TikTok 和 YouTube 上,TikTok 的收益是最低的。

毕竟,相比 Facebook、YouTube 的中年用户居多,13-24 岁用户占比近半的 TikTok,很年轻,但也 " 穷 " —— TikTok 的广告转化率为 0.7%-3%;Facebook 达到 9.21%。

种种因素叠加影响下,可以看到,2023 年初开始,TikTok 的用户增速就基本处于四家末尾。

对 TikTok 警惕不已的 Facebook,也就此解除警报—— 2023Q1 以来的业绩会上,TikTok 以及竞争问题很少再被提及。

不过,被扎克伯格视为眼中钉的不止 TikTok,还有苹果。

绕过苹果隐私新规,广告业务重新上桌

2022 年,北美广告业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

无论是各大广告公司,还是广告代理机构的专家,分享的观点都绕不开对环境的 " 不确定 " 和 " 担忧 " 情绪。

甚至 Meta 每一次的业绩交流会上,扎克伯格的保留节目就是播报:这一季的状况看起来比上一季更糟。

然而跨了一个年后,整个行业集体口风大变。

2023Q2 财报季,Meta 高管兴奋表示:今年的广告需求趋于稳定。谷歌高管也难掩激动称:我们对搜索广告收入增长的加速,感到满意。

态度大逆转的原因,可以用 6 个字概括:感谢中国电商。

《华尔街日报》报道,2023 年 Temu 在 Meta 打了近 20 亿美元广告,为其贡献了 10% 的广告收入;同时,还跻身谷歌广告客户前五。

类似的 " 散财童子 " 还有 Shein,跃居美国第 16 大广告商,广告支出同比增长 120%。

说白了,中国电商出海拯救了北美大厂。不过,这只能解一时之困,毕竟 Temu 们不可能一直这个烧法。

而相比宏观经济的影响,Meta 更核心的矛盾是:如何应对苹果隐私条例的冲击。

2020 年 12 月,Facebook 一口气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上打了三整版广告,宣称 " 要为世界各地小企业站出来反对苹果霸权 "。

同时,还在自家平台上写 " 小作文 "," 阴阳 " 苹果的用户隐私保护政策不过是为了私利。

之所以不惜撕破脸 " 撒泼打滚 ",在于苹果持续推出的隐私新规,在北美圈里,对 Meta 影响最大。

可以看到,隐私新规下,当 App 试图跨平台收集个人数据时,手机会有提示,用户有权拒绝。

而行业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接近 80% 的 iOS 用户,选择禁止 App 跨平台追踪数据。

这极大削弱了个性化推荐广告的精准度,给依赖信息流广告的平台带来了沉重打击。

如下图,2021Q2 之后,Meta、谷歌的广告收入增速都有下滑,但 Meta 的下滑幅度远大于以搜索广告为主的谷歌。

甚至在信息流平台里,Meta 也是首当其冲的那个——与服务大品牌的 Snapchat 不同,Meta 的客户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很难快速适应这一轮行业变化。

比如,精准度降低下,想要达到之前的广告效果,意味着花更多的预算。

眼科公司 Pearle Vision 高管就透露,2021 年在 Ins 上开展广告营销的费用,相比上一年高出 15%-30%。

长此以往,财大气粗的大品牌们或能支撑,中小商家却耗不起。

这样来看,也就不难理解,Facebook 为何抨击苹果最积极。

然而苹果不是 TikTok," 撒泼 " 没有用不说,还被库克贴脸输出,"Facebook 仍可以像过去一样在应用和网站跟踪用户 "。

刚不过的 Meta,试图开拓新赛道。如把 Facebook、Ins、WhatsApp 都挂上 " 小黄车 ";将广告商迁入元宇宙等。

但这些都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一筹莫展之际,AI 的爆火送来了转机——更精准的数据分析能力、更自动化的素材投放、更有针对性的人群对标等,无不意味着 AI 对于广告行业的技术迭代。

