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使命咨询 Author 揣姝茵
导读
本文系统阐述了一位 CEO 需要具备的三维战略视角:宏观、中观、微观及其具体内涵,实际上是一套清晰的战略思考与执行框架。在当前复杂多变、不确定性高的商业环境下,这篇文章为管理者,尤其是企业决策者,提供了一个抵御短期干扰、进行系统性思考的实操工具。作者 | 揣姝茵,使命咨询创始人;
前麦肯锡全球组织发展与领导力资深专家
来源 | 使命咨询
CEO 自己要想清楚,说明白,做到位。
想明白,就是要不断训练自己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维视角。想不清楚,就无法 " 说明白 ",用简单朴素务实的语言,把你的思考传递给组织和团队,更谈不上 " 做到位 "。
第一部分:宏观
向外看趋势、向远看周期、向全球看格局,锚定战略坐标系。
宏观上向外看,从世界政治格局、经济趋势、社会发展、技术迭代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洞察;向远看,从未来 10 年的大趋势中寻找不确定中的确定性,倒推组织自身 " 碗里、锅里和田里 " 的业务布局;向全球看,找到全球产业链条重构的机会和缝隙,探索属于自己的无人之路。
CEO 的宏观视角需突破 " 当下即永恒 " 的局限,既要在 " 风起青萍之末 " 捕捉信号,又要在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中锚定方位,核心聚焦外部环境洞察、长期趋势预判、全球格局适配三大维度:
一、 向外看:穿透政治经济社会技术(PEST)的复合信号,形成独特洞察
宏观 " 向外看 " 不是简单罗列事件,而是要解构四大变量(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互动逻辑,提炼对企业战略有直接影响的 " 底层变量 " 与 " 显性信号 ":
1. 政治与政策的 " 底层治理逻辑 ":
识别 " 不变量 " 与 " 变量 ":关注超越短期政经波动的长期治理导向(如全球范围内环保、安全、公平的权重提升),同时跟踪具体政策风向(如产业补贴、外资准入、数据跨境规则的调整),判断政策对行业准入、成本结构、竞争边界的直接影响。
解析 " 政策 - 市场 " 传导链:不局限于政策文本,更需分析政策落地的执行路径(如地方政府配套措施、监管部门的执法尺度),预判市场主体的行为反应。
捕捉 " 地缘政治溢出效应 ":跟踪大国博弈、区域冲突对全球市场的分割影响,评估其对原材料成本、汇率稳定性、海外市场准入的实际冲击。
2. 经济与金融的 " 趋势性力量 ":
锚定 " 增长动力切换 ":从宏观数据中剥离短期波动(如疫情后复苏、通胀周期),识别经济的长期增长引擎(如中国的 " 新基建 + 消费升级 "、全球范围内的 AI 与生物医药技术投资),判断企业所在赛道是否处于 " 顺势而为 " 的赛道(如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数字经济渗透率提升)。
警惕 " 系统性风险暗礁 ":关注债务周期(如政府、企业、部门杠杆率)、资产泡沫(如股市、楼市估值水平)、流动性拐点(如美联储加息周期对全球资本流动的影响),提前为企业储备 " 抗周期韧性 "(如控制负债率、优化现金流、布局避险资产)。
解读 " 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变迁 ":从居民消费数据(如恩格尔系数、服务消费占比)和企业投资方向(如制造业投资向高端化、智能化倾斜)中,捕捉需求端和供给端的长期变化(如 Z 世代 " 悦己消费 " 崛起推动国潮品牌增长、企业 ESG 投资占比持续提升)。
3. 社会与技术的 " 颠覆性影响 ":
社会价值观的 " 代际跃迁 ":跟踪人口结构(如老龄化、少子化)、教育水平(如高学历人群占比)、文化认同(如本土化意识增强)的变化,判断社会对产品 / 服务的底层需求迁移(如老龄化催生 " 银发经济 " 中的适老化改造、单身经济推动 " 小规格商品 + 便捷服务 " 需求)。
技术迭代的 " 指数级渗透 ":区分 " 维持性技术 "(如渐进式改进的生产工艺)与 " 破坏性技术 "(如 AI 大模型、量子计算、基因编辑),评估技术对行业 " 生产函数 " 的重构(如 AI 对知识密集型岗位的替代、合成生物学对化工行业的降本增效),警惕 " 技术奇点 " 带来的颠覆风险(如自动驾驶对汽车产业的彻底重构)。
技术 - 社会 " 融合痛点 ":关注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冲突(如 AI 隐私保护、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判断企业技术路线是否可能触发社会抵触(如人脸识别滥用引发的公众担忧),提前构建 " 负责任的创新 " 机制(如伦理审查委员会、技术透明度披露)。
