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整理汇编自网络资料。
责编 | 柒 排版 | 金木研
第 9236 篇深度好文:7287 字 | 12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在中国企业家的名录里,季琦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先后参与创立携程、如家,亲手缔造的华住已经成为中国酒店集团中市值最高的企业。
作为连续将 4 家公司推向上市的 " 创业教父 ",季琦的经历远比商业爽文更精彩。从携程到如家,从汉庭再到华住赴港上市,他四次创业均获成功。
一次两次成功可能靠运气,三次四次成功一定是靠硬实力。
为此,我们整理汇编了季琦的过往文章和他的新书《心生之境》,谈到了他在创业路上的反思和感悟,他对对管理经验、人生态度的理解。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一、过去的三家上市公司
让我懂得了这 5 个道理
从 1999 年到 2010 年,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我创立和参与创立了三家企业(携程、如家、汉庭),最后这三家企业都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了,市值也都超过了 10 亿美元。
综合起来看,这三家企业有许多共同点。
第一个特点,实际商业模型和最初融资的不完全一样。
携程从网上旅行社到订房中心,如家从酒店联盟到经济型直营,汉庭从中档有限服务到经济型酒店。
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是创业团队要有变通的能力,不断摸索和创新。
如果守在当初不现实的理想模型里,这些初创企业可能都会夭折在摇篮里。
当理想的模型在实践中经受检验的时候,我们要能够敏锐地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出来,然后不断坚持,扩大战果,才能成就大业。
第二个特点,基本上这三家企业都在三年左右就已经成型了。
携程 1999-2002,如家从 2003-2005,汉庭从 2007 到 2010。
就像生长发育一样,三年之中,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型、团队、框架、性格、特质、文化等基础都长好了,后面就是进一步的生长。
中国创业企业,三年是一个坎儿,三年内能够达到一定程度,将来的希望就比较大。这是因为中国的创业企业成长速度比较快,仿效、跟进者众多,没有能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脱颖而出,就容易混杂在一群同质的企业里,平庸下去。
第三个特点,都经历过一次重大的考验。
携程经历过互联网泡沫,如家经历过非典时期,汉庭碰上了金融危机,而我也同意危机往往是企业的催化剂。
一是因为碰到危机,内部为了应对危机,企业需要将自己最优秀的部分调动出来,将自己的潜力逼到最大。危机反而成为了我们成长的动力。
就像高尔基的《海燕》里所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二是危机同时也消灭或削弱了许多同行和竞争者,使得危机过后一些具备优秀基因的企业更加容易生长。
危机是对投机与否的检验,认真执着的企业才能经历风雨而更加强大,而不是被泡沫淹没,或者被暴风雨摧毁。
第四个特点,都是企业家精神和专业管理者的完美结合。
携程由我开局,建章(梁建章)奠定扎实基础,范敏发扬光大,南鹏(沈南鹏)在融资、法律等方面也是绝对专业和优秀。
如家是我奠定基础,孙坚顺利接棒;汉庭也是我开局,张拓、张敏加入和我一起奠定基础。
光是我这种企业家精神极强的创业者,如果没有系统的管理经验和知识,要造就一个大企业很困难,风险也很大。而专业管理者在初创期优势不强,甚至会碍事。不管是有意无意,但我们这三个企业都将这两者结合得很好。
在中国,企业家(Entrepreneur)和经理人(Professional)都是宝贵的稀缺资源,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不要有钱人看不起读书人,也不要海龟看不起土鳖,其实这两种人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不遵循这个规律,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当前的商业生态环境下,一个理想的企业家应该贯通中西。
不仅要熟悉本土的商业逻辑和环境,还要深谙东方历史文化和传统;不仅要懂得西方做生意的语言和规则,还要学会运用现代企业的高效管理手段和工具。
第五个特点,都是传统行业再造。
携程是传统旅行代理升级为现代旅行服务公司;如家和汉庭都是传统酒店业升级成现代酒店连锁。也都是我经常鼓吹的「中国服务」的代表案例。
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商业模式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进行改造式创新和应用,变得很有成效。
因为人类的物质、精神需求和享受,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欧美的服务业已经先于我们发展,已经经过了客户的需求选择。
中国的服务业也大体会遵循他们的发展轨迹,因此,在服务行业,继承欧美的成熟商业模型特别有价值;研究他们成长的轨迹和成败的原因,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非常有益。
二、企业关键三要素:
商业模型、执行力、应变力
1. 商业模型
在酒店领域,专做豪华酒店的凯悦是一种商业模型,基于经济型、国民酒店和中档酒店的华住是另一种商业模型。
两种商业模型无所谓谁好谁坏,但是,两种不同模型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世界上或者目标市场的豪华客群多,胜出的一定是做豪华酒店的;如果市场上经济型和中档的客群多,胜出的一定是华住。
雅高从初创期的宜必思和诺富特,到现在以豪华和高档为主的品牌,实际上商业模型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孰对孰错,要等待时间去验证。
创业公司实际上是做商业模型的创新和尝试,最重要、最关键的也就是这件事情。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型,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公司可能的规模。假如商业模型错了,失败也是必然。
2. 执行力
那么商业模型正确,是不是就能保证企业能够做好呢?
