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已经成为了这届年轻人「人手必备」的伙伴。有疑问首先打开的不再是搜索引擎,而是 AI;想将脑海中的天马行空用视觉呈现出来,苦学绘画和摄影不再是唯一出路,AI 生成影像带你快速迭代探索;心中有苦闷烦恼想倾诉,想到的是时时在线,永远情绪价值拉满的 AI。
这种「随手可 AI」的便利是之前的互联网冲浪人无法想象的,更别说中国的古代圣贤了。
有趣的是,无论我们手上的技术工具如何颠覆,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却和过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有着同样的核心。
在分析了儒释道著作、明清文化著作和媒体以及网络海量内容后,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和 lululemon 联合发布的《2025 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找到了中国式幸福观念恒常不变的核心——「关系联结」和「成长成就」。
我们已经不自觉地在使用 AI 帮助我们追求着这两个目标 —— 从关系中满足情感需求,以及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提升自我,获得成长。
但在「内卷」的压力下,AI 的便利也让这个世代在追求幸福时撞上了属于我们的全新障碍 —— 我们和 AI 携手提升工作学习效率,却不时感觉到 AI 的「代劳」也夺走了人的成长机会;我们喜欢向 AI 寻求情感上的慰藉,却恍然发现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渐行渐远。
最近,我们在 lululemon「一起好状态」主题活动上抓住了可能是当下新生代演员中最热衷探索 AI 技术的吴汉坤。他是《封神三部曲》中「质子团」里的「辛甲」,也是 AI 创业者和 AIGC 创作者。我们和他一起探讨了我们如何能在与 AI 合作的同时,应对这项技术对我们追求幸福感所带来的新挑战。
AI 技术每天都突飞猛进,但我的成长呢?
DeepSeek 刚出来的时候,周围有一个声音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人类很多工作都要被 AI 取代了。
吴汉坤对这一说法的真实性有一定保留,决定要去亲自看看。
我当时作为演员,就想到了演员其实有很多文本工作,比如人物小传,分析剧本等等。于是我想做一个尝试,看看 AI 能不能写出一个 OK 的人物小传。
吴汉坤开始见缝插针地在《封神 2》路演途中抽出电脑,速搭建了一个能够生成人物小传的工具,接口 DeepSeek API,名为「剧本 GO」。
▲ 吴汉坤在《封神第二部》路演期间搭建了「剧本狗」
结果,「剧本 GO」出来的人物小传大概只能算五六十分,达不到真正演员准备角色时需要的复杂程度。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吴汉坤也更深刻地感受到「把人物小传写完」并不是真正目的,思考、撰写和内化才是这项工作意义所在:
写人物小传的目的是在内心构建一个自己能相信的世界。
每次开拍前,我都会进入那个世界,重温角色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状态。
从听到自己心中怀疑的声音,再让这个声音化作好奇,吴汉坤踏上了一场小小的探险,收获了对熟悉事物的更深认知。
很多年轻人享受着 AI 带来的便利,让部分功课和工作提起速来,更高效地应付「内卷」。但他们也忧虑过度使用 AI 会削弱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在吴汉坤看来,当你回到内心,去问自己你学习和工作的真正目标是什么,思路一转,很多问题就能找到新出路。
上学时,吴汉坤也很喜欢写作课,因为「它会教你如何把一件事有条有理地说出来,用最精简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即便语言表达也是大语言模型特别擅长的,但当这个能力是你想拥有或享受的,AI 的身份也可以从「帮你做」变成「帮你学」。
《2025 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提供了 7 个幸福感提升之道,其中两个是:「从 ‘了解⾃我’和‘接纳⾃我’开始 」和「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激发对生活的感知力」。
当我们开始关注和接纳自己的感受,我们也能更好地去察觉什么事物是我们珍视和需要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后,接受它,滋养它,让它长成心中的好奇,带你探险,感知真实的生活。
