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4 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柏林日德中心的一场演讲中公开呼吁德国与日本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中国和俄罗斯 " 试图改写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 的挑战。
他提出构建一个 " 基于规则的稳定体系 ",并强调欧洲与亚洲的安全密切相关。
这一言论迅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既引发了对二战时期轴心国历史的联想,也揭示了西方国家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焦虑与矛盾。
瓦德富尔的主张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动因?德日合作是否能够实现其目标?
德国与日本的合作历史并非光彩。
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意大利组成轴心国,以所谓的 " 新秩序 " 和 " 大东亚共荣圈 " 为旗号,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德国以军事工业为支撑,日本则以殖民扩张为目标,二者在地缘政治上相互呼应。
然而,这种 " 共荣 " 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成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警示。尽管他强调 " 维护规则 ",但这一 " 规则 " 本质上仍是美西方主导的旧秩序。
瓦德富尔所说的 "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是指二战后由美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
这一秩序长期由美国及其盟友掌控,但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力量的崛起,传统秩序正面临挑战。
中俄不仅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积极参与,还通过提出多极化方案,例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 " 一带一路 " 倡议,寻求更公平的全球治理结构。
这种变化让西方国家感到不安。瓦德富尔试图通过拉拢日本构建 " 民主阵营 ",以应对中俄的影响力扩张。
然而,德日合作的现实困境显而易见。
首先是经济上的深度绑定。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到约 2018.8 亿美元。德国汽车、化工等产业依赖中国市场,尤其是宝马、大众等企业在华业务占比巨大。
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同样密切,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一旦德日完全倒向对抗中俄的路线,双方经济都将遭受严重冲击。德国制造业可能失去重要的出口市场,而日本的高科技产业链也将面临断裂风险。
其次是地缘政治上的复杂性。瓦德富尔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西方 " 印太战略 " 布局的一部分。从北约东扩到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美西方试图构建一个针对中俄的 " 民主阵营 "。
然而,欧洲内部对这一策略并不完全认同。法国倡导战略自主,试图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则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德国想整合欧洲对抗中俄,难度可想而知。
瓦德富尔的主张表面上是德国与日本的平等合作,实则是在美国的战略框架下进行的地缘政治布局。
德日亲善看似是两国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的努力,但实际上更像是美西方在全球范围内对中俄的遏制策略。
这种策略不仅难以解决西方旧秩序的困境,反而可能加剧国际局势的紧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