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 代工厂 " 到 " 主角 ",果链企业怎样翻身逆袭?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以富士康、立讯精密、歌尔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代工企业都被人称为 " 苹果打工人 "。
这个词,说实话,并不好听,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消费电子、科技产品这个堪称 " 全球最肥 " 的价值链上只能靠着廉价劳动力来干一些油水不大的工作。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今年 9 月,一条重磅消息炸响了整个科技圈:OpenAI,硅谷现在最闪耀的 AI 巨头,竟然找上了中国的立讯精密,要一起搞 AI 硬件。
这可不是简单的代工关系。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OpenAI 已与立讯精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一款消费级 AI 设备,预计最早在 2026 年底至 2027 年初量产。这次,立讯精密不再是单纯的 " 代工厂 ",而是要和 OpenAI 一起 " 联合定义产品、参与软硬协同 "。
这个消息,意义其实相当巨大:因为这意味着以立讯精密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企业,已经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获得了实质性的成就——掌握制造知识的中国企业,话语权已经相当高了。
其实,立讯精密这动作,也并非偶然,自从今年四月关税战开打以来,苹果就开始逐渐将产线转移到印度、越南;再加上苹果这几年在创新上越来越乏力,投资者越来越清楚:果链企业的增长 = 苹果新品销量 × 份额,缺乏自主成长逻辑。
一旦苹果创新放缓(如 iPhone 连续几代 " 挤牙膏 "),果链企业的估值立刻承压。这样的现状,让人忍不住思考一个问题:国内的代工厂离了苹果还能活下去吗?还是说,有更有前景的出路?
01 转型的开始
其实,立讯精密和 OpenAI 的合作,只是整个 " 果链 " 企业转型大潮中的一个缩影。这些年,但凡有点实力的果链企业,都在拼命寻找新出路。
立讯精密这几年的转型可以说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总的来说,立讯精密来自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营收增长最快,立讯精密在新能源车里,主要做线束、连接器、充电组件和智能座舱电子模块——也就是把电、信号和数据在车里安全高效地 " 连起来 " 的关键零部件。
目前,新能源车业务,在立讯精密的收入中已经达到 39.47%,营收规模达到 49.98 亿元。公司的汽车客户名单也是相当豪华:特斯拉、宁德时代、宝马、奔驰、大众等都赫然在列。
歌尔股份选择的路径有所不同,它把宝押在了 VR/AR 这个 " 未来赛道 " 上。2020 年,歌尔与 Meta 旗下的 Oculus 签订了独家代工协议,成功拿下了后者新一代产品的订单。
2022 年,歌尔包括 AR/VR 产品在内的智能硬件业务营收占比已经连续两年超过声学整机产品,达到 60%,营收金额同比增长超九成。
要说转型最彻底、最成功的,非工业富联莫属。这家脱胎于富士康的公司,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 AI 服务器制造的绝对龙头。
2024 年上半年,工业富联净利润达到 121.13 亿元,同比增长 38.6%。更关键的是,通过云计算业务,工业富联营收首次超过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业务,成为新的营收支柱。
在技术层面,工业富联也是相当能打。公司与英伟达联合开发的超流体液冷方案,能够满足 Blackwell 芯片 1200W 功耗的散热需求。从产品设计、关键组件到系统交付,工业富联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 AI 服务器产业链能力。
原来给苹果做电池的欣旺达,这几年也大力转型新能源赛道,成为了蔚来、小鹏、东风等车企的电池供应商。目前,这三家就占了其 2023 年装机量的 72%。
更关键的是,蔚小理还直接对投资欣旺达入股投资,成了 " 客户 + 股东 " 的深度绑定关系,欣旺达之所以做到这些,不是靠讲故事,而是用 244Wh/kg 的能量密度、5 万次循环寿命、-30 ℃可靠运行这些实打实的数据,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夹缝中,硬生生打出了一片天地。
看完这些果链企业的转型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不再是简单代工厂,而是开始渗透到了新能源汽车、AI 服务器些新领域的 " 命门 "。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虽然制造业是一个很讲究 " 标准 " 的行业,但实际上,在每个细分赛道内部,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 " 工艺 "。
这些工艺发展到极致后,就会脱离纯粹的 " 廉价劳动 ",由点及面覆盖到各种相关行业,成为行业绕不开的 " 解决方案 "。
02 代工炼出的 " 真金 "
说到代工练就的独特 " 工艺 ",工业富联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 AI 时代,工业富联提供的远不止是硬件组装,而是涵盖设计、研发、制造、甚至液冷等先进散热技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早在 2015 年,工业富联就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同投入浸没式液冷(即 " 沉浸式散热 ")产品的开发。目前他们的第四代 AI 服务器采用水冷和气冷两种散热技术。
其中,沉浸式机柜的 PUE(电能利用效率)达到 1.03,这个数值越接近 1,说明能效越高。而传统风冷数据中心往往在 1.5 以上。
2023 年,工业富联 AI 服务器出货量占全球近 40%,在液冷机型方面,已经稳居国际第一梯队,这种从设计、制造到交付的一体化能力,是很多纯液冷技术公司(如美国的 GRC、英国的 Submer)难以比拟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些果链企业凭什么能从做手机零件,跳到做汽车、AI 服务器?技术难道是想换就换的吗?
