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11小时前
为什么“感受”是通往深层变革的钥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读   

" 目睹-感受-变革 ",远比传统的 " 分析-思考-变革 " 更管用。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得改变人的感受——哪怕在最理性、最数字化的企业里也一样。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咨询合作|13801295388

企业推动组织变革,你可以写 N 份报告,开几十场动员大会;可以请咨询公司来做流程优化、组织诊断,但如果员工没有 " 看见问题 ",没有 " 感受到痛 ",再完美的方案都推不动。

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等人(John Kotter)曾在《变革之心》提出一个简单却深刻的见解:" 目睹-感受-变革 ",它远比传统的 " 分析-思考-变革 " 更管用。他们同时强调: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得改变人的感受——哪怕在最理性、最数字化的企业里也一样。

这就跟我们的认知有些冲突。今天的企业追求 KPI、讲究数据闭环、人人以表格说话,怎么反倒是 " 感受 " 这东西更有效?

为什么" 看见 " 比 " 说服 " 更重要

  人不是靠逻辑活着的

很多管理者有一个习惯:出问题先上报表,开会就做复盘,有人以为只要数字齐全、逻辑自洽,员工就会行动。

但问题是,数据可以说服大脑,却唤不动人心。

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靠的是本能而不是报表。当原始人遇到野兽,他不会先开个会研究对方体重,而是转身就跑。为什么?因为恐惧先于思考,感受快于理性。

同样的,在企业里你告诉员工:" 这个流程效率低、那个产品质量有问题 ",他们嘴上听懂了,心里却毫无波澜。报告看得再多,事情还是照旧干。不是他们反对你,而是他们没有痛感。

痛感从哪儿来?从 " 看见 "。

你说审批流程拖慢项目,他可能没感觉。但如果让他亲眼看着公司因为审批延误错失一笔大订单,那就不一样了。你说客户流失严重,他可能点头应付。但如果让他听一次客户打进来的投诉电话,听到客户愤怒、失望甚至哭泣的声音,他的表情会变。

数据让人 " 知道 ",体验让人 " 明白 "。而只有真正明白了,才会真正改变。

★   案例

故事发生在一个老牌制造企业。产品质量出问题,客户退货严重,数据报表厚得能垫桌子,管理层也不是没努力,天天通报、开会、罚款、挂黑榜……结果?工人还是照旧生产,工程师还是推锅原材料,质量问题始终没解决。

有一天,年轻副总拍了桌子:" 别念报告了,带人去看现场。" 于是公司组织了一次 " 目睹之旅 ":带着管理层和一线员工走进客户投诉处理中心,让他们亲眼看到那些被退回的产品堆成山;带他们听客户打来的投诉录音,听那一声声怒吼和责骂;还让工程师亲手拆解自己设计的零部件,摸着缺陷,听着骂声。

那次之后,公司几乎没有再下命令,但员工自动组了跨部门质量改进小组。几个月后,次品率下降、客户满意度上升、销量回来了。

没有奇迹,只有 " 看见 "。人一旦 " 感受到 ",行为的改变是水到渠成。

理性分歧很难合,情感共识一秒聚

变革推进难,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方案不对,而是因为部门太多,谁都有意见。一个方案,运营说行,技术说不行;财务看成本,人力讲文化……最后卡在中间,谁都不动。

但如果大家都一起看见了 " 痛 ",局面就变了。

你说 " 统一思想 " 太抽象,组织一次 " 统一感受 " 反而立竿见影。那是一种超越逻辑的力量,像 " 同仇敌忾 "" 齐心协力 " 这种词,背后都不靠讨论,而靠感受。

★   案例

某大型国企推数字化系统,各种 OA、ERP、CRM 一个接一个上线。信息化部门干劲十足,员工却怨声载道:流程多了、操作复杂、效率不升反降,内部抵触情绪越来越强。

怎么办?再开会没用,再请专家讲也没用。于是他们换了种做法:不讲 " 效率 ",讲 " 体验 "。他们让员工亲自扮演客户,去办一个业务:签字、盖章、排队,来来回回走四五次;然后再用新系统操作一次,点击三下就搞定。一比较,结果就出来了。那些原本抵触最深的人,在新系统里点了几下后露出震惊的表情:" 原来可以这么快。" 而当一位审批主管坐在大厅排队,看着客户无奈地等待,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拖一小时审批,客户要多等半天。