不是的,还要看一个企业的执行力。
国内的几家酒店连锁品牌,商业模型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经营结果却不太一样。这就是执行力的差别。
执行力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如何有效地组织资源完成某一项任务,就是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资源包括人力、资金、时间等。每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时间是一样的,比较公平。
当投资一定的情况下,最关键的是人才。
人与人之间如何组织?如何协同?如何交流和沟通?如何相处?如何纠错和批评?如何奖惩?如何提拔和任用?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战略能否下沉?基层的专业度如何?
同样的商业模型,执行力是造成竞争力差异的关键因素。
3. 应变力
商业模型正确,执行力强,在当今世界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不是的!当今世界,充满了变化。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边界。
卖书的亚马逊现在是什么都卖;服务于小企业、小商业的阿里,同时也卖生鲜,也做订房。
柯达没有赶上数码的变革,诺基亚完败于苹果,这些都是应变能力不足的典型案例。
曾经风光一时的传统酒店业,在新时期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和竞争力,也是应变能力不足的例子。
在一个边界模糊、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应变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一个企业的应变力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和发明创造,对一个企业来说,尤其是对于有一定规模和年龄的企业来说,更多在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要对环境的变化敏感,重视关键变化和技术,始终充满危机感,不能躺在自己的舒服圈里。
充分了解变化之后,及时调整商业模型,以适配新的环境;及时积累人才,为新的商业模型准备关键资源;及时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以满足客户变化了的需求。
总的来说,商业模型对应的是企业的战略能力。战略方向错了,是绝对不可能取胜的。
执行力对应的是企业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不行,再好的战略也是白费,有心杀贼,但无力回天。
应变力对应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具备敏锐的感知度和应变能力,在不断变动的世界里,很容易被其他维度的对手一击而败,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尤其是资深行业老大,特别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三、专业化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一直以来我都信奉,唯有专业化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朋友多元化成功的故事,在不断地冲击我的这个信念。是我的固执和保守让我看不到真相,还是多元化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呢?
如果得出错误的结论,要么是失去许多本该属于你的机会,要么会因自己的动摇,影响了专一。
在当今中国,多元化做大、做强的不在少数,比如李嘉诚等。
中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会涉足房地产,不管他们原来是做服装的、做建材市场的,还是做国际贸易的。
我有一个朋友涉足房地产、百货、酒店、电子商务、矿产、私募投资等领域,而且做得都非常成功。仔细观察他的这些生意,也并不是投机之举,都有一套比较长久和完整的思路和想法。
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懂得网罗人才,懂得运用资本市场,懂得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也学会了如何和政府打交道。
这些企业家本人的精力都极其旺盛,工作亦非常勤勉。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上海企业家,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周六、周日都不休息,依然精神头很好。晚餐二两白酒过后,依然神采奕奕。
我相信很多人将不断地多元化。
在机会很多的阶段,不管是金矿还是煤矿,都在地层表面,稍微挖一挖就是财富。因此,许多企业家的多元化战略并没有错。
篮子里有许多蛋,总比只有一个蛋要好,不仅可以赚取更多财富,抗风险能力也强。
但下一个阶段应该是整顿、发展,将每一块业务都做好、做强。在这一阶段,他们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因为很少有人能在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独领风骚。
强中自有强中手,通过充分竞争,大部分人会自愿或不自愿地集中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这就是 " 专业化 " 的开始了。
要永续经营,只有靠专业化。
优秀企业家是稀缺资源。业务过于多元,这种优秀必然被稀释,也就成了平庸。
而且,不管精力如何旺盛,不管多么勤勉,我们毕竟还是人,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亲力亲为式的疆土扩张是有边界的,而专注和强大的专业实力则能建构更有竞争力的壁垒。
在未来,品牌、规模、资本、专业人才会是更加关键的生产力要素,这些要素全都导向专业化的要求。最终,趋势会给人压力,迫使企业家选择更专业化的路径。
四、管理团队:一定要找的三种人
和一定不要找的两种人
这些年我有一个发现,企业的创始团队都是人才,一个企业做大了以后,能干的人都是最早加入公司的人。
从我创办的三个企业都验证了这一点,我们企业的这些干部都是最早就跟着一起打拼出来的。
相信有很多创业者,在早期都为组建团队而发愁过,我过往对此的经验就可以总结成 " 三个 shu",怎么理解呢?
