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AI 13小时前
苏妈不想当第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全球三大芯片巨头英伟达、AMD、英特尔,已经全部由华人掌舵——英伟达的 CEO 是其创始人黄仁勋,人称皮衣教主;AMD 的 CEO 是人称 " 苏妈 " 的苏姿丰;而英特尔的 CEO 是今年 3 月才上任的陈立武。

英伟达起飞,英特尔挣扎,而 AMD 在苏姿丰执掌的第一个十年超越了英特尔,现在又有挑战英伟达的姿态。

十天前,AMD 和 OpenAI 宣布双方达成合作:

未来数年内,OpenAI 将在多代硬件中部署 6 吉瓦的 AMD Instinct 图形处理单元(GPU)。它将在 2026 年下半年以 1 吉瓦的初始芯片推出拉开序幕。由此推断,OpenAI 将从 AMD 公司购买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数据中心硬件。

作为回报,OpenAI 可以获得购买约 1.6 亿股 AMD 股票的选择权,相当于约 10% 的股份。OpenAI 将购买的股票数量部分取决于其履行合作伙伴关系条款的程度。

消息一出,AMD 的股价单日上涨 23.7%。

就连黄仁勋的回应都透露着一丝不淡定:" 我看到了这笔交易。它富有想象力,独特且令人惊讶,考虑到他们对下一代产品的热情 …… 我很惊讶他们在公司尚未建成之前就放弃了 10% 的股份。我想,这很明智。"

" 富有想象力 "" 独特 "" 明智 "…… 表面是夸赞,实则是满满地不认可。

但如果一项本应威胁竞对的举措,若是获得竞对的大力赞赏,才该引人警惕不是吗?如今黄仁勋的反应恰恰表明,AMD 的势头,已经让英伟达不能忽略了。

更关键的是,外界并不仅仅将这次合作看作 AMD 的一次胜利,而是认为,这有可能是 AMD 的某种转折点。

这背后,对 AMD 掌舵者苏姿丰的信心很可能也发挥着作用。她看起来一贯冷静、克制、亲和,与此同时她杀伐决断、专注于 " 做最好的产品 ",力挽狂澜将 AMD 的股价从 3 美元左右拉升到如今的 230 美元以上。

去年秋天,哈佛商学院开始将苏姿丰对 AMD 的管理作为案例研究。" 这确实是现代美国商业史上伟大的扭亏为盈故事之一," 半导体行业历史学家、《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克里斯米勒说。

实际上,如果看看苏姿丰的来路,就会发现她从来不甘心做第二。

01

在 AMD 位于圣克拉拉的总部,苏姿丰和几位高级主管坐在她最喜欢的角落会议室里。会议中,苏姿丰催促同事们务必达成那些为 AI 数据中心定制芯片设定的工程节点。

她说:" 我们不能错过任何一个节拍。现在我们处于负裕量状态。无论在组织上做什么调整,都绝不能让节奏放慢。"

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办公室。

十年间,苏姿丰已经带领 AMD 完成了对英特尔的赶超,下一个目标将是英伟达。

2014 年苏姿丰出任 CEO 时,AMD 的股价徘徊在 3 美元左右,其在服务器芯片市场的份额大幅下降,以至于高管们将其四舍五入为零;并且已经裁员四分之一。位于奥斯汀的办公室被出售后再租回来使用。

每个人都在想这个问题:公司还能走多久。

这是一家年龄比苏姿丰还大几个月的公司,在和英特尔的 CPU 之战中败下阵来,市占率只剩个位数,在方兴未艾的智能手机业务上,AMD 也根本没有存在感。

一些董事会成员认为,AMD 应该转而生产低功耗的手机处理器,但是苏姿丰不同意。

几乎所有人都将 AMD 视为一艘将沉之船,但苏姿丰却发现公司仍有尖端人才和一批忠实的客户,她认为,AMD 要把赌注押在擅长的事情上,即打造强大的处理器。

也就是说,苏姿丰既不想在新战场当一个找机会的生瓜蛋,也不想在旧战场屈居第二。

在出任 CEO 的第二天,苏姿丰在全员电话会议上为全体注入野心:" 我相信我们能做出最好的产品!"

