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 Byte,作者 | 柯基的柯
硅谷的 "AI 闭环经济 ",愈演愈烈。
10 月 6 日,OpenAI 与 AMD 宣布在 AI 基础设施领域达成里程碑式合作,双方将会通过 " 技术 + 股权 " 的深度绑定模式,构建长期战略协同的关系。
具体来说,OpenAI 计划将在未来几年部署总计 60 亿瓦的 AMD GPU 算力,而为了强化战略利益一致性,AMD 直接向 OpenAI 发行了最多 1.6 亿股普通股,这将让 OpenAI 最多持有 AMD 约 10% 的股权。
AMD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姿丰博士对此表示:" 我们很高兴与 OpenAI 合作,实现大规模 AI 计算。此次合作将 AMD 和 OpenAI 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实现真正的双赢,推动整个 AI 生态系统的发展。"
就在过去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整个硅谷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操作,让 OpenAI、英伟达、英特尔、甲骨文、Arm 等 AI 生态上下游的各类巨头捆绑到一起。
随着 OpenAI 与 AMD 这手股权换算力的操作,更是让 "AI 闭环经济 " 深入骨髓,且从 OpenAI 目前的表态来看,短期内不会有停手之势。
很难想象,在 AI 这个充满了创意与智力博弈的赛道,最终被硅谷大佬们玩出了 "AI 财阀 " 的新套路。
AMD 终于上车了
作为大模型领域的扛把子,OpenAI 显然不想在算力上受制于人。
9 月 22 日,英伟达宣布与 OpenAI 达成价值 1000 亿美元的协议,英伟达将投资 OpenAI 并为其构建 100 亿瓦的 AI 数据中心。
如今,OpenAI 又拉上 AMD 来搭建算力基础设施,虽然 AMD 的 60 亿瓦算力不及英伟达的 100 亿瓦,但这已经能够让 OpenAI 很大程度上降低对于英伟达的依赖。
有媒体计算过,一台 GPU 服务器的功率就能达到数千瓦,一个 100MW 的机房每小时耗电 10 万度,7GW(70 亿瓦)的总容量意味着每小时耗电 700 万度,全年就是 610 亿度电,相当于三峡电站半年的发电量。
左手英伟达,右手 AMD,OpenAI 这个玩法并不算太让外界感到意外,毕竟 OpenAI 与 AMD 之间有过 " 君子协议 "。
6 月 13 日,在热度爆棚的 Advancing AI 2025 大会现场,AMD 与 OpenAI 达成战略合作,OpenAI 的 CEO 奥特曼亲自站台,为 AMD 的新芯片背书。他明确表示,OpenAI 未来将使用 AMD 的 AI 芯片。
因此,在 OpenAI 对外频频释放需求的时刻,一直未有 AMD 的身影,反而让外界感到意外。
AMD 虽与英伟达尚有差距,但 AMD 势头正盛。根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AMD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营收为 76.85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58.35 亿美元增长 32%,较上一季度的 74.38 亿美元增长 3%。
截图来源于公司财报
对于 AMD 来说,与 OpenAI 展开深度合作,是 AMD 在高性能计算和 AI 这个战略高地,利用外部力量进行突破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一步。当时发布会上的明星产品 Instinct MI400/MI350 系列,凭借台积电的先进工艺和自身的设计优化,确实在硬件规格上展现了与英伟达 B200 掰手腕的潜力。
这次与 OpenAI 的合作,就会用到 Instinct MI400 系列的 GPU。AMD 通过 OpenAI 这样的重量级合作,不仅能直接刺激芯片销量,更重要的是,它是对其 Instinct MI400 系列芯片技术实力和商业可行性的最有力背书,极大提升 AMD 在高性能计算和 AI 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信心。
左脚踩右脚
OpenAI 与两大芯片巨头的合作模式,凸显了其精明的交易结构设计。这些安排的核心是以 OpenAI 巨大的算力需求为筹码,换取芯片供应商的深度绑定和资金支持。
英伟达与 OpenAI 的千亿合作,众多分析师都能看出来,这笔投资有循环交易的嫌疑,英伟达给奥特曼 1000 亿美元,你再花钱买我的芯片,再结合星际之门项目中,OpenAI 与甲骨文的协议,一幅左脚踩右脚上天的泡沫图景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大家脑海中了。
同样是上个月,英伟达还和英特尔宣布合作,共同开发多代定制数据中心和 PC 产品,以加速超大规模、企业级和消费级市场的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英伟达将以每股 23.28 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 50 亿美元。
截图来源于英特尔中国官网