二、向远看:从未来十年大趋势中锚定 " 确定性锚点 ",倒推组织战略布局
宏观 " 向远看 " 需穿透短期噪音,在不确定性中找到 " 不变的长期趋势 ",并以终为始倒推组织的能力建设与业务规划:
1. 提炼 " 长期确定性趋势 " 作为战略支点:
人口结构的 " 代际必然 ":基于联合国人口预测、各国生育率数据,锁定未来 10-20 年的人口拐点(如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30%、印度成为第一人口大国),预判由此衍生的确定性需求(如养老服务、劳动力替代技术、多元文化产品)。
可持续发展的 " 硬约束 ":以全球碳中和目标(多数国家承诺 2050-2060 年净零排放)为锚,判断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的不可逆转型(如化石能源占比下降、可再生能源投资激增、循环经济成为标配),将 " 低碳能力 " 纳入组织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的 " 全场景渗透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数据已成为核心生产要素,预判 " 万物互联 +AI 决策 " 对各行业的重构(如制造业的数字孪生、零售业的 C2M 反向定制, 算力 - 算法 - 数据对于医药行业早期研发的效率提升),推动组织从 " 信息化 " 向 " 智能化 " 进化。
2. 以 " 确定性 " 倒推 " 不确定性应对策略 ":
业务布局的 " 哑铃型策略 ":在锁定长期确定性赛道(如新能源、AI 医疗)的同时,保留部分资源探索 " 高不确定性高回报 " 领域(如量子计算应用、脑机接口),避免因过度聚焦而错失颠覆性机会。
组织能力的 " 代际储备 ":根据未来趋势倒推能力缺口(如碳中和需要碳核算、碳交易能力,AI 时代需要算法工程师、数据治理能力),通过内部培养(如校企合作、轮岗计划)与外部并购(如收购初创技术公司)提前布局。
风险管理的 " 情景规划 ":针对长期趋势中的潜在分支(如碳中和路径可能出现的技术路线分歧、数字化可能引发的社会接受度差异),制定多套应对预案,提升组织韧性。
3. 构建 " 面向未来的战略校准机制 ":
设立 " 长期趋势观测站 ":组建跨部门团队(含行业专家、技术顾问、社会学者),定期跟踪 PEST 变量的边际变化,输出《未来 5-10 年趋势白皮书》,避免战略层因 " 日常运营 " 脱离长期方向。
建立 " 战略弹性测试 ":每年选取 1-2 个核心假设(如 " 新能源成本将持续下降 ""AI 监管将趋严 ")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假设失效对业务的影响,及时调整战略优先级(如若新能源补贴退坡超预期,加速推进技术降本)。
推动 " 组织共识对齐 ":通过战略解码会、全员培训等方式,将长期趋势转化为组织上下可理解的行动指南,避免战略落地中的 " 认知断层 "。
三、向全球看:解码全球秩序重构,适配多极世界的竞争与合作逻辑
宏观 " 向全球看 " 需超越 " 出口思维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塑中,定位企业的 " 跨国角色 " 与 " 风险边界 ":
1. 解析全球秩序的 " 结构性重构 ":
区域经济板块化:跟踪 RCEP、CPTPP、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多边机制,判断区域贸易规则的分化(如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域差异),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如在 RCEP 区域内构建 " 区域闭环供应链 " 以降低成本)。
全球价值链 " 近岸化 " 与 " 友岸化 ":受地缘政治与成本驱动,跨国企业加速将产能迁回本土或邻近地区(如美国制造业回流、欧洲企业向中东欧转移),评估自身供应链的 " 地理韧性 "(如是否过度依赖单一区域、关键零部件是否有替代来源)。
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关注美元霸权松动迹象(如人民币国际化、数字货币试点),评估汇率波动、跨境支付成本对企业海外营收的影响,推动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如远期合约、本币结算)。
