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牛可心
近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 2026 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将正式启动。此次 " 国考 " 打破了 "35 岁上限 ",要求报考者年龄为 38 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限制放宽到 43 周岁以下。相较先前的规定,今年 " 国考 " 对岁数上限调整提高了 3 岁,这一变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35 岁 " 如同一道无形的壁垒,横亘在无数劳动者的职业道路上。当下,不少行业面临转型与调整,部分人才市场中的 "35 岁门槛 " 让许多正值经验黄金期的从业者倍感压力。正值经验、能力与心智成熟期的中青年,却往往在 " 上有老下有小 " 的人生关键阶段,面临机会锐减、风险攀升的双重压力。
此次 " 国考 " 年龄限制的放宽,既是对去年中央文件中 " 消除年龄等就业歧视 " 要求的具体落实,也与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时代背景紧密契合,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现实的必然选择。其意义不仅为更多有志于公共服务的考生提供了机会,更以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向社会明确传递破除年龄歧视、注重人才能力的积极信号。
事实上,年龄限制的松动早有迹可循。此前,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已在地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进行了上调年龄的积极探索。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整,既是对地方实践经验的肯定与吸纳,也预示着公共部门选人用人理念的深刻变革。这种由国家考试释放的导向性信号,有望逐步辐射至企事业单位乃至更广阔的就业市场。
当然,年龄放宽绝不意味着降低录用标准。" 国考 " 建立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上不会改变。年龄的松绑,是为有能力、有抱负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最终的选拔依然要基于能力与素质的严格考核。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望未来,这一调整,其风向标意义值得期待。公共部门的用人导向对就业市场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若能以此为契机,推动全社会逐步摒弃简单的 " 以年龄论人才 " 思维定式,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将有助于释放各年龄段的潜力,让每个劳动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能在适合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