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12小时前
创新驱动擎旗 产业协同聚势 兰州高新区以四大产业汇聚高质量发展势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秋日的兰州高新区,车间里机器轰鸣,实验室步履不停,创新动能正在这片土地上持续涌动。作为甘肃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这里已构建起以生物医药为首位产业,智能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批 " 明星企业 " 携 " 拳头产品 " 走向全国,展现出强劲的产业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

生物医药:

聚焦首位产业筑牢创新发展高地

生物医药作为兰州高新区聚力发展的首位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 210 余家,全产业营业收入近 240 亿元,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 50 强,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 " 创新高地 "。

走进位于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的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精密的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元胡止痛滴丸经过检测、包装、数据采集、装箱等工序送入仓库,全程由电脑系统实时监控,技术人员紧盯屏幕,对设备参数进行动态调整。" 这粒‘小滴丸’,撬开了中药止痛领域的‘新蓝海’。" 公司负责人手持产品介绍,近年来企业深耕元胡止痛滴丸的作用机理研究、临床价值提炼与质量标准提升,编撰完成《元胡止痛滴丸二次开发研究》等专著,持续推进深度开发。目前,元胡止痛滴丸与宣肺止嗽合剂两大明星产品年销售额近 10 亿元,为甘肃中药产业高端化转型注入动力。

在兰州高新区," 拳头产品 " 的集群效应持续释放。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口服三价轮状病毒疫苗、A+C 群脑膜炎疫苗等三大产品年产值达 13 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约 70%;国药集团兰州生物的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年产值达 23 亿元;中农威特与中牧股份研发的口蹄疫疫苗占据全国 60% 市场份额;兰州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唯一政府认证的肉毒毒素生产商,占据全国 75% 以上市场份额,医美基地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 66 亿元 …… 一系列 " 拳头产品 " 筑牢了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护城河。

智能制造:

深耕专精特新破解 " 卡脖子 " 难题

在智能制造领域,高新区集聚了海默科技、耐驰泵业、兰州真空设备等 50 余家专精特新企业,涵盖深海石油计量装备、高端螺杆泵、空间真空装备等细分领域,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产值已突破 70 亿元。

" 我们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 9%,就是要确保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始终保持在行业前沿水平。" 海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海默科技自主研发的水下多相流量计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 " 卡脖子 " 难题,不仅为我国深海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也成为甘肃省水下石油装备制造的一张新名片。近年来,公司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率达 100%。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该公司的产品及服务已覆盖全球 27 个国家和地区,获评国家第六批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

同样在这里深耕的耐驰泵业(兰州)有限公司,其生产的多螺杆泵凭借高效稳定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等关键领域;兰州真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真空热处理炉、真空镀膜设备的核心参数不断刷新行业标准。这些企业如同璀璨星辰,共同勾勒出兰州高新区智能制造的 " 高精尖 " 版图,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向产业链上游攀升。

新材料:

攻坚核心技术推进国产化替代

" 我们的部分产品已成功替代国际进口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兰州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中科聚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检测车间,综合管理部负责人自豪地说。车间内,先进设备飞速运转,工作人员正对每一批产品进行严苛检测。

据悉,该公司专注于高端工程塑料、橡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产品涵盖五大类近百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 我们正依托科研‘新四军’,攻关自润滑、高抗磨性等核心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让更多‘甘肃造’新材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在兰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已集聚企业 40 余家,年产值近 100 亿元,在聚合物自润滑复合材料、形状记忆合金、金属纳米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优势。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的记忆合金内固定产品技术国内领先,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的高纯金属材料为高端制造业提供优质原材料支撑 …… 一批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国产化替代的步伐持续加速,为产业升级夯实 " 材料根基 "。

数字经济:

构建全链生态赋能实体经济转型

" 轻点屏幕,整座大厦的电梯运行、停车场空位、楼层温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 在甘肃紫光智能交通与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展厅,紫光研究院产品经理杨捷操作着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屏幕上紫光大厦的 3D 模型实时更新各项数据。

这套由企业自主研发的平台,整合 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互联网技术,覆盖能源管控、消防监控、物业管理等系统,实现楼宇全方位可视化管控。" 不仅能实时监测水电气暖能耗,还可以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供节能策略与设备控制。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T3 航站楼已应用这套系统,既降成本又提效率。" 杨捷介绍。据了解,目前,甘肃紫光已形成从产品到解决方案、从云端数据到数字服务、从硬件智能体到软件智慧中枢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兰州高新区已建成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等 3 个国家级平台,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创新示范平台各 3 家,集聚中电万维、甘肃紫光、万桥信息、浪潮云计算等 260 家企业,软件信息企业数量占全省 70%,年营收突破 60 亿元。中电万维深耕智慧城市建设,问天量子筑牢量子信息安全屏障,甘肃紫光、万桥信息推动智能交通与工业互联网发展 ……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量子通信、智能交通等领域形成全链条生态,为全省数字化转型升级注入 " 智慧动能 "。

本报记者 陶奕冰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兰州 生物医药 疫苗 生物 智能制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