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3小时前
真人秀结束一年,李行亮们还在被网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节目终会落幕,但网络暴力一旦发生,对于具体的人的侵蚀却难以平息。这不仅关乎媒介责任,更考验着每位围观者的善意与理性,在评判他人生活之前,是否可以先缓一缓,退一步?毕竟荧幕中悲欢映照的,是我们共同身处的人间。

作者  | hh
编辑 |  陆一鸣
题图 | 《再见爱人第四季》

最新一季的情感综艺《再见爱人》又播出了,当观众继续跃跃欲试准备对新一季的嘉宾进行 " 病理性诊断 " 时,上一季热播后所产生的余波却并没有结束。

10 月 13 日,《再见爱人 4》的嘉宾、歌手李行亮在微博发布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自曝在今年的十一假期有网暴群体捏造了他去某地参加演唱会的行程,并以此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他坦言,节目播出后,始料未及的网络讨论逐渐演变成人身攻击,这种线上的暴力,随之也转到线下,因为不断被举报,他丢了大部分的工作。

作为 2024 年最引人注目的一对夫妻,李行亮、麦琳直到如今还在遭受网暴。(图 /@李行亮)

2024 年,这档综艺节目几乎包揽了年底的几百个微博热搜,与此同时,对李行亮妻子麦琳的讨伐声,也逐渐超越了正常讨论的限度,变成人身攻击。

真人秀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镜头,但它提供的真实并不纯粹,在以收视率、话题、流量为目标的情况下,真人秀必然会走向对矛盾和冲突的放大。

在十几个镜头的随时跟拍下,亲密关系这样的私人领域被掰开揉碎供人们观看和评论,节目里嘉宾夫妻相处的细节,包括一言一行,都被无限放大。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能经得起这样事无巨细的观察、剖析、审视吗?对于纯素人的麦琳来说,对镜头毫无经验的袒露,是尤其危险的。

流量是闻风而动的,对婚姻问题的讨论在社交媒体的发酵中很容易就演变成具体的人身攻击,当这种变形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应该反思的不只是乌合之众。

谁的生活,
经得起十几个机位的审视?  

回望 2021 年,《再见爱人》的出现,其实给国产综艺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吸引力。在八卦和猎奇之外,这档节目对亲密关系的探索足够丰富,一时间让爱看综艺的和不爱看综艺的都很上头,而导演刘乐作为前资深记者,对人性幽微之处和关系复杂度的在乎,也是这档节目最亮眼的特点之一。

作为一档 " 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 ",《再见爱人》的制作逻辑,是把几对关系出现问题的夫妻,放在不同空间和任务中,经过 18 天的 " 旅行 ",暴露出关系中的问题并寻找沟通的可能。旅行的特殊性,正是让人超脱出原本的生活轨迹,跳脱原本的困境去看待问题,有更多的心力去面对彼此。

对亲密关系的剖析,永无止境。(图 /《将爱放逐》)

实际上,这很像在现代心理工作坊中的团体治疗,一群人在有相关资质的导师的带领下,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有主题的讨论或者自由的互动。但这一切的前提,是 " 安全的环境 "。

这个安全环境不仅包含一个专业的治疗师的引导,还需要成员之间对彼此的分享保密。因为走入亲密关系的核心地带,一定会有很多不堪、脆弱、欲望 …… 这些袒露需要被接住、被包容和支持,在此基础上才是分析和治疗的部分。

但是在真人秀上,这样的情感实验,本身的宿命就是要被围

观的。

人的情感能放在屏幕上理性分析吗?(图 /《楚门的世界》)

矛盾的是,对观众来说,真诚和袒露是节目好看的关键,挖掘越深越蕴藏魅力,但袒露也意味着未知的风险。李行亮曾经在采访中提到," 隐私被暴露出来,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 ",当一个人越是带着坦诚来暴露内心的秘密、困惑和矛盾,就越会暴露弱点。

在节目录制中,这种袒露就是对人的考验,节目性质又导致了受邀的嘉宾基本是婚姻出现问题的夫妻,他们本身可能已经有很多精神压力,脆弱点一触即发,更别说之后还要遭遇被观看、点评的考验。

节目播出后,嘉宾的种种反应,比如微表情、动作、话语都被人们进行逐帧分析,并在社交媒体上被裁剪,进行病毒式传播。在《再见爱人 4》中,李行亮和麦琳几乎在一开始就成为这部综艺的主角,在节目中段,当团队经费有限,所有人都在精打细算着接下来的开销时,麦琳问起李行亮:" 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 这样的一句话,引爆社交网络,被解读出各种意味。

