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昨天
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导读   

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真正的管理,不是控制人,而是唤醒人,让人愿意彼此成全、共赴目标。善意绝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管理的底层逻辑——它让团队在困难中仍能保持温度,让组织在长期中更具生命力。

作者 | 韩勇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德鲁克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

换句话说,管理不是让机器更快运转的学问,而是让人和人之间的协作变得更有意义的艺术。

在如今的商业语境里,善意这两个字常常显得不合时宜。我们谈 KPI、ROI、组织效率,谈战略执行,谁还会提善意呢?

可是,当你经历多了,你就会发现,没有善意,所有制度、激励、文化建设,最后都会变形。

管理不是控制,而是唤醒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但重点绝非控制人,更不是通过以罚代管来驱使员工。他在《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中提出管理的三大核心任务,其中之一是让工作富有效率,使员工有所成就,即通过优化事情的逻辑,从而来激发人的价值,让人的活力释放出来。

一个人只有在感受到善意时,才会释放出最有创造力的能量。

我在一家制造企业做咨询的时候,有个省区销售负责人觉得下面的销售经理主动性太差,问我怎么激发销售经理的能动性?

我就问他,你平时多长时间和他们做一对一沟通?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他们孩子在哪上学吗?你知道他们最在意什么吗?"

他愣了,说没想过。

你看,这就是问题,人是需要被看见的,你只有看见,才有可能唤醒。

真正的经营,是在困难时仍能保持温度

当然,这种善意管理显得有些理想主义。

我也曾经犹豫过。

尤其在公司现金流紧张、压力重的时候,善意似乎很奢侈。

但我还是坚持认为,真正的经营,是能够在艰难中还保留一点温度。一个有温度的管理者,反而更有力量。因为他能让人心生信任,信任能让人愿意多走一步,这一步,就是组织的竞争力。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疫情期间,他的一个 CEO 看着形势不太对,就建议所有的员工,也包括高管,年终奖都不发了,管理层带头减薪 30%,起初张磊作为股东还挺感动的,但紧接着就感觉不对,如果这样做,就失去了诚信。张磊认为,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坚持诚信,要对员工保持善意。这样,反而危机以后,你的员工对你更有信心。

所以,管理者的第一责任,不是让人听话,而是让人相信。

相信什么?相信这份工作有意义,相信团队值得信任,相信自己的努力被看见。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是善意。

团队的气场,是管理者内心的投射

一个团队的气场,其实就是管理者内心的投射。你是焦虑的,团队就紧张;你是信任的,团队就有力量。那些做得久、做得稳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懂得 " 善意 "。

比如海底捞、胖东来、甚至宝洁。他们都在强调 " 以人为本 ",他们真正做的是,建立一种让善意循环的机制。

比如宝洁推行的信任与责任共生文化。你信任员工,他自然承担更多责任;你怀疑他,他就开始防御。信任和防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力系统。

管理不是一个 " 控制 " 的过程,而是一个 " 唤醒 " 的过程。唤醒人内心的责任感、尊严感和善意。

当一个团队能在彼此善意的场域中共事,效率、创新、业绩,都会自然生长。

善意的三个层次

怎么定义善意?善意其实有几个层次。

最表层的善意,是不做恶。不坑人,不使坏,不落井下石。这是底线,但很多组织和个人连这条底线都守不住。同事之间互相拆台,部门之间推卸责任,明明能帮忙的事偏不帮。在这种环境里,别说善意了,能保持基本的职业素养就不错了。

第二层的善意,是愿意看到问题主动去解决,同事有困难主动帮一把,多做一点事情不抱怨。这种善意已经很难得了,需要人们对这个组织有认同感,觉得这就是我的事。

还有更高一层的善意,你愿意站在更大的视角去思考,什么对组织是真正好的?什么对客户是真正有价值的?这种善意会驱动创新,会挑战现状。

我们做管理的,应该思考的是,怎么让组织里有更多第二层、第三层的善意?

激励善意,不是奖惩设计,而是环境营造

那具体怎么做呢?是要设计一套机制,来激励善意吗?

这就是个很微妙的问题了。有些企业搞什么 " 最佳协作奖 ",一开始是好的,长期看往往会走形。

我举个例子。有家公司规定员工之间互相协作可以加分,年底算绩效。结果半年后发现,为了绩效,大家开始 " 表演式协同 ",本来挺自然的善意,变成了一场游戏。

这就是制度设计的悖论,因为善意本质上是内在驱动的,一旦变成外在激励,动作就可能会变形。

所以,管理者要做的,不是直接激励善意,而是创造一个 " 能够支持善意 " 的环境。

这个环境需要什么?首先是安全感。人只有在感知安全的时候,才愿意表现善意。如果一个组织里充满了互相提防,充满了做多错多,那谁还敢于主动自发做事?所以管理者要能容错,要保护那些真心做事而犯错的人。

其次是公平感。如果一个人长期善意,但总是被忽视,被占便宜,他的善意迟早会消失。管理者要看见,要认可,要让善意的人不吃亏。

第三是意义感。人需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是被需要的。只知道埋头干活,但不知道为什么干的,很难产生真正的善意。所以管理者要跟员工沟通愿景,要让大家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激发善意,是一种信仰

坦白说,如果你要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激发善意可能不是最优选的。高压管理、精密考核,短期内的效率可能更高。

但如果你关注组织的持续性和长期价值,激发善意几乎是唯一的道路。

现在员工大多是知识工作者,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你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用铁的纪律把人管得服服帖帖。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个缺乏善意的组织,会持续流失优秀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商业竞争,越来越不是拼资源、拼规模,而是拼创新、拼响应速度。而创新和响应速度,本质上都来自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提出一套明确的方法论。说实话,我也给出不出,因为激发善意,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一个可以标准化的流程,它更多的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实践。

但我想,有几点是可以共通的:

尊重人,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当工具。

信任人,给予空间,给予机会。

看见人,认可他们,理解他们的境遇。

影响人,用自己的善意,激发别人的善意。

激发善意,说到底,是对人性的一种信仰。你相信人性本善,你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向上向善的力量,你才能把这种力量释放出来。

  —— · END · ——  

   作者|韩勇  

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20 年 TOP100 企业高管,专注战略运营与营销管理,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张磊 年终奖 艺术 kpi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