再小的第一步,都是大进步
在大部分年轻人都爱自称「社恐」的今天,人们实际上并没有停止对「关系联结」的追求,只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更便捷的「消费」方式 —— AI。
《2025 年大学生 AI 使用行为与心态洞察报告》指出,超过 1/4 的受访者在情绪低落时会主动向 AI 寻求安慰和情绪价值,近八成的受访者将 AI 视作「可闲聊的朋友」。
但这种时时有响应,句句皆附和的「单向关系」,也让部分年轻人陷入对 AI 的情感依赖 —— 他们开始在和真人沟通时会感到比过往更紧张,担心自己不会被他人所喜欢。
人类学学者项飙曾在一次采访中指出,AI 陪伴就像是「高阶的回音壁」,用户会对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认知越来越模糊,对外部世界感到越来越害怕。
要打破这种恐惧,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
对于吴汉坤来说,迈出和陌生人交流的第一步不那么困难。这不是因为他未曾遇上拒绝,而是被拒绝太多了。
我试过一天之内打了 500 多个电话去和用户聊,几乎 99% 的人都会拒绝你,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人会给你提供实质性帮助。
在做咨询顾问和创业的时候,吴汉坤都经常需要对外联系,拒绝和迎面泼来的冷水都是日常。
亲身感受过这种孤独后,他和 CTO 搭档创立了 Frederick AI。它以 AI 智能体帮助创业者快速验证创业想法、生成商业计划并推动项目落地。与此同时,Frederick AI 也有搭建创业者社区,把大家联结起来,相互帮助。
但吴汉坤也有让自己紧张的「第一步」:
因为我之前没拍过戏,一开始拍戏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可怕,因为组里可能有几十上百个人一起看着你演戏,周围又都是设备,那还挺可怕的。
对于这种陌生和未知,吴汉坤有自己的一套鼓励大法:
我告诉自己,我出现在这儿是有原因的,是因为有人相信我能做到这个工作,我才能出现在这。所以,不用不自信,知道自己要干嘛,为什么要做,大胆做就好。
AI 虽让一些「第一步」变得更有阻力,但它也让一些原本看似「不可能」的「第一步」成为可能。
今年,吴汉坤开始用 AI 技术尝试自己导短片。他为自己曾演绎的角色构想了三个平行时空,让曾经可能只能存在于他脑海里的世界变成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故事。
▲ 截自吴汉坤导演的 AI 短片《Pink Paradox》
放在过去,吴汉坤没可能独自完成这个尝试,无论是特效还是前期工作,每一样都需要大量时间和专业技术。
在制作过程中,本是「J 人」的吴汉坤也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P」了。AI 经常会在过程中给他带来新灵感启发,AI 影片的工作流也让更改变得更快捷,「第一步」走得更轻巧。
虽然在工作上,吴汉坤总手痒想解锁体验 AI 新技术,但在平常生活中,他还是更倾向于自己冒险:
过于依赖 AI,就等于把生活的主导权交给了 AI。
这就好比你没有主导权地过一个很完美的生活,还是你有自由意志地去过一个不完美的生活。我觉得还是第二种比较好一点,起码你是自由的。
即使和更年轻的自己相比,他现在也变得更自由了。
《2025 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中吴汉坤最有共鸣的幸福感提升之道还是运动。
每天早上,他都会去晨跑。从前的他会更追求硬核运动表现,一动起来就想追求极致。现在的他,依旧会去晨跑,但心态已经变成了「跑到哪儿算哪儿」:
哪怕就跑一两步,走出去晒晒太阳就很舒服。
他的分享也让我想起艺术家 Geoff McFetridge 为今年「一起好状态」创作的其中一幅画《奔跑》。
这幅画描绘了一位侧身奔跑中的女孩。据艺术家介绍,他想描绘的不是每一步都精准计算的马拉松选手,也不是充满爆发力的短跑运动员:
她是跑者,她享受身体动起来的纯粹快乐。
这种从身体出发,最贴近自我和直接的快乐,也是击破 AI 时代虚无感的一剂良药。无论 AI 再如何发展,你的真实存在才是意义本身,你的每一个真挚感受都是「AI 所不能」。
如果你也想动起来,在这个十月,lululemon 的「好状态趣动场」将相继登陆沈阳、深圳、成都、武汉、广州五座城市,将城市地标变成运动的游乐场,lululemon 全国门店也将发起「一起好状态」系列课程。
不妨带着你的好奇,感受一段新冒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