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各大景区开启了 " 人挤人 " 模式。
无论你站在哪里,放眼望去都只能看到黑压压的一片脑袋。
在因之前国庆旅游留下心理阴影之后,许多人开始了 " 反向旅游 "。
他们不去那些网红景点扎堆,而是带孩子前往农村。
因为,比起到处都是人的景区,丰收季的农村实在 " 太香 " 了。
景区人挤人,不如去农村。
这片土地正迎来硕果累累的时节,天高水阔,山水田园,尽在眼前 ……
农村美景,比比皆是
一到秋天,许多乡村就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安徽芜湖繁昌区,当风吹过稻田,稻子像阳光织成的绸毯,顺着风的轨迹缓缓起伏,形成层层叠叠的稻浪。
村庄就坐落在这样的一片金黄之中,与稻浪相映成趣。
秋天是北大荒最美的时节。
金黄的稻田之中,绿色的农业机械穿梭其中,机器的轰鸣伴着风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山东泰安斑鸠店镇,近处是满目斑斓,远处是旖旎青山。
江苏南通的农村,家家户户门前门后都是田园,不拥挤也没有邻里纠纷。
江南水乡的乡村,翠玉般的河水悠悠淌过,绕着白墙黛瓦的屋舍蜿蜒向前。
阳光像泼洒的碎金,从树上洒落下来,河水在桥下缓缓流过。
漫步在这样的小桥之上,听潺潺流水声,闻扑鼻花香,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班味 " 全消。
江汉平原的农村,没有摩天大楼,只有一马平川的、如诗如画的平原。
无论你站在哪里,触目可及之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福建沙县夏茂元沟村,人称 " 小瑞士 ",随手一拍都是治愈美景。
广东最美乡村乳源桂坑尾村,则以梯田美景著称。
初秋把梯田染上金黄,在迷蒙烟雨之中仿若人间仙境。
婺源篁(huáng)岭曾被《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乡村,行走其中,推开门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优雅景色。
由于篁岭村庄平地极少,家家户户都在屋顶晾晒农作物,加上篁岭全村房屋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使篁岭晾晒更具层次感。
那些农作物鲜艳的颜色,点缀在颇具古风的建筑群中,带来满满的生活气息,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
当夜幕笼罩,家家户户亮起了灯,生活的烟火气就藏在那些静谧之中。
在那些远离人迹的地方,过着原始生活的牧民们,置身绝美的秋景之中。
额尔古纳河畔,秋是一抹被揉碎的红,在幽蓝的河水和碧绿的草地之上,牛羊就在其间 " 踏秋 ",给这幅斑斓画卷增添了些许生机。
看到这一幕的人们,仿佛耳边响起了一首温柔的草原牧歌。
新疆的草原上,炊烟与光影共舞,草原的每一寸都弥漫着诗意。
帕米尔高原上,牛羊就在粼粼波光中饮水,远方是雄壮的山脉。
城市人每天触目所及都是钢筋水泥铸成的大楼,能够亲眼目睹这些景色,未尝不是一种治愈。
带孩子去农村
十一不去人满为患的热门景点,带孩子去农村也是个很明智的选择。
对孩子来说,农村是个丰富而生动的巨大课堂。
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们,很容易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对大自然的认知常停留在绘本和纪录片里 。
而带孩子去农村,恰好能填补这份 " 自然教育的空白 ",让孩子的成长多几分泥土的芬芳。
在农村,孩子们可以知道每天吃的大米是由什么作物产出的,可以知道棉被里的棉花究竟长什么形状。
这些认知,都是孩子亲眼看到、亲手摸到、实实在在感受到其中温度的,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记忆。
这段经历,比起要价几千块钱,用几天时间带孩子走马观花认识一下植物和虫子的 " 研学 " 要划算多了。
农村遍地都是原生态的新鲜食材,吃到自己亲手采摘的蔬果,孩子内心也会生出极大的满足感。
爷爷奶奶养的牛、羊等动物可以做他们的玩伴,比起冰冷的手机,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生命力。
在村子里,他们用身心体验公鸡打鸣,母鸡下蛋,也可以知道狗在农村不只是宠物,还是看家护院的好帮手。
疯玩一整天后,神兽们能睡得又沉又香,直到次日清晨,公鸡打鸣。
农村还能给孩子们提供他们从未体验过的娱乐方式。
现在的孩子,一闲下来就习惯摸手机、刷平板,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却少了些 " 动手动脚 " 的快乐。
