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个月的宝宝可以来吃儿童餐吗?" 这是很多餐饮品牌社媒评论区都能刷到的一句话。
在过去人的观念里," 儿童餐 " 更像是成人菜品的 " 例份 ",但是西贝通过精细化设计和情感营销,将 " 儿童餐 " 升级为独立品类,以专属菜单、健康食材、可爱造型和附加服务,让家长相信其是专为孩子定制的营养餐,并愿意为这份 " 安心感 " 支付高价。
然而预制菜争议曝光西贝后厨使用长保质期半成品,击碎了这种 " 品牌代劳 " 的信任,引发家长对知情权被剥夺的愤怒。家长们开始用更理性的眼光审视儿童餐,要求看到后厨、了解供应链、知晓加工方式,这也给对儿童餐蠢蠢欲动的餐饮品牌们看到了新的机会。
如九毛九于广州开设首家儿童主题门店,推出牛牛通心粉、番茄虾虾套餐等 8 款定制化儿童套餐,家庭客群占比超 80%,单店日销儿童餐达 200 余份。海底捞携手 " 海底小纵队 " 推出联名套餐,精选牛肉汉堡、咸蛋黄鸡翅等餐品,搭配探险手电筒、磁力拼图等趣味玩具,单日销量突破 7 万份。
尽管新品牌借势入场填补了部分市场空缺,但其产品仍多依赖中央厨房和标准化预制,未能真正化解 " 工业化生产 " 与 " 家长情感期待 " 之间的根本矛盾。
表面热闹的儿童餐热潮之下,信任重建仍是悬而未决的难题:家长们关心的可追溯、可验证、专业透明的 " 安心 " 承诺,谁能真正满足?
儿童餐,看似不大其实线下带流的「大生意」?
国庆期间,程娅一家三口打算在外面就餐,在家附近保利广场的商家推荐页上,除了常去的西贝,她还看到了超过十几家连锁餐饮品牌的名字," 没想到现在做儿童餐的品牌有这么多,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不好,现在选哪家倒成了一门学问。"
像程娅这样青睐儿童餐的家长不在少数。据美团发布的《2023 儿童餐线上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2 年外卖儿童餐订单量年同比增长 300%,报告还指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是儿童餐消费的主力区域,其中 80 后、90 后父母贡献了超七成的订单量,儿童餐已从 " 小众需求 " 演变为餐饮行业的新蓝海。
据新识研究所在不完全统计,大部分商场里的餐饮品牌都提供有儿童餐,价格多在十几元至三十几元,不少门店会在点评平台上设置打卡免费赠送儿童餐的活动,一些品牌还通过赠送玩具等手段作为引流手段。
像 COCO 壹番屋专门在点餐页单独加了儿童类,虽然价格只比成人餐便宜十几元,但确实提供了诸多选择,而食其家推出的小朋友牛丼和小朋友意面只要 18 元还包括益生菌饮料、棒棒糖和小玩具,性价比很高。
几年前,不少餐饮品牌嗅到儿童餐的流量红利,普遍将其视为门店引流的 " 万能钥匙 ",认为只要吸引孩子进店,就能带动整个家庭消费。于是,免费儿童餐、9.9 元超值套餐等策略纷纷上线,常见搭配无非是炒饭、蒸包、炸鸡块、鸡翅和花椰菜,以低成本快速拼凑出一份 " 儿童餐 "。
然而,市场反馈逐渐揭示了一个关键误区:与成人餐不同,儿童餐的核心消费决策者是家长,而他们更关注的是营养、安全与体验,而非价格高低。低价策略虽能短期拉新,却难以建立信任与复购。
事实证明," 便宜 " 并非家庭客群选择儿童餐的首要标准,科学配比、食材品质和整体用餐价值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所在。
在众多布局儿童餐的品牌中,西贝显然深谙这个道理。
2019 至 2022 年间,西贝儿童餐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营收飙升 415%。2023 年,西贝整体营收突破 62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儿童餐贡献显著。进入 2024 年,西贝全年售出儿童餐超 2000 万份,服务儿童顾客近 600 万人次。西贝副总裁宋宣在 2024 一场公开演讲中透露:" 西贝专业儿童餐的外卖销售额已接近 2 亿元。"