于是乎,广告巨头们一窝蜂卷向 AI 技术进化。

Meta 也不例外,内部员工透露,其在改造 AI 广告能力上所花费的资金,比扎克伯格花费在元宇宙上的还多。

可以看到,GPT-4 刷屏后不久,Meta 就推出了 AI 广告产品 Advantage+。

有了这个工具,广告商可以将自己的受众范围、整体广告预算、预期销量目标、宣传广告素材等,一次性提交给平台,由 AI 分析如何投放、投放什么素材等。

这样一来,既简化了广告商的工作,也提升了投流精准度。

如营销机构 iProspect 的高管表示,通过该产品,每花费 1 美元就会产生 7 美元的回报——几乎与苹果隐私政策出台前一样高。

2023Q1 财报电话会上,Meta 一整个扬眉吐气:" 我们在减轻苹果隐私政策的直接影响方面,取得了肯定进展。

而 2023 年 8 月的数据显示,与 6 个月前相比,每周使用 Advantage+ 的广告商数量已经增加了 3 倍。

还值得注意的是,当初绊倒 Meta 广告业务的,除了外在影响,还有它自身的经营节奏。

可以看到,Ins 引入 Reels 短视频广告之后,广告收入增速持续下滑,甚至 2022Q1 给出历史新低的指引。

拆解测算收入会发现,根源出在流量和广告变现错位:短视频挤压了主站用户时长,导致整体广告曝光量下降;其自身生态又未培育起来,广告加载率有限,广告收入一整个青黄不接。

不过,测算模型也显示,这种收入增速下滑只是短中期阵痛,在长期维度上(三年以上),短视频项目会 " 厚积薄发 " 大幅拉升广告收入。

而就时间看,Meta 显然来到了广告收入增速释放期。

如下图,广告加载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花旗集团分析表示,Reels 2024Q1 的平均广告加载率已经达到 20%。

深陷泥潭的广告业务转身成功,无论是市场还是 Meta 自己都喘了一口气。更何况,受益的不止老业务。

大模型开源,让开发者为 Meta" 打工 "

事实上,AI 之于 Meta,一定程度上是无心插柳。

2021 年夏天,在爱达荷州太阳谷的科技和媒体大亨会议上,面对谷歌 CEO 桑达尔 · 皮查伊对 Facebooke 在 AI 领域技术突破的盛赞,扎克伯格一头雾水——满心都是元宇宙的他,并不知道皮查伊在说什么。

强装镇定地应付完会议,扎克伯格立马回到总部,召集人工智能研究小组 FAIR,要求听取所有最新工作简介。之后,更是开始了 " 大量的自学 "。

" 一把手 " 注意力回归,Meta 有惊无险待在了牌桌上。

风投机构 Thundermark Capital 的测算显示,2022 年 Meta 的 "AI 研究指数 " 在全球企业中位居第三,仅次于谷歌和微软。

而时间迈入到 GPT 时代,有船票在手的 Meta,又成了 " 一条好汉 "。

2023 年 5 月,一位谷歌工程师的备忘录《我们(谷歌)没有护城河,OpenAI 也一样》,刷屏新闻头条。

其认为,在 Meta 开源生态(Llama2 大模型)的冲击下,封闭的谷歌、OpenAI 将输掉这场游戏。

这样的论调,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但开源的威力确实不容忽视。

如下图,Llama2 在推理任务上的性能,和 GPT-3.5 差不多,但其模型训练成本,却比 GPT-3.5 低得多。

原因无他,纯粹是开源模型的训练、调用等成本,都碾压闭源大模型。

拿调用来说,闭源大模型用一次,会产生大量调用成本——通俗理解就是,锅焊死在 OpenAI 的灶上,你做饭得用 OpenAI 的燃气等,OpenAI 虽然会收你费用,但这点钱难以覆盖它的成本。

而开源模型通常可以自由下载和使用,相当于使用者将锅拿回家用自己的灶做,Meta 不会产生燃气等成本。

这传导到开发者端可以看到,开源模式下,不仅调用价格更低。

数据显示,Llama 270b 的调用价为 4 美元 /100 万 token;性能类似的 GPT-3.5 则需要 8 美元 /100 万 token。

开发者还可以根据市场趋势随时换灶,避免在底层技术路线切换时 " 掉队 "。

这一时间,引得众多中小开发者和研究人员蜂拥而来。据统计,截至 2023 年 9 月,Llama 模型在全球最大开源社区平台 Hugging Face 上的下载量,超过 3000 万次。