第一个 shu:熟人。
你一定要找自己身边的人,熟人、朋友、同学、亲戚,我觉得这是一种找人的方法,而且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个 shu:俗人,也就是平常人,但你一定要找有饥饿感的平常人。
第三个 shu:淑人,也就是品德好的人。
才能不好还可以给他换岗位,但是品德不好替换的成本就很高了。在初始团队里面,成员的品德或者人品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你不要找这两类人:
第一,千万不要找外企里面的高管,他们都是 " 雅人 "。
第二,不要找创业成功的人,一般这类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很牛了。有过 " 曾经沧海 " 的人,对个团队不好,他个人保持的成本高,改变的成本也高。
如果你找不到一流的人才,只能找平常人。那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聚焦,做的事情聚焦,关注的点聚焦,决策也要聚焦。
在创业的初期,你要中心化,甚至独裁化。要所有的权利,所有的思想都要聚焦在一个人身上,最好是一个人,不要两个人。
因为创业的时候,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尤其是时间,如果你的对手比你快,抢先融资了,那你将会很被动。
我过去有一个方法叫 " 三三制 ",经过我们亲自验证,它的确能提高我们内部的组织管理效率,节省很多的成本。
这个方法最初是林彪的一个战法,以三个人为主,一个擅长进攻,一个擅长防守,一个擅长掩护,以三个人作为一个小组。
因为打仗的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对讲机,只能自己独立生存。如果三个人死了一个人,把其他打散的小组再形成一个新的小组,这个林彪运用得非常好。
我受了林彪的启发,在企业上也用了三三制。一开始我将三个酒店合成一个酒店,三个酒店的销售一起做,后来我们就逐渐形成了以 3 作为基本单位来管理业务。
这带来了一个好处,首先是人力上省出了一笔钱,然后公司又可以拿着这笔钱雇佣更好的员工,比如原来三个店长,经过这样一调整,就缩成了一个店长。我们三三制这个账算下来不得了,当时 2 千个店省出很多的人力成本,这样一个小的组织机构变革,就有这么大的效果。
五、制定目标:
" 取法乎上 ",才能让企业茁壮成长
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制定了高目标,最后可能只得到一个中等水平的结果;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水平的目标,最后可能只得到一个低等水平的结果。
做企业," 取法乎上 " 是很重要的,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带领一个企业越来越强。我带团队要求高是出了名的,如果觉得不行,会批评,会淘汰。
过去我的脾气不太好,会骂人。现在我不大骂人了,他们反而觉得不太习惯。我为什么骂人?
我提的要求,我认为挺正常,他们觉得太难,我们之间无法达成一致。创业之初节奏快,事情多,危机感强,一着急就开骂了。
我做了三家创业公司,起初很多人都不待见我的严苛,甚至说我不懂行,总提不切实际的要求。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在上海的中山西路收了一家四星级酒店,是一对法国兄弟的,那家酒店由弟弟管理,管得非常好。我们接手时,这家店的经营毛利润率(GOP)是 30% 左右。
我们团队接手后,理所应当地提出将 GOP 率提升到 40% 左右,而我给他们的目标却是 70%:原来我们收 100 块钱,经营毛利润是 30 块钱;现在我收 100 块钱要赚 70 块钱。团队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时有一个央企出来的同志刚来我这里做高端事业部总经理,他对我说:" 老季啊,你不懂行,我们这行没有这么高的 GOP 率。" 我说:" 不行,你不要考虑我给的目标对不对,应该考虑如何达到。"
当然,我提高了要求,也会跟他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分析怎么达成。比如,酒店原来有个监控房,二十四小时三班倒轮流值班,我一看,基本上这些大爷就跷个脚在那儿喝茶看报纸。
三班倒,一班至少两个人,那就是六个人,而现在人工越来越贵。
解决办法很简单,把监控屏幕移到前台,并对所有的监控频道录像,原来录像只存一周,现在存一个月,一个月不够存三个月,反正硬盘很便宜。
消防报警系统放到前台来——消防报警系统是非常非常响的,警报一响前台马上能听到,不需要盯着看。整体改造几万块就搞定了,却一下子减少了六个人的人工,每年省下的人工费就是几十万。
前台原来也是三班倒,每班四五个人,一堆领导,干活儿的很少,我全部改成自助登记入住。客人在到酒店的路上,就可以选好房间,并且把房费付掉。到了酒店,复印、上传身份证就可以拿到房卡了。
一个很好的自动登记入住系统,把前台的工作人员从十几个变成几个。今天这个酒店的 GOP 率,已超过我提出的 70%。
我在上海交大是学力学的,数学不错,对建模、数字很敏感,70% 这个数字是我估算出来的,不是随口胡说。这个酒店的商业模式其实能够做到 75% 甚至 80%,我还是留了余地的。
我对团队有高要求,他们才有可能突破过去的框架。如果你告诉我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就只有这个方案,那我会问:为什么只能是这样呢?