短视频时代和图文阅读时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类似的现象级综艺素材,往往会以短平快的方式被二次创作,让情况走向失控。人们对嘉宾的反应有着自己的解读,有的人代入自己,有的人想到自己令人窒息的家人,想到身边有毒的关系。逐帧分析往往会带来过度解读,比如观众很可能从嘉宾脸上一个看起来不屑或者冷漠的表情中,就自行脑补了故事的全貌。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图 /《婚姻生活》)

而自媒体会倾向于剪裁那些更尖锐的、更有话题度的素材,来论证自己对人物的观点,甚至隔空进行诊断,比如 NPD 人格、人格操控、道德绑架等。如果说一开始人们还在讨论麦琳作为 " 东亚典型妈妈 " 的困境,到后来,这种讨论则更多上升到了人格攻击的层面,嘉宾本人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开始出现铺天盖地的恶评。

情感综艺的另一大看点是观察室嘉宾点评环节。作为观众的 " 嘴替 ",观察室嘉宾有的提供共情、有的擅长逻辑推理、有的提供专业心理学的分析,这些点评,就像 " 意见领袖 ",起到引导观众思考的作用,但这种引导,有时候也会引向对个体的批判。

观察团就像节目内置的 " 意见领袖 "。(图 /《再见爱人 4》)

节目中,麦琳几度崩溃的场面,黄执中都有犀利点评,认为麦琳是 " 营造委屈感 ",并进一步指出麦琳是要 " 训练对方对自己的每个反应都战战兢兢 "。而在著名的 " 熏鸡事变 "(在本就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路过服务站看见熏鸡时,麦琳提议花 140 元买两盒作为大家第二天的餐食,最后还忘记把熏鸡放进冰箱,差点儿让经费打水漂)之后,他延续了那个判断,继续升级 " 委屈怪 " 和 " 控制论 " 学说。

而在更早的《再见爱人 2》里,当丈夫宋宁峰在玩飞盘不亦乐乎,张婉婷表现出不满的时候,黄执中得出的结论几乎与后来对麦琳的评价一样," 你可以不经由我得到快乐,我感觉我的权力在流失。她其实就是一步步削断所有那些会给你快乐的网络 "。

这种评价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归根结底仍旧是一种基于主观经验的猜测,可黄执中的笃定,加上他作为观察室嘉宾的专业身份加持,容易把观众引导到对麦琳的人格道德评判——麦琳的行为不是无意识的,而是一种 " 主观上的恶意 "。很显然,更激烈的带着强烈判断的观点,总更容易吸引人。

第二季嘉宾张婉婷在微博喊话让黄执中也去参加情感综艺。(图 / 微博 @姑娘不是个姑娘)

审判别人,尤其是精准地在八卦中审判他人会带来快感,这是人的天性,于是铺天盖地的网暴开始蔓延开来。

其实在第二季结束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主动去看这档节目,当嘉宾张婉婷的歇斯底里被曝光在所有人面前,我也加入了对张婉婷的人格分析并且乐此不疲,但是,当越来越多的评论开始涌入张婉婷的社交媒体,并走向了人身攻击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只是一档节目而已。

节目另一端是真实的人,在承受真实的伤害。尤其当亲密关系如此私人的领域被公开审视,而这些夫妻都面临婚姻关系的问题,本身精神压力已经很大。

婚姻出了问题,关系本来就剑拔弩张。(图 /《将爱放逐》)

在第四季节目完结后,当事人麦琳终于可以等到保密协议时间过后,发出自己的心声。她感谢的这个节目,那些伤害却如此具体。

"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在人群里可能没有人会留意到我。突然有一天,我打开社交媒体,发现大家都在讨论我。那一刻,其实我手足无措、顿感天塌 …… 我好像没有了所有的力气,没有了任何想干的事情。"

麦琳发文讲述节目播出后自己的遭遇。(图 / 社交媒体截图)

直到节目结束,这场网暴也没有停止,包裹着恨意的舆论已经刹不住车,而当大家发现这对夫妻不仅没有离婚,反而李行亮还站在麦琳这边时,李行亮竟然也成了被网暴的对象,甚至因此屡遭 " 开盒 " 骚扰,甚至因为被举报屡屡失去演出机会。

侮辱和伤害
可以用流量等价衡量吗?

