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8-02-24
非遗传承人教我织云锦:既要爬得了4米高的织机,又要会“编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韩雨霁 / 文 胡玉梅 顾炜 / 摄)前不久,秦海璐作为《国家宝藏》的国宝守护人,变身云锦织娘,讲述了一段因大报恩寺塔结缘又因塔分离的感人爱情故事,同时也将织娘这一绵延 1600 年的职业带进了公众的视野。

精致的云锦是怎么织出来的?要用到哪些道具?又有哪些讲究?2 月 23 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江苏省文化创意成果展示中心," 爬 " 上了小二层楼高的云锦大花楼织机,也体验了一把云锦织造工的日常。

织云锦,身手要敏捷臂力要好

木板拼接,竹条穿插,还有粗细不一的织线一一排列垂挂 …… 眼前,一个木制结构的 " 大家伙 " 静静摆放,乍一看足有小二层楼那么高。而它,就是由 1924 个部件组装而成的云锦大花楼织机,无数制作精良的云锦作品就是用它织造出来的。

一般织机都比较小,只需一位织娘坐在织机面前就能完成操作,这架织机这么大,人又该坐在哪里呢?云锦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一位师傅 " 骑 " 在织机上 " 提花 ",另一位师傅在下面进行 " 交织 " 操作,两个人默契配合,才能真正把这架织机运作起来。" 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周双喜说,光是体力这关很多人就过不了。到底多耗体力?试一试才知道。

首先,作为一个 " 提花 " 工,一双大长腿和矫健的身手必不可少,否则连织机都 " 爬 " 不上去。跟旧时直接接触地面的 " 坑机 " 不同,现在的织机连最矮的借力点都有半米高,而 " 提花 " 工要想 " 骑 " 在织机上,必须要以织机为梯,借助每一个可以踩踏的木质结构,攀上 4 米高的 " 大花楼 "。而在这过程中," 提花 " 工需要足够的小心,因为一不注意就有踩空的可能。脚下稳健,头顶也得注意,碰到圆环状的 " 花本 " 就代表 " 爬 " 到了头,这时紧抓棉绳,再来一个反身钻过,臀部轻巧着陆座处。至此,就算到达了最终工位,此时再看脚下,已经与地面隔开了一个小阁楼的距离。

相比之下," 楼下 " 交织工的工作环境更安逸,但对臂力的要求却也更严。 别看周边都是看似轻便的木制、竹制操作结构,不少都能抵上一袋大米的重量。" 重量保证了,花才能压的紧,出来的图案才清晰。" 周双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但这就对织工的臂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拿看着轻便的梭子来说,两端都是铜制的,要想把它扔的又平又准,不练上几个月是做不到的。

很复杂,绘图、挑花结本就像电脑编程

对于只能纯手工制作的云锦来说,除了过硬的体力,足够的细心也必不可少,因为它从绘图、挑花结本到真正上机织造都十分复杂。

" 云锦要先绘图,然后挑花结本,就像电脑编程一样,得要编出非常完美的程序来,最后才能上大花楼织机进行织造。在织造的时候,织造大师们只能看到反面,每天只能织几厘米,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织得好不好,有没有错。只能通过织造机摆放的镜面反射,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 周双喜说,云锦织造成功与否,要下机了才知道,不像刺绣,错了可以立即修改,云锦是没办法修改的。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云锦的质量,一件云锦作品往往只能由一组搭档合作完成。" 固定的交织工就算停工了,也能有足够的手感跟肌肉记忆,可以让他在重新织造时完美地衔接上原有的进度和花纹。" 周双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但这个时候如果是其他织工继续织造,织造力度不同,花纹的稀疏程度就有区别,云锦整体就没有那么完美了。" 而对于‘提花’工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编好的蚕丝线看着清爽有条理,但提到了哪里只有提花工自己知道,同时,在工作习惯方面也需要跟对应的交织工巧妙配合,因此不出意外,一组织工跟一件作品都是一对一负责。"

万历皇帝穿过的龙袍,日产量只有二三厘米

作为云锦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本人作为云锦织造者也已经走过了 45 个年头。在这 45 年间,他共完成了 80 余件套的云锦织造,而其中印象最深的还要数他第一次复制的那件龙袍。

周双喜所说的龙袍,指的是万历皇帝曾经穿过的一件状花纱袍。上世纪 80 年代,北京定陵出土了 600 多件文物,其中就有一件明万历皇帝穿过的 " 红四合如意云纹地状花纱袍 "。" 当时那件龙袍已经烂的不像样,于是相关部门就组织起了一个复制小组,进行龙袍的复制工作,我有幸参与了进去,而那也是我接到的第一个复制任务。" 周双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跟普通的云锦织造不同,龙袍需要在提花的基础上再 " 添花 ",就是根据需要加入金线等元素。

" 这样的工艺,难度系数更高,因此每天只能织出二三厘米的产量。" 周双喜说,这就样,17 米长的龙袍,他一共花了 9 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尽管如此,我还是比一年的期限提前了 3 个月完成任务,并拿到了额外 300 元的奖金。于是我先给太太买了一辆红色的自行车,又给家里添置了一个电风扇,而那也是我们婚后拥有的第一件电器,当时真的高兴了好久。" 周双喜说,而从那以后,自己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了职业织造之路,复制、完成了越来越多的云锦制品。

云锦织造要一直传承下去

由于常年与织机的木头坐板摩擦,周双喜的屁股上被磨出了无数的脓疮,光是手术就进行过两台,但一心一意扑在云锦织造上的他并不觉得苦、累,也想着要把这项工艺一直传承下去。

" 目前在云锦博物馆共有几十个人从事着云锦织造的工作,但这个人数还是相对较少。" 周双喜说,同时,织工的年龄都相对较大,年轻人很少。" 因为云锦织造的学习周期很长,就算是完全扑到上面,也要学个两三年才能织出最简单的花纹。" 周双喜补充道,所以很多耐不住性子的年轻人,学着学着就跑了。

因此除了大范围的一线操作指导,截至目前为止,正式向周双喜拜师学艺的徒弟也只有三个,这其中,真正留下来的又更少,这对于云锦织造的传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我这辈子就会干这一行,也就爱干这一行,但还是期待能通过新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走近云锦,了解云锦,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云锦织造。" 周双喜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一直传承下去。

(编辑 高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