2. 捕捉区域市场的 " 差异化机会 ":
发达市场的 " 技术引领与饱和竞争 ":在欧美日等成熟市场,关注技术创新的 " 溢出效应 "(如硅谷 AI 技术、德国工业 4.0 经验),同时警惕 " 高标准壁垒 "(如欧盟 GDPR、美国 FDA 认证),以 " 技术合作 + 合规先行 " 突破市场准入。
新兴市场的 " 增量红利与制度风险 ":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抓住人口红利、城镇化进程中的消费升级机会(如印度中产阶级对家电的需求、东南亚电商渗透率提升),同时建立 " 制度风险对冲机制 "(如与本地企业合资、购买政治风险保险)。
" 全球南方 " 的 " 集体觉醒 ":关注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升(如金砖国家扩员、南南合作深化),判断其对跨国企业的期待变化(如要求技术转移、参与本地产业链建设),调整 " 合作共赢 " 策略(如联合研发、技能培训)。
3. 平衡全球竞争的 " 风险与收益 ":
地缘政治风险的 " 压力测试 ":评估企业在冲突敏感区域(如俄乌边境、中东)的业务暴露度,制定 " 应急退出预案 "(如资产剥离、人员撤离),避免因地缘冲突导致重大损失。
合规成本的 " 全球化定价 ":从数据跨境流动(如 GDPR、CCPA)、反腐败(如 FCPA、UKBA)、环境标准(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CBAM)等维度,量化全球合规成本,优化全球运营架构(如在低合规成本地区设立共享服务中心)。
文化与人才的 " 跨文化适配 ":在跨国团队中,识别文化冲突点(如决策风格、沟通习惯),通过 " 文化敏感性培训 "" 本地化人才晋升 " 构建包容性组织,避免因文化摩擦削弱全球竞争力(如中西方团队在创新容错上的认知差异)。
总结:宏观视角的 " 三维看世界 ",本质是让 CEO 建立 "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 的战略思维——向外看懂环境信号的 " 密码 ",向远看明长期趋势的 " 锚点 ",向全球看清格局重构的 " 棋盘 "。三者交织,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为企业锚定 " 顺势而为、穿越周期、全球布局 " 的战略航线。
第二部分:中观(行业维度)
穿透产业逻辑,锚定竞争坐标
CEO 的中观视角需聚焦行业本质,既要看清 " 蛋糕有多大 ",更要判断 " 如何分到蛋糕 ",核心关注结构、竞争、痛点三大关键:
1. 行业结构:解构底层运行逻辑:
把握行业 " 底层代码 ":明确行业的核心驱动要素(如科技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消费行业的品牌溢价率、制造业的供应链成本占比),识别哪些变量在决定行业增长天花板(如政策监管松紧、技术突破节奏)。
定位产业链话语权:分析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上游资源 / 中游制造 / 下游渠道),判断上下游议价能力(如芯片行业的设备商对代工厂的卡脖子风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电池厂对车企的成本挤压, 新消费赛道的 IP 话语权和品牌溢价),警惕 " 利润陷阱 " 环节(如低毛利的中间加工环节)。
跟踪周期波动规律:识别行业的周期性特征(如半导体的 3-5 年硅周期、房地产的政策调控周期),预判当前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上行扩张期 / 下行出清期),提前布局防御性策略(如周期上行期加大资本开支,下行期收缩非核心业务)。
2. 竞争格局:动态捕捉博弈势能:
头部企业的战略动向:分析 TOP3-5 企业的布局逻辑(如互联网巨头的 " 全真互联网 " 转型、消费品龙头的 " 高端化 + 下沉 " 双线策略),判断其资源投入方向(技术、渠道、生态)是否会重构行业规则。
新进入者的威胁阈值:关注跨界竞争者(如科技公司入局医疗、消费品牌切入新能源)的资源禀赋(资金、技术、用户基数)与行业壁垒的碰撞(如医药行业的研发准入门槛、金融行业的牌照壁垒),评估其是否可能打破原有竞争均衡。
替代品的隐性冲击:跳出直接竞品视角,寻找技术或需求迁移带来的替代风险(如短视频对长视频的用户时长争夺、植物基蛋白对传统肉类的消费替代),提前储备应对方案(如传统企业向 " 线上 + 体验 " 转型)。
3. 行业痛点:挖掘价值创造缺口:
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用户调研、投诉数据、行为分析,识别行业普遍存在的 " 体验洼地 "(如医疗行业的问诊等待时间长、物流行业的末端配送损耗高),这些痛点往往是创新业务的突破口。
产业链低效环节:用 " 成本 - 效率 " 视角扫描全链条,找到冗余节点(如农产品流通中的多级分销导致损耗率超 20%、工业领域的信息孤岛导致协同效率低下),思考是否可通过技术(数字化)或模式(平台化)重构。
政策与技术的交叉机遇:关注政策鼓励方向(如 " 双碳 " 下的新能源、老龄化下的银发经济)与技术突破(如 AI 大模型、合成生物学)的交集,判断是否存在 " 政策 + 技术 " 双轮驱动的新赛道(如碳捕捉、智慧养老)。
第三部分:微观(组织维度)
强健自身机体,激活内生动力
CEO 的微观视角需 " 向内看 ",既要诊断组织的 " 健康度 ",更要推动 " 进化力 ",核心关注能力、效率、人才三大支柱:
1. 核心能力的韧性与延展性:
护城河是否 " 可沉淀 ":评估现有优势(技术专利、品牌认知、供应链控制)是依赖短期资源(如政策红利、流量红利)还是长期积累(如研发投入形成的技术壁垒、用户习惯培养的品牌忠诚度),警惕 " 虚假护城河 "(如单纯依赖低价竞争)。
能力是否 " 可迁移 ":判断核心能力能否支撑新业务拓展(如互联网公司的算法能力能否迁移到 AI 大模型、消费品牌的用户运营能力能否复制到海外市场),避免 " 能力固化 " 导致的创新乏力。
关键能力的 " 代际差 ":对比竞争对手,识别自身能力的领先性(如智能制造的自动化率、数据中台的实时分析能力)或差距(如供应链的柔性响应速度、研发的转化效率),针对性补短板或强化长板。
2. 组织系统的协同效率:
流程是否 " 反脆弱 ":检查跨部门协作流程(如产品研发 - 市场 - 销售的全链路)是否存在冗余节点(如重复审批、信息断层),用数字化工具(如 OA、项目管理平台)打通数据孤岛,降低 " 组织内耗 "。
资源分配是否 " 战略聚焦 ":评估资源(资金、人力、时间)是否向核心战略倾斜(如新兴业务投入占比、关键项目资源保障),避免 " 撒胡椒面 " 式的分散投资导致战略模糊。
决策机制是否 " 敏捷 ":观察高层决策是否过度依赖个人经验(如 " 老板拍板 " 导致错失市场窗口),或陷入 " 集体决策低效 ",推动建立分级授权(如一线团队的快速试错权限)与数据驱动的决策体系(如用用户数据验证新产品可行性)。
3. 人才与文化的适配性:
关键岗位的 " 能力缺口 ":识别战略落地所需的核心人才(如 AI 时代需要的算法科学家、全球化需要的本地化运营专家),评估现有人才储备是否匹配(内部培养速度、外部招聘难度),避免 " 战略空转 " 因人才不足而受阻。
文化是否 " 驱动执行 ":判断企业文化是 " 口号式 " 还是 " 行为化 "(如 " 创新 " 是否体现为允许失败的试错机制、" 客户第一 " 是否落实到员工考核指标),警惕文化与实际行为的割裂(如倡导创新却惩罚失败)。
团队的 " 战斗意愿 ":通过员工满意度调研、核心骨干留存率、跨部门协作意愿等指标,评估组织是否保持 " 进攻状态 "(如创业期的拼劲)或陷入 " 躺平 "(如大公司的官僚主义),通过激励机制(如股权、晋升通道)与价值观强化激活组织活力。
结语:
" 看十年、谋三年、干一年 ",三维视角协同,构筑战略落地闭环。
宏观视角让 CEO 穿透复杂环境,锚定战略坐标——通过向外看(PEST 复合信号)、向远看(十年趋势确定性)、向全球看(格局重构逻辑),在政治经济变量、技术社会颠覆、全球秩序变动中,提炼企业生存发展的底层逻辑,锁定长期赛道方向,规避系统性风险,为战略定调 " 看什么、往哪走 "。
中观视角让 CEO 站在行业肩膀,找竞争机会——通过解构行业结构、捕捉竞争势能、挖掘价值缺口,在产业链话语权、头部企业动向、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中,找准企业的差异化定位与增长突破口,为战略布局 " 怎么打、在哪赢 "。
微观视角让 CEO 扎进组织肌理,强能力激活力——通过诊断核心能力韧性、优化系统协同效率、激活人才文化动能,在护城河构建、资源聚焦、组织活力释放中,确保战略落地 " 打得动、落得实 "。
三者结合,形成" 看(宏观定方向)- 谋(中观布棋局)- 干(微观抓执行)"的战略落地闭环。
宏观视角解决 " 为什么做、做什么 ",中观视角解决 " 在哪做、如何竞争 ",微观视角解决 " 谁来做、怎么做 ";最终支撑企业实现" 看十年(宏观趋势)谋三年(中观布局)干一年(微观执行)"的长期发展韧性,既不被短期波动带偏,又能在不确定中抓住确定性增长。
—— · END · ——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新用户思维:从销售商品到经营顾客|企业内训重磅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