约定俗成、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是没有可能突破原有框架,进而超越前辈,成为后来居上的卓越者的。很多企业往往碰到困难就退,碰到问题就缩,这样很难做大做强。只有 " 取法乎上 ",才能让企业茁壮成长。
六、创始人要深度沉浸于产品
在创业过程中,深度沉浸于产品,对创始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们酒店过去所有的直营店,我都亲自去现场看过,很多经验也是从这种反复观察、思考中得来的。
比如排房,一般人是在两面承重墙之间划出两间房。比如两面间隔七米的墙之间,就能开出两个各三米五宽的房间。但有没有可能错开这个墙来排呢?
两个柱子间如果是八米的话,一半是四米,房间就太大了。有的房间还可能特别宽,怎么办?或者如果遇到排下来其中一个房间是暗房又怎么办?这其实就是几何。切来切去,看怎么切最有效果。
设计方面,做汉庭的时候,我意识到,现在的很多产品不能一味追求成本低,而是应该做得漂亮,注重审美潮流。比如,那时候已经不适合把太鲜艳的颜色涂在墙上,而是需要含蓄的。
早期,汉庭在上海的吴中路开门店,也是我去看的现场。那个结构相对复杂,楼中间有个天井,很难排房。
后来我创造了拐弯排房的方法,充分利用每个空间。我把其中一个特别长的房间变成套房,很舒服。那个房间是卖得最好的。我在房间里放了两米宽的床,平常一米八的床在那个空间里显得小,两米的床,客人开心,房间也显得更加匀称。
卫生间的设计,我也参与其中。之前我们曾经用玻璃来分割厕所和淋浴房,但玻璃打扫很麻烦,而且在冬天让人感觉很冷、不舒适。后来我把这个改掉,不再用这个设计。
我不太依赖咨询公司和市场调查的结果。一个企业家的优秀之处,就是切身的感受能力。市场调查,如果调整调查参数,完全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做市场调查,我们能找多少人去做这个问卷呢?再者,你找的人是对的吗?如果他不是我的目标客户,那肯定问错了对象。
如果要做汉庭的市场调查,你就得问一个刚刚毕业一年的,在靖江或者淮阴工作的年轻人,这样的调查方向才对。如果是全季,又要问不同的人。
我们酒店的名字都是我取的。如家、汉庭、禧玥、华住……都是我想的。我的文采并不好,但我觉得我取的名字还挺好的,因为我思考的时间足够长。就像小时候做几何题,没有我做不出来的。为什么呢?我吃饭的时候在想,上厕所的时候在想,睡觉前还在想,想不出来我是不会放弃的。
一直在想,总能想出来,它无非就是那几个模式。这跟商业很像。预想能够成功,是因为我在这个事情上投入了全部的心力。当一个人很专注,而且专注的时间足够长的时候,奇迹就会发生。
结语
现在是一个好时代还是一个坏时代?
我觉得所谓好坏,其实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内心觉得这是个好时代,就会发现一切都很好;内心觉得这时代太坏了,那看到的都是荒凉的景象。
内心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即便这非常唯心,但却是真的。大时代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动荡和未知。现在很多年轻人确实被许多欲望弄得很焦虑,这个年代的诱惑和张力也的确更大,但是我觉得他们最终会找到自己的节奏和脉络,找到自己的安放之处。
有些人可能很安静地在一个小镇上过平凡日子,有些人可能更想投入前沿的奋斗。但不管如何,他们都将实现各自人生的精彩。
所以,一定不要躁,要心安。心安才能够专注,才能处身立命,否则容易随波逐流。
参考来源:
1.《心生之境》,季琦 著;
2.《季琦:只有足够专业,才能做大做强》,笔记侠;
3.《20 年,带出 4 家上市公司,他自述:我的创业反思和感悟》,笔记侠。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 子弹笔记 " 是笔记侠的矩阵公众号,聚焦职场效率追求、人际关系与高潜成长者,帮你 3 分钟吃透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欢迎关注 ~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