从那天起,系统的反对者变成了推动者。有人自发写改进建议,有人主动做培训讲师。

" 知道 " 到 " 做到 " 之间,有座 " 感受桥 "

" 知易行难 ",这句老话在组织变革里简直不能更准确。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该变,也知道怎么变,但就是没人动。

KPI 设了,报告做了,激励政策也贴上墙了,但一线员工还是按部就班,会议室里拍的板,走出门就被空气稀释了。

为什么?因为从 " 知道 " 到 " 做到 ",是一道跨不过的心理鸿沟。这道鸿沟里塞满了惰性、害怕、旧习惯和对未知的恐惧。除非,有一股力量,能从内心深处激活他们的行动意愿。

这股力量,不是奖金、不是处罚,而是 " 我愿意 " 的那一念觉醒。

" 要我做 " 到 " 我要做 "

变革,听上去是公司的事,本质上却是 " 每个人愿不愿意改变 " 的事。

人有惯性,组织更有惰性。习惯、流程、文化、利益分配……每一个都像钉子一样,把人钉在过去。

光靠理性说服不够。你说 " 效率高 ",他回你一句 " 现在也没出啥问题 ";你说 " 节约成本 ",他想的是 " 那是不是裁员预警 ";你说 " 客户满意 ",他心里算的却是自己工作量有没有翻倍。

所以,要点燃行动意愿,必须找到更深的 " 动机开关 "。这个开关,藏在情感里。

那可能是对失败的羞耻,也可能是对突破的渴望,或者只是一个 " 我终于被看见了 " 的满足感。感受到改变的必要性、看到了可能的未来,人才会主动去做、坚持去做。

维克多 · 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在《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里说:" 人最深层的动力,是对意义的追寻。" ——变革也是一样。

你如果让员工只是为了 " 公司业绩 " 改变,他可能装一装;但如果他感受到改变让自己更有价值、更能发光,那他就不是 " 配合 ",而是 " 奋不顾身 "。

某互联网公司,产品创新陷入瓶颈。团队疲软,口号喊了半年没回音。研发说忙不过来,市场说不是我的事,运营干脆沉默。分析报告出了三版,创新激励出了五轮,没人真在乎。公司高层明白了——靠讲,靠 KPI,靠会,推不动。

于是搞了个 " 极客周 "。

一周时间,所有员工脱离日常工作,任意组队,围绕工作中看到的问题或创意,自由开发原型。不限职能、不限题目,市场、运营、财务、行政,人人都能上。有人从自己写报销单的痛点出发,做了个智能审批插件;有人发现客服答复太慢,写了个 AI 客服脚本;还有人用 Excel 做出一个数据看板,惊艳了老板。

灯火通明、吵吵闹闹,那一周仿佛全公司重新活了。活动最后一天,大家现场展示原型,老板、投资人、用户一起围观。一个团队听到用户说 " 这个功能我等了两年 ",激动得眼眶发红。有人说:" 这才是我想要的工作状态。"

穿越恐惧的迷雾

所有变革,都会遇上一个老对手:恐惧。

怕失败、怕麻烦、怕丢脸、怕自己跟不上……尤其在老牌企业里,变革不只是一个新系统,而是对 " 过往经验 " 的挑战,对 " 安全感 " 的打破。这个时候,再多的理性分析也挡不住一颗退缩的心。

怎么办?

