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贝塔十八岁 ,作者贝塔十八岁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那几个月,草原上的枪炮声就没有断过……(全文 5900 字)
三、从早打到晚
2007 年 5 月第一炮打响之后,就像吹响了实弹射击训练的冲锋号,换装转型进入了新阶段,射击计划排的满满的,射击场上的枪炮声就没有停歇过。我们团担负着一个重大任务 :为军区首长演示装甲步兵连夜间进攻战斗射击课目,这个课目是装甲步兵专业训练的最高难度的课目之一。按照教范规定和训练规律,在进行连夜间战斗射击之前,要完成车驾炮各专业的所有训练课目并达到合格,并且要完成昼夜间单车战斗射击和排战斗射击。看下当时的汇报演示计划 :
7 月下旬,给全师示范装甲步兵连夜间进攻战斗射击;
8 月初,给集团军首长汇报演示;
8 月中旬,给军区首长汇报演示。
排以上规模的夜间战斗射击对于老牌装甲部队来说都属于高难度课目,何况我们是一支 " 新兵 "。这个汇报演示计划,老牌装甲部队的教练员看了都要挠头。换装转型从 2 月份开训到 5 月份打出第一炮才 3 个月时间,仅仅 2 个月之后就要给全师演示 " 装步连夜间进攻战斗射击 ",对于一个刚刚换装的部队来说无异于 " 天方夜谭 "。但是 "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团里迅速行动起来,不但要完成任务,而且要完成的漂亮。
这个任务顺理成章的落到了我们连的头上,按部就班的训练是不可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的,必须挑选悟性好、进步快的训练尖子进行强化训练才行。连里不够营里凑,营里不够全团挑,这个演示任务是举全团之力来保障的,同时也有为各营培养训练尖子的目的。
从单车战斗射击打到排射击再到连,从白天打到黑夜。当时朱日和能满足连战斗射击的场地只有一个,好几个单位轮流使用。通常情况下,部队夜训之后白天要进行休息,我们连不是,只要轮到我们,就白天黑夜连轴转,把时间用足。轮不到我们时,其他单位白天打,我们就晚上过去打,条件都不允许时,我们就去其他射击场地组织单车战斗射击,在战术训练场地空跑连战斗队形,练协同、练配合。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中,不断进行着人员的淘汰和优化:身体承受不了——换人!成绩进步慢——换人!在这个过程中部队逐渐掌握了夜间连进攻战斗射击的队形变换、队形保持、行动协同和短停射击的四大要领。
当年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已无处查找,这是某型装备昼夜间单车战斗射击视频。
草原的夏天和内地不一样,虽然有风可以降低体感温度,但非常干燥,有点水分就迅速蒸发,让人非常不舒服。最热的时候步战车装甲板摸上去都烫手,每次当我关上装甲车舱门的时候,我感觉我就像孙悟空被关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车里热的像个大蒸笼,头顶只有一个小小的胶皮风扇,打开之后吹来的都是热风,还要戴上皮制工作帽。武器射击和人体带来的热量还能使车内的温度上升好几度,身体有一种从内到外的灼烧感,一会儿汗水就湿透衣服,但很快蒸发,留下一圈一圈的白色汗渍。每天在车里从一大早打到深夜,中间只有两次吃饭时间和两次小休息可以歇一会,这个强度已经是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有的战士甚至在车内中暑晕倒。一天下来我的迷彩服不知道湿透了多少次,一摸自己的脸颊住下掉细盐粒儿,那是汗水蒸发之后留下的,舔一下又苦又涩,就像那时我们的训练生活。虽然很苦很累,但连队的荣誉感和 67 团换装转型先锋的历史使命感一直鼓舞着我们。
四、8 点开炮!