而在第一封全员信中,苏姿丰定下一个三管齐下的计划:创造伟大的产品、加深客户信任和简化公司。

苏姿丰为她的工程师们设定了一个目标:打造一款比上一代速度提升 40% 的全新 CPU 芯片。她还组建了一个团队,致力于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项目:探索如何为世界上第一台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开发芯片,这种计算机每秒能够执行 100 万亿亿次运算。

这些决策揭示了苏姿丰领导理念的核心原则。" 雄心勃勃的目标会真正激励人们," 她说," 之前的策略是,‘我们只需要在这里或那里做得更好一点,这实际上缺乏激励作用。"

2017 年后,随着全新 Zen 架构的锐龙处理器发布,AMD 重回牌桌,到了第二代锐龙,性能直逼英特尔芯片却价格只有其一半。

从头设计全新架构的三年里,AMD 的服务器芯片市占率进一步萎缩,但这是苏姿丰早已预料到的蛰伏期。不管是股东也好、董事会成员也罢,都不断有质疑声,这都需要苏姿丰一一平复。她曾表示,Zen 是否能成事,要至少等到第三代,但实际上到第二代就已经打消了内外部的疑虑。

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普通笔记本消费者也对苏姿丰的大名无比熟悉,"AMD YES" 成为一句信仰布道词," 苏妈 " 成为中国消费者对苏姿丰的亲切称呼。

2022 年,AMD 的市值达到 1977 亿美元时,首次超过了老对手英特尔。当时已经 85 岁的 AMD 联合创始人杰里 · 桑德斯激动地给所有认识的人都打了电话。

苏姿丰还带领 AMD 进军高性能计算市场。她大力推崇 Chiplet 技术,这是一种模块化的芯片构建方法,并已获得巨大回报。她推出了全球首款 7 纳米数据中心 GPU,令业界刮目相看。最近,她又在两年内将 AMD 的数据中心收入翻了一番。

如今,AMD 的市值已经是英特尔的两倍有余。虽然 AMD 在过去数年早已在 AI 领域布局,但一直到去年,苏姿丰开始向外界公开宣扬 AMD 的野心,"AI + 数据中心加速器 " 成为未来战略核心之一。

不做第二的苏姿丰,必然和英伟达展开一场厮杀。

她能做到吗?在《时代》杂志的采访中,联创桑德斯表示:" 我对此一点也不怀疑。"

02

苏姿丰有一个名场面。

2018 年 F1 中国站大奖赛在上海举办,主持人拦住一个路过的中国面孔,告诉她,她是第一位被采访的幸运儿,并贴心地问她会不会讲英文。

这个留短发戴墨镜、一身黑衣的女人就是苏姿丰,她用英文回答:" 我来自 AMD,我们赞助了法拉利车队。"

这个视频片段在互联网上颇为流行,主持人当时的惊讶和无措展露无遗。

这也不怪主持人,在一众硅谷 CEO 中,苏姿丰绝对是低调的存在,几乎看不到她做出格的事,也不见她发狠斗气。出现在镜头前,不管是什么场合,她总是挂上标志性的微笑,冷静、克制又不失亲和力地与人交谈。

这与她的杀伐决断的能量形成反差。

苏姿丰 1969 年出生于中国台湾,3 岁随家人移民美国,在纽约皇后区长大。她的父亲是纽约市的统计员;母亲曾是会计师,四十五六岁时创业。从小,她就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17 岁的时候,她在麻省理工大学的两个专业之间犹豫不决,一个是计算机科学,一个是电气工程。

她最终选择了后者,原因是电气工程感觉是最难的。

也许多年后临危受命、接下 AMD 这块烫手山芋,其背后的驱动力早已在苏姿丰十几岁时就初见端倪。要选就选最难的,要做就做到第一,因为只有那样才更接近 " 真正解决问题 "。

苏姿丰最终一路读到博士毕业,在一众硅谷同行中,当属技术精英型 CEO。博士毕业后她在德州仪器短暂工作,后进入 IBM。她参与设计了一款芯片,通过使用铜电路取代传统的铝电路,芯片运行速度提高了 20%。

高层很快发现了她的才华:1999 年,也就是铜技术推出一年后,IB 时任首席执行官郭士纳(Lou Gerstner)任命她为技术助理。郭士纳在 20 年后首次接受采访时告诉《福布斯》 ,他最初担心苏的资历太浅,无法胜任这份工作,但很快便打消了疑虑。

" 事实证明,她是我办公室里最优秀的员工之一。丽莎(苏姿丰英文名)不循规蹈矩——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打破常规。"

也是那段经历,很大程度上帮助苏姿丰成为了一个多边形战士。

她似乎总是房间里那个特殊的存在,比如商界巨头中的那个 " 工程师 "," 我看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们为哈佛大学的 MBA 们工作,但事实是,这对我来说完全说不通。" 再比如刚进入 AMD 的时候,她时常发现自己是会议室里的唯一一位女性。

