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轩辕同学,成就新汽车人 !
撰文 |杜咏芳
编辑 |黄大路
设计 |甄尤美
还记得小时候趴在窗边,看着马路上飞驰的汽车吗?那时的它们总带着一副 " 天真模样 "。
车头四角各嵌着两个圆滚滚的大灯,像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透着几分憨态可掬,那是刻在几代人记忆里的经典前脸造型。
可如今再放眼街头,你会发现从硬派 SUV 到优雅轿车,甚至是一些休闲旅行车都早已换了 " 眼神 ",变成了被大家戏称的 " 眯眯眼 "。
曾经圆润的大灯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纤细如眉的光带、锐利如刀锋的灯组,它们或藏在保险杠高位,或与车身无缝相融,连光线都透着一股未来主义的冷峻。
这场 " 眼神革命 " 的主角,正是当下席卷全球车企的分体式大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 " 眼神革命 " 背后的故事。
就是因为好看才做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好端端的车头灯,为啥非要 " 劈成两半 "?
或许大家会对此浮想联翩,为汽车制造商这么做想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路上的汽车正在变得越来越 " 高 "。
按照常理推断,这似乎会带来一个问题:大灯的高度也越来越高,这可能会造成眩光,并可能影响碰撞安全。
在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等权威机构的汽车安全评分体系中,大灯眩光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会影响汽车的整体评分,而这对汽车制造商至关重要。
乍看之下,分体式大灯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难题。它将照明功能巧妙拆分:上方是日间行车灯(DRL),下方则藏着近光灯、远光灯这些核心照明模块,负责 " 照亮前路 " 的重活。
白天行驶时,上方的日间行车灯是主力。
它被布置在车头较高的位置,亮度无需过强,却能让对向车辆、行人清晰识别出车辆的轮廓和位置,既避免造成眩目,又提升了车辆白天行驶的可见性。
到了晚上或光线暗的时候,下方的核心灯组开始发挥作用。它们专注于照亮前方路面,把道路标线、行人、障碍物都照清楚。
为了不晃到对向司机的眼睛,它们还特意被放得低一些,既保证了自己看得远,又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在安全和实用之间找了个绝佳平衡点。
但真相往往出人意料。
汽车制造商选择分体式大灯设计纯粹是为了美观,安全性的提升或许只是这个设计的 " 美丽意外 ",而非初衷。
" 这纯粹是出于审美考虑。" 宝马发言人杰伊 · 汉森(Jay Hanson)在一封关于 i7 的电子邮件中写道。" 新的灯光设计是对宝马著名的带光环的双圆形大灯的渐进式诠释……这与遵守某些法规无关。"
正如通用汽车发言人凯莉 · 范 · 梅尔(Kellie Van Maele)所言:" ‘分体式大灯’设计满足了所有性能要求,同时还提供了额外的造型灵活性。"
分体式大灯在功能上分离的特征,可以让设计师更加自由地塑造日间行车灯的灯光特征,将其作为一种彰显品牌风格的装饰。
奥迪大灯研发主管迈克尔 · 克鲁帕(Michael Kruppa)也指出,分体式大灯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 " 隐藏 " 主大灯外壳,以便将焦点集中在上方的 LED 上。
"(分体式大灯)主要关注点其实是美观。" 他说," 设计师关注的是日间路况;你只需要使用日间行车灯……不过,你仍然需要满足法律要求,这意味着你需要一个近光灯和一个远光灯。"
并且,他补充道:" 围绕下部前照灯的边框和聚合物部件的设计使得如果它们没有打开,你就看不到它们,因为你被日间行车灯所吸引。"
从备受争议到引领风潮
其实,分体式大灯的设计理念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萌芽。
先驱者包括 1998 年的菲亚特 Multipla 和 2000 年的庞蒂亚克 Aztek。但可惜的是,它们 " 生不逢时 "。
菲亚特 Multipla 上市之初,其前卫甚至颇具争议的造型一度令市场却步,导致销量低迷。
直到 2004 年改款回归主流审美后,市场才逐渐认识到它无与伦比的实用性与空间布局,口碑持续发酵,最终推动了销量的强势反弹。
庞蒂克 Aztek 也被戏称为 " 通用汽车制造了五年之久、令人遗憾的汽车笑柄 "。直到在热门剧集《绝命毒师》中频繁亮相,才风评反转,成了一辆 " 酷车 "。
随后是日产 Juke(2010 年),其拥有高位蛙式转向灯和看起来像拉力赛车超大雾灯,并且真正在设计上区分了日间行车灯和远光灯功能,成功地为这种设计语言打开了市场。
四年后的雪铁龙 Cactus(2014 款),进一步将这种设计语言推向主流。
而真正让分体式大灯迎来高光时刻的,是电动汽车的崛起。传统燃油车需要的前格栅逐渐消失,汽车前脸不再由散热器定义,而是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所以,车前脸变成了一块完整的 " 画布 ",需要设计师为其增添新的创意色彩。
除了将日间行车灯 ( DRL ) 和主大灯分离之外,连续的灯带也成了设计师发力的重点元素,一些汽车品牌开始用单条 LED 灯带连接日间行车灯。
但是,最引人注目,也最为激进的设计之一,当属特斯拉 Cyber truck。其前端顶部采用连续的水平 LED 灯带作为唯一可见的灯光特征。
锋利的灯具如同图形元素般横跨整个引擎盖,而实际的前大灯则完全隐藏在保险杠中,位于两个几乎不可见的垂直模块中。
审美疲劳已经开始了吗
虽然,在汽车设计领域,车灯已成为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各种创新设计层出不穷,但是,并非所有设计师都对当前流行的照明设计趋之若鹜。
现代汽车韩国设计中心负责人西蒙 · 洛斯比 ( Simon Loasby ) 就曾向英国《汽车杂志》分享了他的想法,表达了他对灯条日益流行的不满。
他直言不讳:" 什么时候能放弃(灯条)?这几乎就是个终结。我们已经在 Grandeur、Kona 和 Sonata 上这样做过了,但现在我想,‘伙计们,我看够了’。"
洛斯比暗示,灯条的受欢迎程度可能正在消退。
" 我认为,就照明而言,我们已接近尾声。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什么对顾客来说合乎逻辑,什么又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克鲁帕也说道:" 我认为未来照明的最大贡献是在通信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并且,他特别提到了自动驾驶和行人安全等方面。
他表示:" 灯光会在外部创造某种接触点……营造一种安全感。我们坚信这在未来会发生,虽然我不知道是否需要 10 年时间。但这绝对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段话精准地预言了汽车设计的下一场革命:灯光将不只是汽车的 " 眼睛 ",还是它的 " 表情 " 和 " 声音 ",承担起与人类世界进行安全、高效、友好沟通的重任。
一些汽车制造商也开始朝这个方向做出努力。
例如,宝马 i Vision Dee 等概念车引入了交互式 LED 面板,用数字显示屏取代了传统的前大灯。
小鹏、高合等国产品牌也正在试验可根据环境改变形状、颜色和顺序的车灯。
也许,下一场革命真的不远了。
您觉得分体式大灯好看吗?欢迎投票并留言。
加入轩辕同学,成就新汽车人 !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