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进化论 3小时前
“短板”破万亿,沿海大省再踩油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谁来撑起 " 潜在增长极 "

近日,江苏在盐城召开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江苏省委书记、省长悉数出席," 点名 " 南通、连云港、盐城沿海三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江苏海洋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是江苏连续第二年举行高规格会议,部署沿海地区发展。放眼全国,海洋经济正迎来新一轮风口。

2024 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7.8%。今年 7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排名第二的经济大省,江苏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但一直以来,海洋经济略显 " 跛脚 "。

2024 年,江苏海洋经济总量刚刚突破 " 万亿 " 目标,比预计时间晚了 4 年。对比其他省份,江苏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也落后于广东、山东、福建、浙江、上海,仅排在全国第六。

如今,江苏正力图扭转这样的尴尬。"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 今年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 — 2025 年)》收官之年,江苏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也到了必须提速的时候。

01 短板与增量

从自然条件看,江苏拥有海域面积 3.75 万平方公里,海岸线 954 公里,沿海滩涂等海洋资源禀赋独特。

但多年来,江苏一直面临 " 靠海不吃海、靠海难吃海 " 的尴尬,海洋经济成了这个经济大省的一大短板。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占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根据 2021 年底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 — 2025 年)》,到 2025 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力争达 20% 左右。但截至 2024 年,三市 GDP 占全省经济比重仅为 18.1%,明显落后于预期目标。

图片来源:《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 — 2025 年)》

横向对比全国其他海洋经济大省,江苏表现也不突出。

2024 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 10046.2 亿元。不过同期,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 2 万亿元,山东超 1.8 万亿元,福建、浙江均在 1.2 万亿元以上,上海也超过 1.1 万亿元,略微领先于江苏。

从海洋经济占 GDP 比重看,江苏仅为 7.3%,明显落后于其他海洋经济大省,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点,在对比广东时最为明显。2024 年广东 GDP 为 14.16 万亿元,江苏 GDP 为 13.70 万亿元,两地间差值不足 5000 亿元。但同期广东的海洋生产总值是江苏的两倍左右。

从产业结构上看,江苏相比全国和广东、上海等地,海洋经济明显偏重二产,三产比重不高。对此,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树春曾撰文指出,江苏海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侧面说明江苏海洋产业业态相对偏传统,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仍不够强。

为何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的经济大省,海洋经济实力却不突出?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认为,江苏经济长期以苏南为核心支撑,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与上海高度协同、错位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非海产业上,导致海洋产业对江苏经济的贡献不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短板也意味着 " 增长空间 "。江苏官方曾表态," 在全省‘ 1+3 ’重点功能区中,沿海是面积最广的潜在增长极 "," 如果江苏海洋生产总值这个‘关键量’能赶上去,地区生产总值也将顺势而上 "。

02 转型与发展

对江苏而言,海洋经济不仅是经济增量的 " 新空间 ",更是破解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引擎。

在此次座谈会上,江苏省委书记以 " 科技创新 " 为抓手,为江苏海洋产业转型定调,强调聚焦有潜力、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快集聚和培育壮大科技力量,让沿海地区成为海洋经济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 试验场 "、产业迭代升级 " 新引擎 "。

实际上,《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 " 十四五 " 规划》就曾明确,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并划定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提质等重点路径。

科创转型,扎实的产业基础是江苏的底气所在。

数据显示,海洋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江苏传统优势领域,长期领跑全国。在全国造船完工量前十的企业中,江苏省占据五席。2024 年,江苏省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 " 三大造船指标 " 分别占全国份额的 47.4%、46.2% 和 47.1%。

新兴产业领域同样势头强劲。比如,江苏拥有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研制基地,仅盐城一地,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就占全国四成以上。

图片来源:新华社

总体来看,2024 年江苏重点推进的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正增长,为科创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尽管产业基础扎实,但江苏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仍有较大空间。

从产业竞争力看,冯树春认为,江苏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领域尚未形成优势,海工装备领域核心技术仍对国外依赖度较高,关键配套能力有待强化。同时,江苏海洋新兴产业起步晚、基础差,整体产业规模偏小,未能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以数据为例,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是衡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2024 年,江苏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分别为 684 亿元、1447.6 亿元,在海洋生产总值中占比合计为 21.2%,略低于全国 22.6% 的平均水平。

曾刚进一步分析指出,江苏虽为科教大省,但海洋科研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且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导致海洋科技与产业融合度不高,较难实现协调发展。

曾刚建议,为让生产和科创互动起来,江苏可推动 " 苏南模式 " 北移,将苏南地区的城市管理、企业生产、商业创新经验向苏北推广和复制。同时,要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对接上海、浙江的龙头科创资源,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03 竞争与协同

海洋经济提速,沿海三市已步入关键期。

不同于多数省份由沿海城市主导发展的海洋经济格局,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基本呈现沿海、沿江地区各半的特征。在冯树春看来,这说明江苏沿海三市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

加上近年来全国各地争创海洋中心城市,与其他省份的中心城市对比,江苏沿海三市受制于能级,对区域海洋经济的引领带动能力也相对有限。

曾刚表示,三市的破局关键,首先在于找准并放大自身比较优势。

如曾刚所言,三市各有鲜明特色——

南通作为江苏沿海唯一万亿城市,依托通州湾港口资源,已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形成规模优势;

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陆海兼备的枢纽属性让其在海洋运输业上独具优势;

盐城坐拥 582 公里、占江苏全省 56% 的海岸线,是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新能源产业势头强劲。

围绕各地差异化优势,江苏也在最新产业规划中为三市划定了更加清晰的定位。

今年 2 月,江苏省首个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发布,提出构建海岸带及海洋空间发展的总体格局,谋划构建海岸带地区 " 三纵三横三门户 "。

图片来源:《江苏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35 年)》

其中," 三门户 " 即连云港共建 " 一带一路 " 国际枢纽港、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曾刚建议,三市应紧扣新定位,在优势领域补短板、强特色。南通需重点提升通州湾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和竞争力;连云港需加快 " 一带一路 " 交汇点建设,重塑枢纽效能;盐城则要激活民营与外资活力,为新兴产业注入更强动能。

此外,协同更是三市向海图强的关键。

曾刚特别强调,当前三市 " 各自为战 " 的倾向较为明显,资源分散、无序竞争的问题尚未完全破解,而海洋经济的高门槛恰恰需要跨区域协同。三市必须跳出 " 单打独斗 " 思维,通过抱团发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真正提升江苏沿海地区在全国海洋产业中的整体影响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江苏 广东 gdp 上海 盐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