我那时候担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团射击集训队组训骨干和连队射击教练员的角色,还被当成半个 " 作训参谋 " 来使。组织射击训练最难的是场地保障,场地保障中最难的是靶区设置。我当时除了训练任务外,还负责靶区设置。单车战斗射击还好,共设置 4 个炮目标和 1 个机枪目标,但到了排战斗射击和连战斗射击,目标数量大幅增长,一个连 10 台车,所需设置的目标数量达到了几十个,钢精纱布靶子拉了两卡车。栽靶子也是非常艰难的事,需要提前一天由装甲车测距,确定每个靶子的位置,并做标记,第二天天不亮就要按标记栽靶子。草原上经常遇到大风,一人多高的钢精纱布靶子,从车上抬下来都费劲,还要抬着走几百米,在硬地上挖两个坑,把靶子腿埋进去,压结实,并且要用铁丝从靶子顶端拉下来,用地钉固定,每个靶子至少需要两个人。开始总有因靶子被风吹倒而中断射击训练的情况,后来我把任务责任到人,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比如 1 号靶子是张三、李四栽的,如果被风吹倒了,这两人就立马坐车去,以最快的速度修好,训练结束不管多晚写 2000 字检查。
2018 年,我组织坦克实弹射击时的钢筋纱布靶,这样的靶子在草原的大风中,很难栽稳。
团郭参谋长是个一丝不苟、极其严谨的人,对工作标准要求极高,脾气也十分的火爆,我看到他训斥作训股长的时候,我都肝儿颤,真的,怎么形容呢?对,就像是雷霆暴击!我现在想到那个场面,我都要失眠。我干工作除了凭借自己的责任心外,就是对他的敬佩+畏惧。全团唯一让我发怵的不是团长,是参谋长。我想到了《巴顿将军》电影里的一句名言 :" 当兵的就要纪律严明,让他们见了德军不再害怕,我只希望他们怕我。"
军事干部没有雷霆手段是不行的,我能理解。那个时候的我就像个颤颤巍巍的陀螺,一边高强度地旋转,一边谨小慎微地生怕出现什么差池。" 一个副营职的全团第一股的股长都被骂成了孙子,我这个小排长一定要小心 !" 这就是那时候我的内心独白。
参谋长在白天训练结束后,严肃地对众人说 :" 明天 8 点开炮。"别看这简单的 6 个字,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专业军事命令。在军队,指挥员对部队的命令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 目标必须明确 ",在这个前提下部队才能迅速展开行动,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揣摩上级的意图," 明天 8 点开炮 " 就是一个极简的军事命令,这就意味着 8 点前人员场地、车辆、弹药全部到位,第一组乘员登车进入战斗射击状态,我根据这个命令倒推我的工作计划:至少 7 点 30 分靶区就要准备到位,6 点就要到达靶区,5:30 出发,人员 4 点 30 起床,收拾内务、吃早饭、靶子装车,我还要提前 10 分钟起来去值班室拿派车命令,到汽车连叫司机起床,训练最紧张的时候留给我的睡眠时间只有不到 4 个小时。
我记得刚开始组织夜间战斗射击的时候,我们没有经验,打到晚上 11 点,想着第二天白天还要射击,就没有把靶子拆下来拿回去,仅仅把打坏了的靶子装车拉回去维修,结果第二天一早去就傻了眼:牧民老乡发动了一场 " 人民战争 ",靶子被偷的一个不剩,连地钉和铁丝都没了,简直就是 " 三光 !" 从那以后,我们不论训练到多晚,都要拆靶子装车,第二天一早过来再栽上,给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每次夜训结束后,负责靶区设置的车辆总是最后一个返回营区,早上第一个出营区。
当年朱日和训练场的牧民很多,训练场被牧民的铁丝网划成了支离破碎的片区,一不小心压了草场麻烦就来了。牧民的摩托在大草原上比部队任何交通工具都机动性强,一眨眼的功夫就窜到跟前。
夜训结束返营时,卡车的灯光照射在草原的大车路上,车轮带起的尘土在车灯下形成了两条黄色的光柱。卡车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簸着,按标准只能坐 3 个人的驾驶楼里塞了 7 个人,大家在车里摇摇晃晃地聊着天。时连长是个幽默的人,说着一些搞笑的事情,一路上就是单口相声,大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我裹着大衣挤在其中,虽然很累很困,但心中的两块大右头还没落地 :" 靶子、地钉和铁丝还够不够?"" 负责靶子制作的连队是不是按照教范规定制作的?" 车一停下,我就去检查靶子情况。其他人都回去休息了,营区静悄悄的,我打着手电一个靶子、一个靶子的检查,开始总是有各种问题,那怕凌晨 1 点多了,我也要把他们叫出来重新搞,好几次加班到 3 点多,我躺下 1 个小时就要起床,那时候真是披星戴月、夜以继日的搞训练。