父母这一代人儿时最爱的娱乐活动,在农村也可以 " 传授 " 给孩子们。
打水漂是农村孩子最爱的河边游戏,人们丢出石头撞击水面,石头在水面上的弹跳次数、滑行距离越多,就显得越厉害。
比起平板里的游戏,打水漂的快乐更真实。
有失败时的着急,有成功时的雀跃,还有指尖触碰石头的粗糙触感,这些都是那块小小的电子屏幕给不了的。
孩子可以跟着爷爷在溪水里摸鱼,体验河水溅在脸上的清凉,体验和鱼儿亲密接触的乐趣。
他们还可以跟着奶奶学编草绳,把草绳做成小篮子,装自己捡的野果子,积累满满的成就感。
在田间地头间 " 打滚 ",一天下来,孩子们衣服要换好几身,但快乐是实实在在的。
城市的天空看似宽广,却透露着被钢筋水泥环绕的孤独,农村的土地看似贫瘠,却处处散发着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力。
农村的饭,太好吃了
如果说农村除了美景还有什么吸引人的,那一定是美食。
如今预制菜 " 横行霸道 ",让人防不胜防,吃到嘴里都是千篇一律的预制味道,但在农村,饭菜永远有 " 锅气 ",永远真材实料。
这里没有精致的摆盘,没有复杂的烹饪技巧,可能根本不能 " 出片 ",和漂亮饭不沾边,却有着最真实的生活味道。
很多地方的农村用的还是柴火灶,这种灶台虽然用起来 " 烟熏火燎 ",却能还原食物最本真的味道,很难被现代厨具所复刻。
柴火灶做出来的青菜脆嫩可口,叶子不会蔫软发黄,炖肉时肉皮被慢慢炖得 Q 弹,吃起来香而不腻。
最让人难忘的还有柴火饭。
饭蒸好后,锅边会结出一层金黄的锅巴,咬起来酥脆带劲,米香浓郁,中间的米饭颗粒分明,软糯却不粘牙,煮饭时放上几块红薯、玉米,柴火的香气还会渗进去,让红薯更甜、玉米更糯。
在农村,做一顿饭往往由家庭协作完成。
采摘、清洗、烹饪、准备餐具,乃至餐后收拾厨房,都需要(而且应该)由全家分工协作,孩子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跟随大人一番劳作之后,已经饥肠辘辘,吃起饭来再也不挑食了,并且由此获得成长中十足重要的一课:一餐一米,来之不易,实在不忍浪费 ……
吃饭时大家围坐一桌,吃的是热气腾腾的烟火气。
对在外打拼的人来说,农村的一顿饭就是家的味道,是对抗孤独、缓解压力的精神慰藉。
农村大席,更是极具生活气息的宴席。此前,可能有人瞧不上农村大席,但经过预制菜风波才知道,吃席现场有多香——毕竟,猛火现炒的新鲜食材,已经鲜得不能再鲜了!
每逢结婚、升学、搬家等各种人生大事发生,人们都会张罗一场大席,叫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一同分享这份喜悦。
和许多城市里的宴席常用预制菜不同,农村大席大多都是村里本地人互相帮忙,有人负责烧灶,有人负责切墩,有人负责摆盘,还有人招呼来客 ……
在 " 众目睽睽 " 之下,可没人敢糊弄。
当开席之后,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小孩到处奔跑,大人们聊聊近况,推杯换盏,从庄稼收成说到孩子学业,生活的疲惫就在这一刻完全消解。
不同地区的农村,也有着各自的特色菜。
四川农村用 " 坝坝宴 " 待客,粉蒸排骨、蒸肘子、蒸烧白、夹沙肉等蒸菜,不能在宴席上缺席。
在广西民间流传着一句话:" 扣肉不上不算席。"
当软糯的扣肉被端上桌,再燃放起鞭炮,才能算是拉开大席的序幕。
贵州一些地方的大席,桌子上放着调料和食材,甚至需要你自己上手炒。
山东滕州的酒席讲究 " 三八席 ",八个凉盘、八个炒、八个烧,菜品十分丰富。
河北保定的大席上,必定有一道驴肉。
江苏徐州的大席上,一定有一道羊肉汤。
东三省猪肉是主场,西北地区牛羊肉管够,陕西大席少不了一碗臊子面,沿海地区则往桌面上堆满海鲜 ……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些菜是大席上的主角,也是烟火气的来源。
回农村,从来不是 " 过苦日子 ",而是给自己、给孩子一份独特的礼物。
远方的景区已经被扎堆的游客 " 攻陷 ",农村能够为你提供一方净土。
在这里,没有拥挤的人潮,只有宁静的田野;没有难吃的预制菜,只有暖心的家常饭;没有快节奏的匆忙,只有慢生活的惬意。
热气氤氲间,你仿佛回到了多年以前,爸妈都还年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窗外的猫狗在撒欢,你的假期作业已经写完,没有课外辅导班,没有手机平板,没有预制菜,没有外卖,吃完这顿饭,金灿灿的谷物就要成熟了 ……
你穷尽一生追求的东西,也许在一开始就拥有了。
可惜这些年,你走得太远了 ……
是时候去农村看看,寻回那份久违的温暖与惬意了。
1. 《年味最浓的宴席,还得是中国农村大席!》 地道风物
2. 《为什么都喜欢去农村 " 吃大席 "?》 互联网那些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