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西贝坚定推行的儿童餐专业化战略。端午节与六一儿童节期间,西贝正式宣布对儿童餐进行多项升级举措,并首次对外公布儿童餐食材卡,承诺 "5 个不添加 "(鸡精、香精、味精、人工色素、防腐剂);携手美团无人机,在深圳部分门店启动无人机配送儿童餐的试点项目;与知名动画 IP" 超级飞侠 " 联名推出限定套餐,并同步推出儿童主题门店、涂鸦大赛等一系列联动活动。
然而怎么吃好的问题解决了,家长为什么要来成了行业的新命题。
如今多元的亲子游乐场景已成为商圈标配,通过孩子带动整个家庭消费的 " 一拖 N" 模式已成为主流,涵盖玩具、文化、娱乐、餐饮等多个领域的儿童集中消费专区范围正在扩大,主打沉浸式 " 遛娃 " 的亲子消费形式已成为商圈消费新增长点。
而海底捞早已跳出 " 等位区 + 滑梯 " 的初级模式,将儿童餐与亲子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出高粘性的家庭消费闭环。截至 2025 年 9 月,海底捞已携手专业设计机构,在全国至少 7 家门店打造了定制化的儿童游乐空间。
这些亲子乐园依据各门店实际布局量身定制,延续海底捞标志性的红橙主色调,巧妙融合安全防护、益智启蒙与亲子互动等核心元素,营造出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儿童友好环境。
在服务细节上,海底捞不仅在菜单中推出儿童蒸蛋、专属儿童餐及配套玩具,还在等位区域设置专门的儿童游乐区,缓解家长等候压力,甚至将 " 儿童餐优先上桌 " 作为一项不成文的服务准则,切实提升家庭顾客的用餐体验。
不只是西贝和海底捞,整个餐饮行业都在加速布局儿童餐赛道,从食材、口味、营养乃至用餐场景等方面已 " 内卷 " 至新高度。
永和大王联合 " 超级飞侠 "IP 打造开心宝贝餐系列,由专业营养师设计 " 黄金营养公式 ",包含蒸蛋、时蔬、鲜磨豆浆,并附赠盲盒玩具,销量同比激增 4 倍。而眉州东坡则联合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共同研发 " 放心儿童餐 ",推出如柠香黄油煎鱼柳、牛肉滑蛋饭等套餐,主打低油、低盐的健康理念。
在这场围绕 " 下一代餐桌 " 的争夺战中,儿童餐已不再是餐饮企业的 " 附加项 ",正从产品本身延伸至各种服务细节,成为撬动家庭消费、塑造品牌温度的关键支点。
西贝被 " 狙击 ",同行们卷起来接儿童餐 " 饭碗 "
" 做宝宝餐一直是我们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既要营养均衡,又要口味适宜,自己做费时费力,孩子还可能挑食,点外卖又担心油盐过重、食材不干净。" 宝妈李宣莹表示,看到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她只敢去公开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的餐厅,或者自己在家亲手做。
当前儿童餐市场虽需求旺盛,但整体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折射出生态化转型中的深层挑战。
一是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兼顾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营养需求。