07 年的夏天,对我来说,整个就是一个炮火硝烟的夏天,超高强度的训练对乘员的技术、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这期间出了两个小插曲,其中一个是夜视仪的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有介绍:《如何搞好装备工作(一)》,另外一个就是一次严重的卡弹,一般情况下卡弹都能快速排除,实在不行拆卸火炮炮尾也能解决问题,但这发杀爆弹卡在装填机构里,位置非常特殊,卡的死死的,我们一直维修到深夜,炮尾怎么都拆卸不下来,这辆车就在靶区后面的一个废弃的小院里暂时停放,我带着一个战士现场看车,在车旁边的废弃的小房子里住了一夜。
这个故障一天不排除,实弹射击训练就一天不能进行,事情紧急,装备部门立即联系厂家,厂家反应迅速,第二天就派两名师傅打飞的来到驻地,我跟修理工张华军一起围观师傅们是怎么排除这发炮弹的,之见一个师傅拿着起子和锤子对准弹壳使劲敲击!每一锤下去整个装甲车都震感明显,另外一个师傅拿着水壶往敲击处浇水。我跟张华军看呆了,这可是一发杀爆弹,用如此大的力量进行敲击,万一爆炸了可就全完了!
咣 ! 咣 ! 咣 ! ……师傅的每一锤都让人心惊肉跳。直到把弹壳敲破,发射药露了出来,取干净发射药后,继续敲,把弹壳敲变形,实弹才得以取出。张华军是个悟性非常好的火炮修理工,就经历这么一次,后来再出现的同样故障,我都能看到他带着徒弟在车里往炮弹上猛敲,这只能说是艺高人胆大,他现在已是二级军士长了。
五、夜战。
信息化、机械化条件下真正的夜战是什么样子?我想很多人是没有见过的。我对夜战的第一映像来自海湾战争的录像片,美军绿色的微光夜视仪镜头中,一串串明亮的子弹和炮弹飞向目标。
美军在伊拉克的夜间战斗视频,车队夜间街区突击+引导空中打击。
当我亲身经历时有了全新的直观感受:夜间的草原冷风呼啸,步战车车发动机的声音非常低沉,远处几乎听不到,一个装甲步兵连成一路纵队在草原上高速接敌,在一定距离上变成三路疏开队形,再变成一字队形向 " 敌 " 发起冲击。这些行动如果没有夜视仪是看不到的,只有漆黑深夜中突然出现的此起彼伏的火光和炮声才能让你惊觉战斗已经开始,一串串曳光弹刺破寂静的夜空飞向 " 敌群 ",前方靶区泛起阵阵火光和炸响,那是炮弹命中目标的景象。一辆辆步战车就像黑夜中高速扑向猎物的猎豹,突然给猎物以致命一击。车内,炮长用微光通道观察瞄准,靶区看的清清楚楚;驾驶员用微光夜视仪进行驾驶,道路状况尽收眼底;车长通过车载电子计算机实时掌握战场态势……课目演示得到了从师到集团军再到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他们都惊叹于如此训练有素的机械化部队,几个月前竟然还是背着步枪、拎着工兵锹在训练场上比赛挖掩体的 " 老步兵 "。
某部夜训视频
在先进夜视设备和信息化设备的加持下,装甲部队在夜间作战如同白昼,这对于没有夜视装备的部队来说是压倒性的优势,弱势方甚至还没有发现敌人就会被消灭,遭到袭击都不知道从何而来。我想我们这支诞生于红军时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打出赫赫威名的英雄部队,夜战近战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但这个传统现在看来只是那个年代用来弥补和美军装备巨大差距的无奈之举,先辈们用血肉之躯铸起了我们这支部队的 " 钢铁军魂 ",让美军惊呼:" 月亮是中国人的 "" 他们从地底钻出 "" 睡袋里的死亡 " ……