她习惯快速地推进事务,听完工作汇报经常说一句 " 很好,速度加快 "。她会在凌晨把重要文档给中高层转发、早上就开电话会议讨论细节;原型芯片到实验室后,她常常亲自下去检查。

《连线》杂志在做了苏姿丰专访之后给出一个建议:去见苏姿丰,最好穿着运动鞋。

当人们讨论苏姿丰能否带领 AMD 攀上下一座高峰、与英伟达一较高下的时候,都不会忽略一点——这种当 "Underdog(下狗,在竞技比赛中处于劣势、不被人看好的一方)" 的处境,这种在对方已经抢占了大部分市场的情况下依然要去争第一的战略,也许是很多 CEO 的地狱,但却是苏姿丰的 " 舒适区 "。

03

如果是在球场上、在格斗的八角笼中当 " 下狗 ",逆袭的方式很简单,上场、打赢。但是 AMD 要想突围,需要客户的买单才可以,而客户是否买单又受到既往经验和迁移成本等多重因素的牵制。

当 Zen 架构第一代锐龙芯片推出后,苏姿丰带着她的团队,全力推动新一代芯片的研发,并开始向那些疲于奔命的数据中心客户推销。

即使在 AMD 没有芯片可卖的时候,她也已经花了数年时间建立客户关系。她曾驾车超过四个小时,穿越得克萨斯州的冰暴去拜访惠普企业现任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 · 内里(Antonio Neri)。

" 我当时对 AMD 的上一代产品感到失望," 内里说," 但她向我展示了她对需要做的事情的坚定信念。"

如今在 AI 领域和英伟达争做 " 卖水人 ",苏姿丰同样需要说服合作伙伴 " 试试 "。

这次和 OpenAI 的 6 吉瓦算力交易背后,起因可以追溯到 2023 年,当时 OpenAI 首次开始在 AMD 硬件上运行其部分模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AMD 就即将推出的 MI450 芯片的设计寻求这家人工智能巨头的建议。

" 随着我们与 OpenAI 关系的加深,我们扩大了在各个堆栈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软件方面。"AMD 的人工智能高级副总裁瓦瓦姆西 · 波帕纳(Vamsi Boppana)表示。例如,AMD 与 OpenAI 合作,使 Triton(OpenAI 用于 GPU 编程的开源语言)与 AMD 芯片兼容。此前,它仅支持 Nvidia GPU。

对于英伟达而言,软件长期以来一直被行业观察家视为巩固其市场地位的有力工具。例如,英伟达的编程软件 CUDA 在训练 AI 模型方面构建了一道强大的护城河。

但瓦姆西认为:" 如果世界处于某种静态状态,没有发展,只有大量采用相同架构的旧软件 …… 那么,肯定存在着巨大的护城河。"。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创新步伐正在使芯片编程软件更容易使用。" 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它的重要性会越来越低。"

更关键的是,人工智能时代对算力的渴求程度,远远超出之前计算机领域芯片之战中的市场需求。在算力饥渴的驱使下,所有牌桌上的玩家都想要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包括 OpenAI、Meta、谷歌在内的众多公司也都纷纷自研芯片。

苏姿丰有很强的公关能力,并且引以为傲。此前,AMD 已经和微软、Meta、特斯拉等诸多公司有良好的合作,由于 AMD 此前优秀的表现,这种关系也将更容易延伸到人工智能领域。

在不久前的一次《连线》杂志的专访中,苏姿丰就回忆称,2012 年她刚刚加入 AMD 的时候,微软还只是他们在游戏领域的早期合作伙伴。

过去十多年里,二者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微软也宣布,他们不仅在下一代 Xbox 游戏机上使用 AMD,还将在整个云计算领域使用 AMD。

AMD 与 Meta 的合作也完全一样。苏姿丰还记得第一次与 Meta 的对话,她说:" 给我一个机会吧。我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我知道我会向你证明这一点。我会成为你最好的合作伙伴。不仅是你最好的技术合作伙伴,更是帮助你整合技术基础设施的最佳合作伙伴。"

和 OpenAI 的合作会被外界视为 AMD 冲击万亿的一个转折点,也就并不奇怪了。透过这次合作,不难看到背后苏姿丰的多年布局和耕耘,OpenAI 与其牵手并非 AMD 追击英伟达的起点,而是一个爆发点。

至于 "AI 泡沫论 ",苏姿丰并不赞同。

在她看来,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狭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md 英伟达 英特尔 芯片 ceo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