其实不然。这背后有一套很有意思的 " 技术迁移 " 逻辑。
先说说最核心的——精密制造技术。
拿立讯精密来说,他们最开始是做连接器的,就是那种插在手机里的小零件。别小看这玩意儿,里面的门道可多了:要控制到微米级别的精度、要保证几万次插拔不坏、要耐高温低温、还要抗电磁干扰 ……
这些技能讲究的就是一个 " 精密 ",但换个角度想,新能源汽车里的充电接口、电池连接器,不也是同样的需求吗?甚至要求更高——汽车上的连接器要管十几年,手机顶多用个三五年。
所以立讯精密进军汽车市场,其实就是把 " 手机级别 " 的精密制造技术,升级成 " 汽车级别 " 的。技术路径是一样的,只是标准更严格了。
再看工业富联的例子更有意思。
大家都知道,iPhone 越做越薄,但处理器越来越强,这就带来一个大问题——散热。怎么在这么小的空间里,把热量高效地散掉?工业富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下了血本研究各种散热技术:导热材料、散热结构设计、热管技术 ……
到了 AI 时代,AI 服务器的散热需求比 iPhone 强烈多了。英伟达的 H100 芯片功耗 700W,新的 Blackwell 芯片更是高达 1200W,这相当于几百个 iPhone 的发热量集中在一个小小的芯片上。
但技术原理是相通的:都是要把热量从发热源快速传导出去。工业富联之前积累的导热材料配方、散热结构设计经验,甚至是对空气流动的理解,全都能用上。只不过从 " 毫瓦级 " 升级到了 " 千瓦级 ",从空气散热升级到了液体散热。
再加上苹果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出了名的严格,什么 " 零缺陷 "、" 全程可追溯 "…… 这些在果链企业里早就成了基本功。
而因此练就的质量管理体系,反而成了果链企业的 " 杀手锏 "。
所以,这些果链企业之所以能成功转型,核心原因是,他们掌握的不是某个产品的制造技术,而是一套通用的 " 精密制造方法论 "。
而这,正是日复一日在产线上练就的真金白银。
03 从制造到智造
尽管凭借着之前在代工过程中积累的工艺、知识,果链企业现在已经部分实现了转型,但光是 " 摆脱苹果 ",其实只是活下来的第一步,而真正的出路,是要找到自己的新角色。
因为如果这些企业,只想着换一个大客户(比如从苹果换成特斯拉),那还是在老路上打转,永远难以独立自主,更别提,现在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这种主要大客户全都来自对岸的结构,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此,在这些曾经的果链企业真正的广阔天地,是从 " 代工零件 " 变成 " 定义系统 "。
苹果时代,果链企业是 " 一部手机上吊死 "。但在当下这个 AI 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制造的需求是碎片化的:有做 AI 眼镜的初创公司,有搞人形机器人的实验室,有建边缘数据中心的地方政府 ……
他们都需要可靠、灵活、能小批量快速迭代的制造伙伴。果链企业如果能把过去服务苹果的整套能力——供应链、品控、自动化——打包成 " 制造即服务 "(Manufacturing as a Service,MaaS),就能成为 AI 硬件创新的 " 水电煤 "。
就像台积电不造手机,却靠芯片制造撑起了整个半导体生态,未来的果链龙头,也可能不造车、不造机器人,但所有 AI 硬件都绕不开它。
这种 " 制造即服务 " 的模式,颇有点之前 SaaS 的味道。