2025 年 1 月初,《再见爱人 4》最后一集上线,在被骂了一两个月之后,麦琳的形象因为 " 弃养 " 的事实,在社交媒体上完成了一次 " 反转 ",人们好像后知后觉般意识到,真人秀本质上还是一场 " 秀 "。

这并不是说节目不真实,而是人们如何看待真实。真人秀一般没有剧本,而是从对嘉宾几乎 24 小时不间断的拍摄中获得素材——剧组用无处不在的摄像机,记录他们每一天的生活,看这些夫妻和嘉宾之间如何互动。

没有剧本的真人秀,也有故事线。(图 /《心脏配对》)

接下来它通过剪辑,形成关于每个人物的特定故事线。而无论是初期选人,到规则设置、情境等环节再到剪辑对素材的选择,是一整个团队精密合作再创作的结果。

相较其他嘉宾,麦琳是参与嘉宾中素人中的素人,她在节目中表现出的慌乱、尴尬、时而贪心、缺乏安全感等等状况,恰恰是一个普通人在一段焦虑关系中很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况且一个素人也许并不具备足够训练有素的经验和才智来平衡对功利的追求与陷入舆论的风险。她的懵懂所表现出的真实缺陷,一定会被抓取,最后作为叙事的一环。

一个厉害的团队懂得洞悉人性,平滑的叙事不会引人注目,而狗血、冲突的情境反而能引发最大程度的关注和传播。

狗血、冲突的情境反而能引发最大程度的关注和传播。(图 /《消失的爱人》)

近六七年来,国内情感观察综艺开始逐渐流行,从恋爱暧昧到情侣、夫妻相处、离婚的挣扎,再到中年女性重振旗鼓,人和人之间的每一种情感关系,以及在不同场景下衍生的话题,都成了被挖掘的对象。

但随着竞争的激烈,为了争取到更多注意力,换取更大的效益,节目在往人性更深处挖掘的同时,也会更集中于满足观众的情绪。

某种程度上,嘉宾越是气人,节目的收视率就越好。著名的 " 熏鸡事变 ",不仅推高了节目的播放量,甚至意外助推了同款熏鸡的销量。

熏鸡事变。(图 /@九派新闻)

平心而论,《再见爱人》是当下探讨婚姻关系里质量最好的综艺之一了,我们不去揣测节目制作方的主观用意,就像我们并不知道嘉宾婚姻冰山下的真实生活。

但是初衷再好的节目、再善良的创作者,都难以脱离平台、资方独立存在。况且当下的网络舆论环境,已经和纸媒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当流量和收入成了它背后的最终掌舵者,结果会走向何方?

实际上,放眼全世界,真人秀带来的伦理争议一直屡见不鲜,尤其在节目播出后的风险更是难以评估。

2020 年,在全球都备受欢迎的日本恋爱综艺《双层公寓》里,以性格率性直接为人所知的 22 岁女摔角手木村花就因为在剧中怒斥另一位嘉宾而遭到长期网暴,最终选择自杀。

木村花因不堪网暴自杀。(图 /NHK 视频截图)

在过往,美国综艺节目《钻石求千金》以及英国的《爱情岛》都曾发生过主创人员不堪舆论暴力而自杀的事件。为此,许多节目方在节目合约中一般会让嘉宾签署风险同意告知书,并且在节目初期对参与者进行心理评估,以衡量嘉宾是否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既然参与者是自愿以自己的隐私来换取报酬和曝光度,那么他们就应该承受人们对他们的一切评论,甚至是人身攻击,也有人说," 黑红也是红,骂她是给她流量 "。

但人们受到的大量伤害和侮辱,是可以和流量等价交换的吗?况且,放在今天的社交媒体语境中,这种过度关注带来的伤害可能是无止境的,已经远远超乎了人们能预估和承受的范围。

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看节目的时候、在网上发表评论的时候,还能保持在一个安全的距离,但是如果有一天,当你成为被观看的主角,你的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会被解读出几千字的文本,而你的解释只会越抹越黑的时候,你又会作何感受呢?

(图 /《再见爱人第 4 季》)

换句话说,越是精彩的真人秀节目越能体现情感和人性的复杂,但出圈的同时,它的伦理困境也更加难以忽视。当私人情感成为公共谈资,镜头下的 " 真实 " 就像一束光被镜面折射,走向与最初迥异的道路。十几集的节目真的足够让我们掌握关于他人生活的真相吗?

就像李行亮在微博里所写道的,虽然 18 天的行程确实暴露了夫妻的冲突和矛盾,但现实生活中,他们 " 不只是有争吵 ",节目里没呈现的,还有 17 年中他们一起经历的生老病死,一起从北漂到慢慢立足,这对夫妻到最后还坚定选择在一起,一定有它不被看到的复杂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李行亮 举报 歌手 导演 综艺节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