说破不如看破。让他看,看别人怎么成功的;让他体会,体会新系统怎么让生活更轻松;让他感受到,改变之后,自己并没有被抛弃,而是 " 升级 " 了。

情感上的安全感,是行动的前提。

★   案例:

某国有大行推动智能化网点转型,老柜员要转型做客户经理。新设备、自助业务、线上服务——一切都翻了篇。

但老员工不买账。有人怕学不会新系统,有人怕掉队被边缘化,甚至有人传起了 " 机器会取代人 " 的小道消息。HR 天天讲 " 职业发展路径 ",营业部开了十几场 " 转型说明会 ",大家照旧看手机、假装听。

最后,行长一锤定音:" 别说了,安排轮岗,看现场。" 于是,一批员工被送去那些已经完成转型的网点。亲眼看到客户用自助终端轻松操作,亲耳听到客户对新服务赞不绝口。他们还跟着新晋客户经理跑业务,体验 " 从开卡到理财推荐 " 的全流程服务。以前,他们觉得转型是 " 干不了的活 ";现在他们看到,那是 " 升级后的自己 "。

恐惧没了,自信回来了。回到本部后,曾经最抵触的老员工主动报名培训。更多人开始打听转型计划,争取早日轮岗。

组织协作靠流程,更靠看得懂彼此

在组织里搞协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 画流程图、建看板、定 SOP"。但问题是,你画得再细,一旦遇上 " 我不理解你 " 的时刻,就全崩了。

真正让组织高效协作的,不是制度有多严密,而是你是否理解对方的处境。你知不知道他为啥那么拖?他为啥不回你邮件?他为啥看起来总在扯皮?这就要靠 " 感受式协作 " ——我不只是听你说,我也来 " 走你一遭 "。

" 影子日 ":让你体验一下 " 他为什么慢 "

某科技公司,市场和研发老打架。市场嫌研发慢,研发嫌市场变。会议上谁也说不过谁,背后互相嘀咕,合作越来越僵。管理层看着头疼,开了无数协调会没用,最后决定:体验式共情。

他们搞了个 " 影子日 "。市场去研发做一天 " 影子工程师 ",研发去市场做 " 影子销售 "。市场同事第一次看着程序员为一个 Bug 熬夜调试,才明白 " 不是我不想快,是代码要命 ";研发同事亲耳听到用户抱怨体验差,才知道 " 不是你难搞,是客户疯了 "。

你理解了对方的焦虑,才会克制自己的冲动。结果怎么样?两边都少了抱怨,多了配合。市场写需求更清晰了,研发排期也更合理了。项目延期率降低,团队情绪也缓了下来。

流程固然重要,但真正润滑协作的,是 " 我理解你 " 这四个字。

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在成就某种意义

最后一个问题:怎么让组织不是靠监督走路,而是靠信念奔跑?答案是:你得告诉他们,他们做的不只是工作,而是在参与一件 " 值得被相信的事 "。

人不会为流程拼命,但会为意义全力以赴。但这不能喊口号,而是让他们 " 看见意义 "。

某医疗设备公司,加班做流程改造,为的是 " 提高上市效率 "。但对员工来说," 流程 " 只是工作麻烦了," 上市早一点 " 是老板的 KPI。

于是,公司干了一件特别的事——请来那些用上他们产品、被救回一命的患者,到公司讲自己的故事。患者含泪讲述生死时刻;家属哽咽说:" 是你们的设备救了我爸爸。"

那些生产螺丝的工人、写代码的工程师、跑后勤的行政人员,坐在台下,眼睛发亮。从那一刻起,他们不再是 " 完成任务 " 的人,而是 " 改变命运 " 的参与者。

如何制造" 看见与感受 " 的变革现场?

真正推动变革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认知,而是感受到的力量。那么,问题就落到管理者头上:你怎么设计出那个 " 感受到 " 的瞬间?