SaaS,全称 Software as a Service,直译过来就是 " 软件即服务 "。想想你手机里的 APP 就对了。比如滴滴打车:以前你要叫车,要么去街上徒手拦车,要么就要打电话给出租车公司,但现在打开手机,点几下就能叫到车。以前想吃外卖,需要你打电话联系餐馆送餐,但现在想吃川菜、吃火锅,只要打开美团,点几下屏幕就搞定。
" 制造即服务 "(下面就叫 MaaS),说白了,就是把复杂的 " 工厂管理 " 做成手机 APP 那样简单易用的程序,这样一来,这些果链企业就从 " 代工厂 " 变成了 " 智造服务商 "。
他们不再是单纯卖体力,而是在打造一个 " 工业美团外卖 "——让任何企业都能像点外卖一样,随时随地获得世界级的制造服务。
并且,这样的构想,早已不是天马行空,在现实中已经有了真实案例。
典型的例子就是 富士康推出的 "MIH 电动车开放平台 "。
MIH(Mobility in Harmony)是富士康在 2020 年启动的电动车 " 硬件 + 软件 + 供应链 " 开放生态。它的核心逻辑很简单:
" 你有品牌、有算法、有用户,但不会造车?没关系,我给你底盘、三电、电子架构、供应链,甚至帮你找代工厂——你只管定义产品。"
这本质上就是把富士康几十年服务苹果、戴尔、思科积累的整车级集成能力、全球供应链、自动化产线、品控体系,打包成一套 " 电动车制造操作系统 "。
目前已有 1900 多家企业加入 MIH 联盟,包括高通、英伟达、Arm、宁德时代,甚至美国的 Fisker、泰国的国家电动车项目都在用这个平台开发车型。
到了 AI 时代,如果这些果链企业,将这些年练出来的数据、知识,做成各种 " 工业 APP"。一套工艺解决方案,可以同时服务几千家工厂;新的工艺优化,可以通过 " 云更新 " 的方式推送给所有客户;每个工厂的生产数据都可以用来训练 AI 模型,优化全行业的工艺水平。
这样一来,代工企业就从价值链的底端,跃升到了价值链的顶端,从 " 代工厂 " 变成了 " 智造平台 "。并将这些软件化的专利握在手里,反向授权给品牌方,收平台税、专利税。
结语
可能有人会说,将来随着机器人、自动化工厂的普及,中国的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优势,迟早有一天会消失殆尽,到了那时,全球制造业的差距,都会被 AI+ 自动化逐渐抹平。
然而,这种靠 " 自动化 " 打天下的想法,显然低估了制造业的复杂性。
原因就在于,体力劳动虽然能被机器取代,但真金白银的知识、经验,却是 AI 也难以替代的行业瑰宝。
制造业确实是个很讲究 " 标准 " 的行业,但那是 " 客户给的标准 ",不是 " 怎么做出来的标准 "。
苹果给这些中国代工企业的要求确实写得明明白白:" 耳机总厚度 5.3mm,误差 ±0.05mm,防水等级 IPX4,蓝牙延迟 <80ms......"
但问题是,你要如何在现实中制造出来满足这些要求的产品呢?
答案是:全都需要靠代工厂自己 " 试出来、攒出来、悟出来 "。
这就叫行业的 Know-how ——没有在这个行业里深耕十几年几十年,你是根本搞不定的——这些东西是长在老师傅脑子里、藏在工艺文件里、刻在设备参数里的。
而这些,正是中国企业在 AI 时代成为 " 智造平台 " 的最大资本。
天道昭昭,变者恒通,在这个巨变的时代,那些能够把 " 危机 " 当 " 转机 " 的企业,才能能够逆势而上。
立讯精密从苹果的零部件供应商,到 OpenAI 的合作伙伴;工业富联从 iPhone 的代工厂,到 AI 服务器的龙头;歌尔股份从传统声学器件制造商,到 VR/AR 领域的重要玩家 ……
十年之前,如果没有苹果,中国的代工厂会一片哀嚎。
但如今,即使没有苹果,中国的代工厂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增长曲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