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怼怼 10小时前
小米和雷军,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24 年末至今,小米汽车 SU7 的成功让雷军站上了事业的又一个巅峰。

但走到现在,舆论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同一套 " 雷军叙事 ",边际效应正在迅速递减,甚至开始反噬品牌信任。

今年 4 — 10 月间,多起围绕小米汽车 SU7 的事故与功能争议叠加,带来情绪转向。

与此同时," 过度人格化运营 " 的打法被消费者读懂、厌倦,舆论对 " 持续走心 " 的容忍度下降。

这不是雷军个人的失败,恰恰相反,这是他太成功的代价。

当一个企业家的个人 IP 过度饱和,当每一次发布会都成为 " 雷军秀 ",当他的每一句话都被放大解读,问题就已经埋下了。

小米需要思考的是:是时候让雷军降一降出镜频次了,小米也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需要升级话语体系。

最近谈论小米确实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多米粉非常狂热。希望狂热粉丝看到此文,不要来留下对小米和雷军 " 低级捧高级黑 " 的言论。

从方法论到情绪价值:小米失去的硬核叙事

我是雷军的忠实读者,也在 2022 到 2024 年持续抄底小米股票。

翻开《参与感》、《一往无前》、《生生不息》、《小米的创业思考》等雷军和小米早期的方法论书籍,你会发现那个时代的小米是有真正硬核内容的。

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制造业,用社群运营重构用户关系,用爆品战略对抗机海战术,用生态链投资打造 AIoT 护城河——这些是有清晰逻辑、可复制方法、经过验证的商业创新。

那个时期的雷军,讲的是方法论。他会花大量篇幅解释小米为什么要做 MIUI、为什么选择线上渠道、为什么用成本定价、为什么要做生态链。

这些内容有信息增量,有知识密度,即便不买小米产品的人,也会觉得 " 学到了东西 "。

那时的小米发布会,是中国商业史的活教材,是创业者的必修课。

但近几年,这种方法论叙事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化的表达,是对苹果和特斯拉无止无尽的对标,是对保时捷和法拉利无休无止的 " 致敬 "。

雷军在发布会上花大量时间讲小米有多努力,小米克服了多少困难,这是梦想,花了大量时间讲很多产品上的微创新,有些甚至是鸡肋的,但是比较少系统阐述小米汽车的战略选择背后的商业逻辑、技术路径、产业判断。

当然,因为小米手机是颠覆者,而小米汽车是跟随者,甚至雷军误以为汽车只是装了四个轮子的手机。

用户不再从小米的发布会中获得认知升级,而只是被情绪调动。

短期内,情绪传播效率可能更高;但长期来看,当用户发现每次都是相似的情绪套路时,审美疲劳和信任损耗就会不可避免地到来。

文案被玩坏:从金句到被玩梗

更尴尬的是,小米发布会的文案套路已经被网友彻底摸透了,并且成为了互联网造梗的素材库。

比如,小米在宣传中常用 " 地表最快 "" 逆光之王 " 等极具冲击力的标题,但细看会发现这些只是 " 设计目标 " 或 " 实验室数据 ",引发网友模仿和调侃:

" 全款拿下保时捷旁边的自行车 "

" 我的腿比筷子细 "

这种 " 大字吹、小字藏 " 的表达方式,被网友戏称为 " 小米字体大小对比法 ",成为模仿热点。

小米常用 " 比硬币还薄 "" 比 A4 纸还轻 " 这类 " 硬币式对比 ",也被网友大量恶搞:

" 我的发量比小米的边框还薄 "

" 我的工资比小米的充电速度还快 "

雷军擅长用生活化场景带出产品卖点,这类文案被网友大量模仿,尤其是在朋友圈、短视频平台,AI 模仿雷军风格写文案也成热潮。

这种被玩梗和预判的表达是危险的。当用户能够准确预测你下一句会说什么,当你的情感铺垫被提前消解,当你精心设计的高潮被网友用 " 又来了 " 四个字化解,传播就失效了。

