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大学 昨天
婚约破碎、挚友永诀、合伙人分道扬镳……在创业上升期确诊癌症的创始人,历经至暗时刻后用AI击穿亿万市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我没法在合同上签字,那笔钱本可以改变我的一生,但我拒绝了。"

2024 年底,AI 写作工具 Jenni.ai 创始人兼 CEO David Park 在一篇极为坦诚的年终自白中写下了这句话。

过去一年,他差点卖掉公司、差点订婚、差点与离世好友共进最后一顿饭……而就在同一年,他的公司 Jenni.ai 的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接近 1000 万美元,拥有来自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 万用户,成为 AI + 教育领域增长最快的创业项目之一。

表面看,这是一个创业逆袭的故事。但真正让人动容的,是他如何在 " 差点成功 " 的高压焦虑中,找到自己为何而做、为何而活的答案。

今天,混沌 AI 君带着大家一起走近 David Park 和他的 Jenni.ai。

失败、转型与孤注一掷:

Jenni.ai 如何找到单点突破?

Jenni.ai 是做什么的?一句话说,它是一个面向学生和研究者的 AI 写作助手。

但如果你认为它只是 " 套了 GPT 的编辑界面 ",就低估了它的真正价值。

David Park 在多次与用户访谈中发现——真正的痛点并不是 " 写不出来 ",而是 " 写出来的东西在学术上是否成立、是否可交、是否被导师接受 "。

这是一种 " 学术可信度 " 的刚性需求,而它恰恰是通用型 AI 写作工具(如 Gpt、Jasper、Copy.ai 等)无法满足的领域。因为这些工具虽然文笔流畅,却无法提供可靠的引用来源,更别提引用风格、文献追踪、反抄袭等学术底线。

于是,Jenni.ai 把 " 生成 + 引用 " 变成核心功能:不仅帮你写,还帮你把脚注标好,文献对上,让论文从结构到引用都严丝合缝。

这一精准的切入点,让 Jenni.ai 迅速脱颖而出,占据了被其他工具忽视的 " 学术刚需 " 蓝海。

事实上,David 并非一开始就找到正确方向。他的前几个创业项目都以失败告终:服装品牌、社交 App、AI 约会工具……听起来都很潮,但市场没有买账。到 GPT-3 发布,他和团队才决定尝试 " 写作助手 " 这个方向。

最初,他们想做成一个效率工具。他们试图成为通用型 AI 写作工具,帮用户写电商标题、SEO 文案等。然而,上线几个月后月收入甚至不到 2000 美元——因为 " 别人也能做,而且更快 "。

David 反思了这段经历。他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两点:

1、放下该死的自我:作为创始人,我们总是对自己 " 天才般 " 的想法沾沾自喜,但市场和用户才是最终的裁判。

2、和你的用户谈谈:你必须走出去,真正去了解你的用户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痛点在哪里。闭门造车,是创业的大忌。

连续试错的意义,在于逼你弄明白 " 用户到底愿不愿意为什么掏钱 "。他意识到,问题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方向太泛。他说:

" 我们太贪心了,想帮所有人。结果谁也没帮好。"

直到他们专注学术写作,才真正听见了 " 真正的需求 " ——学生在期末论文爆炸式堆积时,既焦虑又无助,而学术写作又是最不容许马虎的领域。

于是,他们转型、打磨、专注于一个目标:让 AI 不再只是写,而是能 " 写得有据可依 "。

起初,Jenni AI 的团队担心减少产品功能会导致用户参与度下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即使功能被大量削减,用户也并没有表现出对过去功能的怀念,反而觉得现有的版本更有价值。

当产品被简化到只剩下核心功能时,用户终于理解了 Jenni AI 的真正价值,并开始热爱这个产品。这种简化使得产品的卖点变得清晰,用户能够直观地看到产品如何为他们提供帮助,从而促进了产品的增长和用户的忠诚度。

爆发式增长:

靠病毒视频把 AI 送进高校寝室

找到方向后,Jenni.ai 的增长方式同样精准——他们没有烧钱买广告,而是用短视频打爆垂直人群。

一条简单的 TikTok 视频:" 如果你论文还没写完,看看这个 AI 工具怎么救命 ",迅速火遍高校学生圈。数万人注册试用,一条短视频给 Jenni AI 带来了相当于一整所大学学生的用户。

他们继续围绕 " 论文截止日 "" 引用规范 "" 如何避免抄袭 " 等关键词持续创作精准的视频内容,配合真实案例和功能演示,迅速积累了百万级用户。

这种 " 产品 / 市场契合(PMF)+ 高杠杆营销 " 的打法,让 Jenni.ai 月收入快速飙升,到 2024 年末,公司年收入(ARR)接近 900 万美元,几乎实现了他们年初定下的千万美元目标。

转折——当病毒式传播撞上癌症诊断书

然而,就在 Jenni.ai 快速成长之际,David 被确诊为甲状腺癌。

他面临的不仅是健康危机,还有时间与意志力的双重压力。当时公司正处于扩张临界点,资金紧张、团队扩张、用户激增,他根本无法暂停。

他在采访里说到:

" 我不能让 Jenni 死在我手里。我告诉医生,‘别等了,现在就手术’。"

术前护士用冰袋给我降温,我妈轻声安慰我:" 等我回来,我要告诉你一个能让你坚强的话。" 可还没等她回来,我就被推进了手术室。 

术后我问她:" 你本来想对我说什么?" ,她说:" 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经文:‘不要害怕,把一切交托给神。’ "

那句话,竟然也刚好出现在我手术室的天花板上。

" 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但那一刻我信了:生命中有些事情,是注定要发生的 "

从在飞机上遇到我的第一位投资人,到 Jason Calacanis(Uber 和 Whisper 早期投资人) 因为一场无名播客投我,再到 Jenni AI 在 Tiktok 和 Twitter 爆火,带来用户,再到手术前一刻天花板上的那句话——我经历的都是奇迹。

" 差点 " 成为他的关键词

也成为他焦虑的根源

2024 年,David 经历了多重 " 差点 "。

他差点卖掉公司——一份合同摆在面前,签了就能 " 财富自由 ",但他没有签,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到 " 足够好 " 的时候。

他差点订婚——与多年的伴侣关系在生日前夕画上句点,对方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在他心中只是 " 第二优先级 "。

他说:

" 我在韩国签了租约,希望能稳定下来、有个家。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他差点与挚友吃上最后一顿饭——那位朋友在年初去世,而他整个月都在纽约,却因为忙于与 Chegg 的收购谈判,始终没抽出时间。

" 原来我把我的生意放在第一位,现在我愿意用任何东西换取和她的最后一顿饭。"

甚至他的联合创始人也在这一年离开了公司。十年并肩,如今只剩他一人带着团队前行。

所有这些 " 差点 ",构成了一种弥漫在他生活里的隐痛和执念。

自白:在 " 差点 " 的人生里,寻找治愈

在年终自白中,他写下了发自肺腑的话:

以前我总在追逐个人成就,却发现无论多大成功,都逃不出‘差点’的感觉。这种贪婪推动了我的事业,却从未让我幸福。

过去几个月,我终于明白,只有当我为别人做事时,那种‘差点’的焦虑才会消失。

所以,明年我不会再执着于目标或自我,而是更专注于为他人创造价值。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之道。

创业被美化得太多。

现实是:真正的挑战不是失败。是坚持在一段长期无聊、不确定中不断前行。大多数时间你面对的不是掌声,而是空白的表格、冷冰冰的数据、和一堆需要动脑的选择。

我现在每天做的决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钱怎么花?招谁?谈什么合作?要不要融资?这些事情每天都烧脑,但我已经习惯了。

因为最痛苦的日子,早已不是现在的压力,而是当初一个人坐在屋里、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的时光。

所以如果你还在创业、还在迷茫、还在孤军奋战,我想对你说:

请准备好面对那些平淡而漫长的日子。  那些安静、无聊、不被关注的日子,正是你成长的土壤。  愿你在热爱的道路上,即便失败,也问心无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文献 脱颖而出 创始人 抄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