围绕 Llama,各种开源数据集以及新模型开始涌现。

比如,国内清华、交大、浙大等高校的开发者,汇聚在 Llama2 的中文社区,不仅诞生了很多基于 Llama 的中文开源大模型,还为其贡献数据进行 " 中文特训 "。

这进一步降低了 Meta 的大模型迭代成本。

说白了,开源生态会让全世界的机构和研究员都参与进来,给大模型的迭代和进化免费 " 打工 "。

自己成了 " 炸子鸡 " 不说,AI 还带动一众兄弟 " 升咖 "。比如,上述提到的社交和广告业务,还有备受质疑的元宇宙。

可以看到,Meta 的头显正从主打高端走向大众化:新推出的 Quest3,起售价 499 美元,行业内同等规格下相当便宜;与此同时,旧款也在陆续降价。

Quest3 如此定价的小心思在于,其 VR 设备尝鲜期后,第一轮加速渗透似乎就在眼前。

要知道,虽然 iPhone 开启了智能机时代,但真正让它在国内快速普及的,是把价格打到千元以下的 OV 和小米们。

而造就这一反转的推手,仍然是 AI。

此前,市场对元宇宙最大的疑虑,在于软件端研发氪金数额巨大不说,落地应用前景也成迷。

元宇宙沉浸式体验对软硬件高要求:虚拟场景渲染、人机交互,甚至虚拟人物建模的瑕疵,在元宇宙里都会被无限放大。

但现实是,软件端一塌糊涂。比如,扎克伯格亲自下场、卖力推销的元宇宙版脸书 Horizon Worlds,呈现出来的质量让人 " 梦回上世纪 90 年代 "。

嫌弃声一片之下,Meta 内部文件显示,Horizon Worlds 到 2021Q3 活跃用户已不足 20 万人。

而囿于 " 入门后的荒凉 ",VR 硬件也长期处于尝鲜期,销量有限。

AI 大模型出现后,一切开始不一样了。可以看到,无论人机交互、肢体定位,还是内容创作,AI 技术都上了一个台阶。

以肢体定位来说,过去由于视场覆盖问题,VR 头显难以捕捉下半身动作,Horizon Worlds 中的人都只有诡异的上半身。

而利用 AI 算法,不仅能实现 " 四肢自由 ",还能更准确预测全身动作。当数据显示用户身下是一把椅子时,可以预测其向下的姿势不一定为下蹲,而是坐到椅子上。

跨越式改变下,好玩不鸡肋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多。

比如,Quest3 新上架的《PILLOW 枕头》就像 XR 版的漂流瓶,可以在重力反转的天花板上钓鱼、拆信;《Drop Dead:The Cabin》游戏中,僵尸甚至会进到玩家房子里,进行袭击。

可用场景增加,又进一步拉动了硬件设备的用户接受度以及渗透率。

数据显示,2023Q4 Quest 的出货量超过 30 万副,甚至黑色星期五期间,Quest 在亚马逊的销量超过了 AirPods。

总的来看,AI 掀翻了 Meta 的旧牌局,拉着所有人重开了一局新游戏。

小结

2014 年 Oculus 知识产权纠纷的庭审现场,被告席上全程板着脸的扎克伯格,突然在众人惊疑的目光中,开始了深情演讲:

" 几个月前,我的女儿马克斯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我在虚拟现实中记录下了整个场景,这样我就可以把它发送给父母,可以与世界分享。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其中的情形,就像身处我们家的客厅一样。"

那是元宇宙概念雏形的首次问世,而扎克伯格在一开始,就坚信这会是 " 下一代互联网 "。

然而在华尔街眼里,在技术创新不确定的赛道里坚持 " 长期主义 ",是极其不明智的,毕竟资本向来是 " 不见兔子不撒鹰 "。

如这一轮里,有确定信号落地,上演五倍大反转;可一旦出现不明朗苗头,马上作鸟兽散——扎克伯格 " 不惜重金把 Meta 打造为全球领先人工智能公司 " 的话音刚落,市值就蒸发了 2000 亿美元。

马斯克粉丝看完都忍不住感慨:" 和‘画饼大师’马斯克相比,扎克伯格‘讲故事’的能力有待加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ai 扎克伯格 facebook 健身 tiktok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