变革是被 " 做出来 " 的。而这个 " 做 ",不是一纸命令,也不是流程优化图,而是一个个让员工 " 自己看见 " 的场景,一次次触及人心的体验。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艺术。

领导者要从指挥官,变成 " 体验导演 ";从制定战略的分析师,变成引爆情感的设计师。

让问题被 " 摸到 ",被 " 演出来 "

很多管理者热衷于数据汇报和视频演示,但 " 听到 " 和 " 感受到 " 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你要的不是 " 灌输 ",是 " 撞击 "。

你想让员工理解客户痛苦?不要讲满意度下降曲线,让他去听投诉电话、看退货堆满仓库;你想让技术部理解市场压力?让他们亲自接听客户质疑的电话。哪怕一次,感受就进去了。

现场参观:不是办公楼参观,是带人去 " 问题发生地 " ——比如生产线断点、服务现场、用户评论区。

角色互换:研发体验客服,HR 体验销售,行政扮演客户——让每个人跳出舒适区,感受别人的困境。

沉浸式模拟:新流程?别搞死板培训。弄个沙盘演练或虚拟仿真,让大家 " 玩一遍 " 旧系统的繁琐、新系统的顺畅。

故事分享:数据再多,不如一个 " 活生生的人 "。让客户、用户或被变革触动的员工讲出 " 自己的故事 ",比 PPT 管用十倍。

一家传统报社转型做短视频,天天讲 " 流量结构变化 "" 年轻人不看图文 ",没人动。直到有一天,领导组织编辑组去看小红书评论区,现场让大家在快手发内容——点赞只有个位数,还被网友调侃 " 像在读报纸 "。

几位编辑眼神都变了:" 原来我们真没人看了。" 三个月后,这家公司成立了新媒体中心,主笔亲自下场做视频,月活破百万。

搭建情绪出口:把 " 感受 " 变成 " 推动力 "

感受场景设计好了,还得注意一件事——不能让人感受完了,憋着。

很多组织都卡在这个地方:员工看到了问题、感受到了痛,但因为缺乏安全出口,最后不是爆发就是冷却。你让他看见,就得给他说的机会;你要他感受,就得给他行动的通道。

开 " 无领导小会 ":小范围、无记录、无上下级——大家敢讲真话,才有真的反应。

领导者带头 " 袒露 ":你愿意承认自己也有迷茫,员工才敢说出他们的真实害怕。

对行动给予 " 真支持 ":有人提出好建议,别说 " 我知道了 ",而是给资源、配时间、帮落地。

改变心智模式,不是告诉他怎么想,而是让他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自己体会。

为什么" 感受 " 是通往深层变革的钥匙?

很多人以为 " 目睹—感受—变革 " 只是变革管理的一个小技巧。

但它其实是一种对商业本质的认识:在智能化、高效率的时代,唯有 " 人性 " 不可替代。

经济学教我们,人是" 理性经济人 ",会计算、会优化。但管理学发现:大多数时候,人是 " 感受动物 "。

你说节省成本,他在想会不会被裁;你说上线新系统,他在想会不会自己不会用。你讲 100 条道理,不如一次情绪触动。

" 目睹—感受—变革 " 是对 " 人是非理性生物 " 的承认,你不是在驱动流程,而是在打动人心。

中国人对 " 感受 " 这回事,是有传统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是共情;" 设身处地 " 是角色互换;

王阳明说:"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 说的就是:知道不难,难在真感觉到。所以 " 目睹—感受 " 这套逻辑,并不是什么洋理论,而是对中国文化 " 情理并用 " 的一次现代翻译。也正因如此,它特别适合中国企业。

未来的领导,不只是靠制定战略、分派任务。他们得像导演一样,会搭场子、设计体验、放大感受。像一束光,照见员工的情绪、理解他们的痛点,并引导他们找到意义。这样的领导,不是远远站着喊话,而是走进一线,与人共感、与团队共震。

让感受成为组织的活水,而不是一次性的动员

说到底,组织变革,不在于多少数据、多少 KPI、多少通报,而在于:有没有人真正想改变

" 目睹—感受—变革 " 这条路的本质,是把变革从 " 别人的命令 " 变成 " 自己的选择 "。而 " 感受 " 正是那个中介,是催化剂,是火种。

当一个组织能持续点燃人的感受,能让人对工作心动,对同伴共情,对未来有想象——那么变革,就不再是 " 要你改 ",而是 " 我想变 "。那时候,变革就成了自然生长,而不是组织推动。

就像春天到了,花自己会开。

  —— · END · ——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  咨询合作|王老师:13801295388(微信同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工程师 质量问题 kpi 活着 美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