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8小时前
文化活态传承 产业深度融合 民生共享成果 兰州绘就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金秋九月,黄河之滨的兰州,层林尽染,云霞满天。今年以来,兰州以黄河文化为根脉,以文旅融合为抓手,以民生共享为导向,推动文化 " 活起来 "、产业 " 兴起来 "、城市 " 美起来 ",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旅建设 " 年度答卷 "。

黄河文化从 " 文献里 " 走到 " 生活中 "

从清晨水车园里转动的水车吱呀声,到夜晚黄河边茶馆里飘出的兰州鼓子旋律;从街头巷尾飘香的兰州牛肉拉面,到匠人手中翻飞的刻葫芦刀锋 …… 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实则是黄河文化最生动的活态呈现。

" 以前总觉得黄河文化是‘老辈人的记忆’,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我们的一粥一饭、一技一艺里。" 兰州鼓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增三出生在皋兰县水阜乡,他从小就热爱兰州鼓子,每当唱起兰州鼓子,他整个人都变得鲜活起来,带着浓厚乡音且凝聚了丰富情感的唱词,更是一遍遍深情讲述着属于兰州人的 " 黄河故事 "。

兰州鼓子,作为黄河文化土壤里盛开的一朵音乐奇葩,让老艺人们用了一生来探究,陈增三正是其中之一。对于兰州这座城市,黄河文化也如同一部立体的城市文化史书,记录着黄河文明与西北民族交融的独特轨迹。过去一年里,兰州以 " 保护优先、活态传承 " 为原则,让黄河文化真正 " 可感、可触、可参与 "。

" 千百年来,黄河自西向东从兰州穿流而过,滋养着兰州人民,也塑造了兰州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成就了兰州人由来已久的文化自信。"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邓明感慨地说。

2024 年以来,兰州创新推出 " 非遗传习所 + 传承基地 + 文旅景区 " 模式,全市 44 个非遗传习所中,大部分都与景区、社区开启了联动,相关产业年产值不断突破," 指尖上的非遗 "" 舌尖上的非遗 " 正成为乡村振兴的 " 新动能 "。

如今,在兰州水车博览园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古老水车的制作与使用;在兰州老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的工作室让游客近距离观看兰州刻葫芦等非遗项目的创作过程;在中小学课堂," 非遗进校园 " 活动让满载着黄河文化的非遗项目走进了孩子们纯洁无瑕的世界,让黄河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文旅建设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 现在家门口的公园都能观看演出,娃娃们放学都爱往这儿跑。" 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王阿姨所说的 " 公园演出 ",正是兰州大力推动公益演出的成果。

近年来,兰州市以黄河文化为根脉,深耕群众文艺沃土,培育了一批扎根基层的文艺骨干,涌现出大量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作品。从社区广场的文艺表演队伍到专业化的群众艺术团,从传统艺术的守正创新到现代审美的融入表达,兰州群众文艺正以百花齐放的态势,成为彰显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特别是 2024 年以来,兰州以 " 文化惠民 " 为导向,将文旅建设与民生改善进一步深度融合,让市民从 " 旁观者 " 变为 " 参与者 "。

黄河汤汤润金城,艺韵灼灼映初心。2025 年 8 月,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兰州市 " 群星闪耀 金城艺韵 " 专场演出亮相兰州体育公园。活动伊始,兰州文旅推介宣传环节精彩呈现,全面推介了兰州丰富的旅游、美食与文化资源,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这座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的独特魅力。

" 这不仅是对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群众文艺工作者以艺术践行初心的生动实践。" 兰州市文化馆馆长方军虎告诉记者:" 演出早已落幕,但黄河文化的回响仍在延续——群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正以独特的感染力吸引着更多人走进兰州、了解兰州、爱上兰州。"

2024 年以来,我市全方位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统筹各类文旅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文旅活动数千场,惠及市民游客 1000 多万人次;携手甘肃演艺集团,倾力打造 " 黄河之滨也很美,跟着艺术游兰州 "2025 惠民演出季,150 场精彩纷呈的惠民演出轮番上演;打造 " 读者之城・书香兰州 " 品牌,举办线上线下阅读活动 1500 余场,惠及群众 18 万人次。

方军虎由衷地表示:" 这些高品质、接地气的演艺活动,不仅为兰州的文旅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让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流量’变‘留量’‘人气’变‘财气’,为兰州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更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文旅产业从 " 单链条 " 迈向 " 生态圈 "

" 没想到一条‘黄河线’能串起这么多玩法。" 这个夏季,来自西安的游客李敏在兰州游玩 3 天后,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动态。她口中的 " 黄河线 ",正是不久前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兰州黄河生态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推出的兰州黄河大峡谷旅游廊道,引起了诸多游客的高度关注。

廊道中还贴心配套了 " 古梨园 + 黄河游船 "" 非遗体验 + 古镇度假 " 等特色产品,通过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推动兰州农文商旅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黄河流域文旅融合新标杆,加快推进 "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 建设,这也意味着这条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内容的观光带已升级为 " 文旅 + 生态 + 商业 " 的复合型产业带。

" 兰州黄河大峡谷旅游廊道是盘活沿黄旅游资源、构建‘一核三带’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 兰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线路立足‘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定位,串联皋兰什川镇、榆中青城古镇、白银水川黄河湿地公园等核心节点,涵盖峡谷风光、古镇文化、非遗传承、生态湿地等多元业态。该线路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串联,更是文化脉络的贯通,将为兰州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每天清晨,兰州绿色公园内,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在公园广场上,彩陶流水雕塑、简牍雕塑、水车博览园连点成线,富含甘肃历史文化特点的黄河彩陶雕塑吸引游客驻足观看。近年来,黄河风情线已享誉全国,成为广大市民游客户外活动、休闲游憩、健身锻炼的打卡地。

沿着黄河风情线漫步,位于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的黄河桥梁馆重现了 " 黄河改道 "" 丝路商船 " 的历史场景;北岸的夜游黄河项目更是不断刷新航线内容,于绚丽的城市夜景中成功营造出 " 画舫 " 逐浪穿行与两岸欢声不断的交相辉映;沿线的黄河市集更是汇聚了兰州牛肉拉面、甜醅子、灰豆子等百余种特色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流连忘返。2025 年上半年,黄河风情线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增收显著。

秋风拂过黄河岸,浪声依旧,故事正新。如今的兰州,已不是西北旅游的起始点、中转站,她是一碗面、一本书、一条河、一台戏,是人们心中平淡生活最好的归处,也是西北游子放不下的故乡。期待下一个一年,兰州的黄河文旅篇章会更加精彩。

本报首席记者 李 超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兰州 黄河 代表性 牛肉 甘肃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