也就是说,硅谷内部正在形成一个 AI" 闭环经济 " 的抱团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资本、股权和算力在少数几家头部公司之间循环流动:OpenAI 锚定了巨大的算力需求,英伟达、AMD 和英特尔等公司提供芯片,而甲骨文等公司则帮助建设数据中心。
从目前二级市场的反馈来看,倒是非常看好这种 AI" 闭环经济 " 的抱团模式,几乎每一次相关操作,都会振奋相应的股价,即便是已经严重掉队的英特尔,都能感受到二级市场的股价暴涨。
但有分析师担忧,若该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体系都可能面临巨大压力。
在这笔交易中,AMD 同意向 OpenAI 提供大批股票认股权证,总计高达公司 10% 的股份,这些认股权证将根据股票价格上涨等因素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兑现。作为交换,OpenAI 将使用并协助开发 AMD 的下一代 AI 图形处理器芯片。
瑞银分析师 Timothy Arcuri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 AMD 股价达到特定里程碑,OpenAI 持有的股票价值可能高达 1000 亿美元,足以支付其大部分 GPU 采购账单。
但英伟达公司创始人黄仁勋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指出,英伟达对 OpenAI 的投资与 AMD 和 OpenAI 的合作 " 存在本质区别 ",因为英伟达的投资模式使其能够直接向 ChatGPT 的开发方(即 OpenAI)销售产品。
黄仁勋所言非虚,AMD 承诺的 Instinct MI400 系列芯片,目前尚未完全投入市场,尚属于 " 期货 " 范畴。
这样一来,压力就全部来到 AMD 这边,倘若 Instinct MI400 系列芯片不达预期,上述抱团模式将难以为继。
苏姿丰的新挑战
技术出身的苏姿丰,倒是不惧技术层面的考验。
2014 年,当苏姿丰接手 AMD 时,公司负债 22 亿美元,股价在 2 美元以下徘徊,在英特尔的阴影下苟延残喘。她的博士导师都忍不住问她:"Lisa,你来真的吗?要挑战英特尔?"
当时的 AMD,已经被英特尔按在地上摩擦了十多年,当时外界评价:" 这不是救火,是跳火坑。"
苏姿丰的回答,充满了技术信徒的自信:" 有什么不可以的?"
苏姿丰接下来的故事,就是那段堪称硅谷传奇的经历。宣布全球裁员 7%,用技术授权和股权变现换来 6 亿多美元的救命钱,然后将所有的赌注,押在了革命性的 Zen 架构上。
2017 年,Zen 架构横空出世,性能提升 52%。AMD,活过来了。
2017 年 6 月,AMD 正式发布 EPYC 处理器,时隔数年之后再次进军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
相比之下,老对手英特尔还在痴迷 " 挤牙膏 ",让 AMD 疯狂收割市场。
在历经技术迭代之后,AMD EPYC 很快打开了被英特尔主导的数据中心市场,得到了亚马逊、微软、Meta 等巨头客户的支持。2018 年 AMD 就推出了 7 纳米制程的 EPYC 处理器,因为台积电能够代工生产,而英特尔直到 2022 年才实现量产 7 纳米芯片。
正是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的优异表现,让苏姿丰有底气进军 AI 领域。毕竟,AI 领域的主力采购对象,正是亚马逊、微软、Meta 等硅谷巨头。
在 2023 年的拉斯维加斯 CES 2023 科技大会上,苏姿丰非常直接地表明了自己对 AI 的态度:"AI 已是 AMD 当前的第一战略重点,我们正积极与所有客户合作,将联合解决方案推向市场。预计今年第 4 季度将交付的 Instinct MI300 加速卡,可以帮助 AMD 占领市场。"
然而,AMD 要面对的挑战,不局限于技术层面。
作为 AI 芯片领域的绝对垄断存在,英伟达的护城河远不仅仅在于其 GPU 的硬件性能。而是在于其多年构建和持续强化的 CUDA 统一计算架构,以及围绕它形成的稳固软件生态系统。
CUDA 为 AI 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库函数、工具集和开发平台,大大简化了并行计算和 AI 模型的开发、训练和部署过程。全球数百万的开发者基于 CUDA 进行创新,各种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如 PyTorch、TensorFlow)都对 CUDA 提供原生最优支持。
AMD 公司 AI 部门高级副总裁 Vamsi Boppana 曾坦言," 对于那些负责编写内核的开发者而言,他们已经非常习惯用 CUDA 来完成,至少多年以来已经积累下大量 CUDA 代码。我认为我们是唯一能够帮助其顺利完成迁移的替代方案,因为我们提供 HIPIFY 以提供可以编译的 HIPC++ 代码。"
换言之,AMD 虽然在硬件层面不断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甚至在某些单点性能上实现超越,但在软件生态上,依然存在短板。
以目前的抱团模式来看,支撑算力采购需求的,仅有 OpenAI 一家,AMD 虽有 OpenAI 背书,但并非完全牢靠。
除了技术层面的突破,OpenAI 与 AMD 未来的发力点,是要说服更多拥有大模型、云计算等业务的巨头们,分流部分的采购预算给到 AM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