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0 日,中美贸易战出现重大升级。
中国以一系列精准反制措施展现强硬立场,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则以 " 加征 100% 关税 " 进行威胁,并声称 "3 亿美国民众已准备好 "。
然而,中国的反制措施已经跳脱了传统的关税对等逻辑,转向对美国关键领域的精准打击。
10 月 9 日至 10 日,中国商务部和交通部接连发布政策,包括稀土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对美国船舶征收附加费用、对芯片巨头高通发起反垄断调查,以及将 14 家外国企业列入 " 不可靠实体清单 "。
这些措施覆盖了战略资源、港口服务和科技生态三大领域,直接针对美国的核心产业链,展现了中国在贸易战中的长期布局与战略定力。
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连续发声,威胁从 11 月 1 日起对所有中国原产商品加征 100% 关税,并同步实施关键软件出口管制。
这种表态看似强硬, 但市场的反应最终揭示了美国经济承压的现实。
特朗普关税威胁发布后,美股市场迅速出现恐慌情绪。
截至当天收盘,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暴跌 3.56%,标普 500 指数下跌 2.71%,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挫近 2%。科技板块成为重灾区,七大科技巨头市值一夜蒸发 770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 5.5 万亿元。
这种剧烈波动源于市场对贸易摩擦升级的担忧。
美国科技企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与供应链,高关税不仅会挤压企业利润,还可能推高消费品价格,加剧通胀压力。
事实上,美国并非真正 " 准备好 " 承受一场长期的贸易战。
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高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 2025 年初,美方曾将关税提高至 145%,结果导致企业成本激增、农业滞销、通胀飙升,最终不得不在谈判中妥协,将关税降至 10%。
如今,特朗普重祭关税大棒,更多是为了在选举年展现对外强硬姿态,试图赢得选民支持。
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的升级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反应。
德国率先表达了对中国稀土管制的担忧,并呼吁欧盟评估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以应对可能的战略风险。
相比之下,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则保持低调,更多关注此举对自身产业链的连锁影响。
荷兰虽然也受到稀土管制的波及,但其政府选择展开技术与政策评估,而非直接批评中方。
这种差异化反应的核心在于各国产业链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不同,以及各国在 " 去风险化 " 与经济现实之间的权衡。
这场中美贸易战的较量,正在从表面的 " 谁先出手 " 转向更深层次的 " 谁的根基稳 "。
中国通过对稀土等关键领域的精准把控,展现了长期布局的战略优势。
而美国方面,尽管特朗普的言论咄咄逼人,但市场的剧烈反应和企业的焦虑暴露了其 " 全民备战 " 言论的虚张声势。
双方的博弈已经超越了关税对等,转向战略资源与经济根基的较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