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管理学 15小时前
普通人如何才能从底层杀出来?刘邦的路子,绝对值得我们学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普通人如何才能从底层杀出来?刘邦的路子,绝对值得我们学习。

把刘邦的成功看作偶然,那你就错了!别看起不刘邦,刘邦身上的必然,你能说出来几条?

公元前 206 年,刘邦率领大军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则向刘邦投降,迎接刘邦进城,秦朝正式灭亡。

刘邦,一个小小的亭长,在短短时间内率领军队灭亡了强大的秦国,可以说亲手埋葬了秦王朝。

公元前 202 年,刘邦灭掉项羽,扫清最大障碍,最终一统天下,登基称帝。

从亭长到沛公,从沛公到汉王,从汉王到汉皇,刘邦可以说一路逆袭!

这个曾经被父亲刘太公责备 " 不如二哥会置办家业 " 的中年油腻男人,最终开创了 400 年的大汉基业。

这就是汉高祖刘邦的逆袭经历。

哪怕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逆袭之路中吸取到有益的智慧和启示。

一个人到底如何才能从底层杀出来?刘邦这 4 点绝对值得我们学习:

一,知人善任,借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出身底层,最可贵的不是那些说出来都显得丢人的底层背景,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

刘邦出身底层,要文化没文化,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上不了战场,也无法独自完成大事。

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水平,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所以能够广纳贤才,听取他人的建议。

正如刘邦自己在统一天下之后总结:"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他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水平不行,那怎么办?只能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就是刘邦的智慧。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萧何曾经是沛县的小吏,韩信更是受过胯下之辱、被普通人都唾弃的底层草根。

但是,刘邦却不在乎出身,唯才是举,把这些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将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借助这些人的能力成就自己,这就是 " 借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 "。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强者,绝对不是无所不能的(也没有这样的人),真正的强者,懂得让能人为己所用。

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陷入 " 全能幻觉 ",觉得自己天赋异禀、能力出众,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但往往收获很小,成效甚微。

而刘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绝对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建立在对他人能力的运用上。

在职场上,你要善于发现下属的能力特长、同事的优点;在创业时,要懂得如何为自己找到互补的合伙人。

这才是刘邦告诉我们的处世智慧:让别人为己所用,人贵有自知之明。

二,把握时机,在乱局中寻找突破口

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纷纷响应,各路豪强并起。

刘邦在山沟里带着一伙人游荡,听说外面的消息后,他没有盲目追随任何人,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他以沛县为根据地,把自己的人脉、圈子和资源整合在一起,然后带领团队不断扩大影响力。

接着,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听从张良的建议,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当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时,刘邦已经避实就虚,顺利拿下咸阳。

可以说,刘邦对时局的把握非常精准,这也是他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面对秦宫的珠宝美女,刘邦也曾心动,但在樊哙、张良的劝阻下,他明白,即使得到了这些宝物,想做一个富家翁也不是容易的事。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一路向上,爬到高处,无人可以左右他,才能真正拥有这些产业。

于是,他封存府库、约法三章,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关中民众的拥护,也为日后稳固三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刘邦这种克制短期欲望、着眼长远、把控大局的眼光,让他从众多诸侯、义军中脱颖而出。

对于强者来说,机遇就像河流,强者能筑坝引水,弱者只能徒手捞水。

在如今这个多变的局势中,我们要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认清真正的机遇,这才是我们的常识。

这才是我们应该明白的道理:一定要看清什么是表面的热闹,什么是真正的机遇,不随波逐流。

要基于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出准确判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脱颖而出。

三,超强的韧性,屡败屡战的坚持

刘邦的创业之路,自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在一开始,他刚刚拿下丰邑之后,就去外边拓展地盘。

但是,他带军队回来的时候,城头已经变换大王旗,他的小弟雍齿已经带领一部分人马投靠了魏国,成了魏国的丰邑守。

刘邦火冒三丈,面对小弟的背叛,自然是忍无可忍,但却也无可奈何。

随后,刘邦不得不投靠项梁,从项梁那儿借兵,这才打下了丰邑,赶跑了雍齿。

但刘邦从此也失去了主动权,失去了军队自由,开始听命于项梁。

同样,刘邦在彭城之战中,率领诸侯五十六万大军攻克了项羽的老巢彭城,但却被项羽三万精兵击溃,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刘邦在仓皇逃亡途中,面对敌军追击,甚至多次将亲生子女推下车,以减轻重量,让自己能够逃出生天。

这样的惨败,可能让大多数人一蹶不振,但刘邦却能够重整旗鼓。

和项羽在荥阳对峙,也是一样。

那几年,刘邦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荥阳之战,刘邦让纪信代他赴死,吸引项羽的注意力,自己侥幸逃生。

成皋之战,刘邦带着夏侯婴独自渡过黄河,强夺了韩信的兵权。

刘邦正是因为这种机制与变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超强韧性和打不垮的意志,让他越战越强。最终在垓下决战中,一举成功剿灭项羽。

我们一定要知道: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努力调整方向的新坐标。

很多人总想着速成,但成功哪有速成?

如果你把事业当成吃预制菜那么简单,热水一泡就能吃,那么你的成就,恐怕不会大,成功也绝对无法长久。

刘邦也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强者不是不会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都能站起来,并且比之前更加强大。

对我们来说,一定要明白,要在逆境中培养韧性,把挫折转化为经验,把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台阶,这是我们从底层突围的必备素质。

四,共享成果:不贪心,不贪功,才能凝聚人心。

韩信要求做代理齐王,刘邦心里非常不高兴!

小弟想独立门户,拿着自己的投资独立出去,刘邦想要破口大骂,但被张良和陈平劝住,最终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封韩信为真齐王。

统一天下后,论功行赏时,刘邦更是力排众议,将萧何列为第一。

在封赏期间,将领们忐忑不安的时候,刘邦甚至将曾经背叛过自己的小弟雍齿也封侯,可以说极大地安定了人心。

刘邦这种不贪功、不记仇的胸怀,使得天下各路人才都愿意为他效命。

反观项羽,始终疑心重重,频繁 " 清理 " 身边的人才,最终导致众叛亲离。

刘邦告诉我们,只有懂得共享,才能真正凝聚人心。

对我们来说,更要学习刘邦的这种共享精神。

在团队合作中,不贪功、不独占利益,在利益分配时保持公平,利益共享,才能凝聚人心、成就事业。

刘邦能够从底层突围,靠的不是超强的个人能力,而是胸怀、思维方式、眼光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刘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想成大事,一定要有知人善任的智慧、把握实际的眼光、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共享成果的胸怀。

一个人的逆袭,绝不仅仅是地位的提升,更是思维模式和人格格局的全面提升。

刘邦成功的背后,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自我革新的勇气。

对我们来说,要想从底层突围,必须明白竞争非常激烈,一定要牢记刘邦成事的底层逻辑:认清自身局限,善用他人长处,顺应时代洪流,把握关键机遇,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坚韧不拔;成就事业,必须共享成果,团结他人。

对我们来说,这些道理听起来都很简单,甚至很多人都一清二楚,还能讲上三两个小时不带重复的。

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放下各种认知成见。一个人真正从底层突围,首先要战胜自己的狭隘、短视、怯懦、自大和骄傲,这才是刘邦从底层杀出来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持杯赞豪杰。

关注我,为你分享一读就上瘾的人物故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