尽管不少儿童餐在食材品质和口味适配性上有所提升,但在科学配比和分龄营养需求匹配方面仍显薄弱。一些餐厅虽在宣传中主打 " 健康 "" 营养 " 概念,但实际餐品并未经过专业营养师的系统设计或营养成分评估,难以真正契合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膳食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火锅品类的重口味特性与儿童清淡饮食需求存在天然冲突。尽管海底捞已推出番茄锅、猪肚鸡等温和锅底及专属儿童套餐,但要真正实现火锅的儿童友好化,仍需在口味调适、食材安全及营养搭配上持续创新优化,方能突破 " 辣味主导 " 的局限,打造真正契合儿童肠胃的用餐体验。
在用餐体验方面,部分品牌尝试通过赠送玩具、引入热门 IP 联名等方式增强趣味性,但整体仍停留在浅层互动,缺乏场景化、沉浸式或教育属性的深度设计。
这种同质化、碎片化的体验难以形成差异化记忆点,既无法充分吸引孩子,也难以为家长带来 " 值得复购 " 的价值感。因此,儿童餐的升级不仅在于 " 吃得好 ",更需在 " 吃得科学 " 与 " 吃得有趣 " 之间找到专业性与体验感的平衡点。
二是专业研发成本高企,导致部分餐饮企业陷入 " 儿童餐不赚钱 " 的困境。
公开数据显示,儿童餐不仅为西贝带来了可观的直接收入,更提升其家庭客群占比突破 65%。尤其在周末高峰时段,家庭消费贡献的销售额占比高达 78%,整体连带消费率也提升了 42%,2023 年全年营收超过 62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亮眼业绩的背后也伴随着争议。西贝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儿童餐的价格推至新高,使其逐渐被贴上 " 高消费 "" 中产专属 " 的标签。
据美团平台信息,西贝儿童套餐售价普遍在 46 至 53 元之间,几乎是麦当劳开心乐园餐的两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涨价策略颇具 " 技巧 ":据网易财经报道,其原本定价 39 元的儿童餐,在加入一盒牛奶后价格跃升至 52 元;而今年 5 月产品升级后,部分儿童餐单品价格甚至高达 69 元,引发消费者对 " 变相涨价 " 的质疑。
而像九毛九,2024 年其儿童餐销量突破 73 万份,儿童体验店家庭客群占比超 80%,单店日均销售超 200 份,彰显出强劲的市场吸引力。然而,九毛九 2024 年总营收 60.74 亿元,同比仅增长 1.5%。
相比尾大不掉的餐饮品牌,一些新消费品牌倒是以新概念、新渠道、新打法给市场带来更多启示。
像怡芽与上市公司益阳居味和达成战略合作,依托其食品分析、智能温控、高通量筛选等数字化研发系统,聚焦面类与肉制品两大核心,拓展出儿童意面、中式面、肉制品、佐餐、烘焙及复合调味料六大产品线。
部分产品搭配奥特曼等知名儿童 IP 限量贴纸,结合富有仪式感与异域风味的口味创新,切入儿童早午餐、露营、课后加餐等多元饮食场景,提升消费与食用的趣味体验。
品牌以 "5 分钟出餐 ""90 秒速烹 "" 孩子也能独立完成 " 为核心卖点,联合营养专家及李佳琦、罗永浩、东方甄选等头部 KOL 进行专业背书与种草,全面布局淘宝、抖音、微信小程序及盒马、大润发、永辉等线上线下渠道,精准触达追求高效与品质的职场父母与精致宝妈,实现多场景渗透与消费转化。
然而儿童速食依旧没脱离上述两个核心问题,依旧有 " 预制菜 " 之嫌,家长在便捷与安心间仍面临两难:多数儿童速食虽标榜 " 低钠 "" 无添加 ",实则依赖冷冻预制,过程不透明、营养难保障," 儿童专用 " 多为口味微调的工业化食品,与料理包无异。
新消费品牌虽精于营销与渠道,却未建立真正 " 营养信任 ",仅靠 IP 联名、快出餐和 KOL 带货,已难持久赢得父母信赖。
目前大多数中小型餐饮企业受限于成本与专业能力,仍难以系统化推进儿童餐升级。儿童餐市场的真正突破,还将依赖于行业协会推动标准建立、第三方营养服务平台赋能,以及头部品牌示范效应的共同作用。
往好的方面想,在西贝和海底捞 " 抢娃大战 " 分出胜负前,或许其他品牌能迎来一段难得的 " 黄金发育期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