34 年前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有多达 70% 的空袭行动在夜间展开,地面作战行动强调" 全天候连续进攻 "" 昼夜不停地实施机动和攻击 "。如今,世界各军事强国的夜战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俄乌冲突更是一场不分白天黑夜的" 全天候战争 ",黑夜再也不是他们恐惧的时空,而是巨大的优势,对弱势一方形成了 " 单向透明 "。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在高技术装备到手后,尽快让其形成战斗力,发挥出最大的作战效能,抵消掉潜在敌人的技术优势,职责所系、使命光荣、时不我待。步兵 " 近战夜战 " 的战法虽然过时了,但这种" 不怕牺牲、灵活主动、勇猛顽强 "的精神内核,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回顾 07 年,那是我从军校毕业后部队给我上的第一课,是一堂充满挑战、艰苦异常又热血澎湃的课,实现了我 " 是男人就要来当兵,当兵就要在炮火硝烟中砺炼 " 的朴素理想。从摩托化到机械化、信息化的转型是从 0 到 1 的变革,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当年换装、当年形成战斗力,并且完成高难度课目的高标准演示,我们完成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是每一个 " 老四团 " 人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出的硕果,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支部队的光荣传统和战斗精神对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这是第一战斗力!平时体现在细微之处的工作标准上,急难险重任务中体现在奋勇争先、克服一切困难的行动上,战时体现在不怕牺牲、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上。
夜间,车载反坦克导弹射击
记得在连战斗射击训练期间,我们和装甲团交替轮换使用场地,我想老营长、老连长还有我的那些战友们应该离我很近,但没有一次碰到过,直到一天午后,我们射击训练结束后,我作为头车车长带着全连 10 台步战车行驶在草原大车路上,那条路是朱日和训练场的主路之一,被战士们戏称为 " 双向八车道的土路 ",空气中弥漫着雨后大草原芬芳的气息,一辆辆步战车高速碾过泥坑、压过水洼溅起大量的水花,车身上的迷彩涂装被雨水打湿后愈发清晰,车后拖出一条深深的车辙印记,像一把利剑劈开广袤的草原,拉出一道气势磅礴的移动风景线,每一次加速都让壮观感扑面而来,仿佛整个草原都在为这支钢铁力量让路。
新型装甲分队在宽阔的草原大车路上疾驰
装甲团 59 坦克纵队
那时的我,从一辆隐蔽待机的装甲车里站出来,白天黑夜连轴转的训练让我看上去有些疲惫,但内心是充满激情和希望的。
我站在车长位置上向远处瞭望,只看到远远的路边停着一溜坦克,圆润的炮塔一定是 59,天线上挂着战术标识的小红旗,人员在车上车下做着战斗射击前的准备。我想这一定是装甲团的车,但不一定就是一营的,直到近了近了,我看到了白色 1 字开头的战斗编号 111、121、131 ……这是我们一营的坦克!车上的人先认出了我,那是赵营长、山连长、大石、曹兵、郝莹、张杰、老白、张利儒、李爱华……他们朝我挥手,我摘下工作帽大声喊着他们的名字,向他们挥手,一时间两边认识不认识的军人们都互相挥手欢呼致意!这即是一次老战友的重逢,又是一次新老装备的交替,新锐装甲步兵连以锐不可挡的气势,通过 59 坦克连的致敬,象征着 67 团在这次军改中交出的完美答卷,也是我个人的成长和蜕变,夕阳下的这一幕是多么的美好和激动人心,多少年了一直在我的梦中萦绕,像极了电影《弹道无痕》最后,石平阳带着新型自行火炮分队行进在壮美的朝阳中……(至此第一次军改胜利完成)
当时的情形就像这段视频,我专门找了个高清版本进行了剪辑,我非常喜欢这首主题曲:当兵的路上四季有风雨,当兵的生活吃苦是平常,当兵的真理生死从不悔,当兵的岁月把铁炼成钢……
这次驻训后期我参与了实兵对抗演习,之后,我还作为临时导调参与调理了一场坦克营的攻防对抗演习,这场演习我映像深刻,展示了在装备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指挥员如何扬长避短、克敌制胜,这场演习的情况我在一篇文章中有所介绍,发表在《中国国防报》上,下期全文发出。
那些年,那些事,我经常不分白天黑夜的想起,就像一遍又一遍的在刷同一部电影,我恍惚间问自己 : 也许那真的是一场电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