雷军的发布会正在从 " 期待看他会说什么 " 变成 " 看他又会怎么说那些套路 ",从主动传播变成了被动解构。

这些被玩梗的文案,恰恰暴露了小米当下表达体系的空洞化。

这套表达文本在小米创业期是有效的,因为那时小米确实是弱者,是挑战者,需要用情感动员来凝聚共识。

但 2025 年的小米已经是市值万亿、全球出货量前三的科技巨头,还在用这种话语体系,就像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年人还在讲自己高考失利的故事——不是不真诚,而是不匹配。

大众期待的错位:从励志偶像到企业家教父

这种不匹配,本质上是因为大众对雷军的期待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早期的雷军,40 岁重新创业,挑战行业巨头,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制造业——这是典型的励志叙事。

但是,现在的雷军甚至已经从马云那里拿过了民营企业家教父的地位。

雷军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证明自己的挑战者了。他已经是年轻创业者心目中的偶像级人物。这个位置带来的,不再是 " 你能不能成功 " 的悬念,而是 " 你能走多远、能带领行业走向何处 " 的期待。

大众对雷军的期待,已经从 " 励志偶像 " 升级为 " 行业领袖 "。

大家想听的不再是 " 小米如何熬过寒冬 ",而是 " 小米对未来十年的产业判断是什么 ";不再是 " 我们克服了多少困难 ",而是 " 我们如何定义下一代智能生态 ";不再是 " 请相信我们的诚意 ",而是 " 我们的技术路线图和战略时间表是怎样的 "。

这种期待的变化,要求雷军必须完成表达方式的升级。强者不需要反复强调自己的努力和困难,强者需要展现的是视野、格局、判断力和领导力。

任正非很少讲华为如何克服困难,他讲的是对 5G 产业的判断、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逻辑、对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马斯克也不会在发布会上哭诉特斯拉有多难,他讲的是可持续能源的未来、火星殖民的时间表、AI 的终极形态。

小米现在需要的,是从 " 困境叙事 " 转向 " 愿景叙事 ",从 " 我们有多难 " 转向 " 我们看到了什么 ",从情感动员转向理性说服。

大众对雷军的期待是:你已经成功了,现在告诉我们,你要把这份成功带向何方?你对产业的洞察是什么?你能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探索什么路径?

小米的组织表达困境

雷军的过度出镜还暴露了小米在组织表达上的结构性问题:除了雷军,小米缺乏有辨识度的发声者。

看看苹果、特斯拉的对比。库克时代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会有软件负责人、硬件负责人、设计负责人分别登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立权威。

马斯克虽然也是超级 IP,但特斯拉的技术更新会由工程副总裁来讲解,能源战略会由能源部门负责人来阐述。

这种分散化的表达体系有两个好处:专业度更强,风险更分散。

反观小米,几乎所有重大发布都是雷军一人唱独角戏。卢伟冰虽然也频繁发声,但主要集中在 Redmi 和与友商的互怼上,形象相对单薄。

用户记不住小米的首席科学家是谁,不知道小米汽车的技术负责人叫什么,也说不出小米生态链的掌舵者有何主张。

这导致小米的技术叙事始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当雷军讲 " 澎湃芯片 " 的时候,听众更多感受到的是情怀和决心,而不是技术路线的清晰度。

如果有一个受人尊敬的技术负责人来系统阐述小米的芯片战略、AI 布局、自动驾驶路线,说服力会强得多。但小米没有给技术团队这样的曝光机会,所有技术故事都要通过雷军这个翻译器来传达,难免损耗和变形。

大众对雷军的期待已经变了。人们不再需要一个 " 永远在困境中奋斗 " 的励志偶像,而是需要一个 " 站在行业前沿指引方向 " 的企业领袖。

这要求雷军必须完成从弱者叙事到强者叙事的转变,从情感动员到理性说服的升级,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组织能力展示的过渡。

小米走到今天,靠的是雷军和那套经过验证的方法论;小米走向明天,需要的是雷军对那套方法论的再次升级,以及超越雷军个人的系统表达能力。

雷军需要完成最后一次 " 自我革命 ",这也是小米迈向世界级科技公司的必由之路。

还是有很多理由可以期待小米和雷军的。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雷军 小米汽车 生态链 aiot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